返回 长江闲人的闲话坊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东周政治概况[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快眼小说]https://m.ky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政治概况

    在公元前770年,中国历史进入了东周时代,这一时代包括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这是一个由统一的西周王朝而进入分裂的时代,是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时代,也是我国各族社会经济和文化走向大发展的时代。

    春秋时代,由于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各国和各族之间的政治经济发生了新的不平衡。有些被称为蛮夷戎狄的民族或国家,在社会生产不断提高,中原先进文化的影响和民族融合的新基础上,很快赶上甚至超过了原先较为先进的民族和国家;而中原各国之间,也因为政治经济条件不同,有的强大起来,有的衰弱下去,因而出现了大国争霸的局面。

    周平王东迁以后,西方为秦国所有。秦国吞并了周围一些戎族部落和国家,成为西方的强国。在今山西的南部,晋国吞并了一些姬姓国家和北狄部落,强大起来。在今河南中部的郑国,是中、小国家中比较强盛的国家。在今山东境内有齐、鲁两大国,齐吞并了周围的一些小国,强大起来;鲁国勉强维持旧的局面。今河北北部的燕国,这时不大和中原交往。在今湖北境内,楚国先后向四周扩展土地,成为南方的强国。而长江下游南岸,后来兴起了吴、越两国,但都为时不久,吴灭于越,越亡于楚。在这些国家的四周,还散布着许多蛮、夷、华夏、戎、狄的小国和部落,以后大都为大国所兼并。也有一些边远的方国部落发展成了强大的势力。周王偏居于今河南西部一隅之地,地位一天天在下落,地盘一天天在缩小,但一直延续到战国时期才灭亡(公元前256年)。

    东周天子已经调动不了各国诸侯,有的诸侯就打起“挟天子以令诸侯”旗号,积极发展自己的势力。诸侯之间争权夺地,激战不休。周初分封诸侯,其目的本是“以藩屏周”的,现在它内部却四分五裂,夷狄进一步包围着周人,形成“南夷与北狄交”,周朝处于“不绝若线”的局势1。在当时,谁能应付这个局面,谁就可能成为霸主。齐、晋、楚、秦等大国都先后在中原争霸,使得这个时代充满着冲突与战争。几百个小国逐渐归并为几个大国,封建制的孕育和逐步成长,各族人民的融合,所有这些都为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七世纪中叶,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内政,争取霸业。管仲利用并改进宗周旧制,制国为二十一乡:工商之乡六,士之乡十五;制鄙为五属。划定士农工商的住区,分别规定了他们的地位,按人户编制起来,设官管理,不许他们随便迁徙和杂处。和管仲在齐国改制同时,晋国在周襄王七年(前645年)也进行了类似的改革,把田地赏给民众,废除了周初以来土地定期分配的制度。南方的楚国也这样,在周灵王二十四年(前548年),令尹子木重新整理田制和军制。规定田地产量标准,根据收入的多少征集军赋。一些中小国家要生存下去,也作了某些改革。这些诸侯国家所进行的改革,其目的本是为了维护奴隶社会的旧秩序,但事与愿违,结果是打破了奴隶制度的堤防,加速了奴隶制的瓦解,促进了封建制的形成。

    从公元前475年到前221年,历史上称为战国时代。经过春秋时期的兼并战争,到战国时代形成了齐、魏、赵、韩、秦、楚、燕七个大国争雄的局面,史称“七雄”。“七雄”之中,齐、魏、赵、韩的地主阶级在春秋战国之交就取得了夺权斗争的胜利;秦、燕、楚三国的地主阶级,在战国前期也通过不同形式逐步夺取了政权。但是封建制度还不完备,奴隶主贵族势力不断反扑。各国新兴地主阶级为了巩固封建政权,都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社会改革,掀起了变法运动。

    魏国在战国初年,魏文侯当政之时(前445——前396),任用李悝(ku9音亏)为相,进行变法。李悝变法的重点首先是废除奴隶主官爵世袭制,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根据功劳和能力选拔官吏。其次,推行“尽地力之教”的政策,鼓励个体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以充分发挥土地潜力,提高粮食产量,从而增加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并实行“平籴法”,用“收有余以补不足”的办法来平衡粮食价格,防止商人垄断粮价而造成“谷贱伤农,谷贵伤民”的现象,稳定了小农经济。同时李悝还作了《法经》六篇,确立了一整套封建法制。此外魏文侯还派吴起改革军事制度。吴起对士兵进行严格挑选、训练和考核,并根据士兵的不同特点,对军队采取新的编制,把身强力壮、善于近战的士兵编在一起;把机智灵活、善于爬坡越沟的士兵编在一起;把能吃苦耐劳、善于长途奔袭的士兵编在一起;使每个士兵的特点得以充分发挥。吴起在魏国所建立的这套军事制度,后人称之为“武卒制”。

    李悝、吴起变法的结果,使魏国经济得到发展,地主政权逐渐巩固,国力日益强大,成为战国初年一个强盛的封建国家。

    吴起去魏奔楚后,楚悼王在公元前382年,任命吴起为令尹,主持变法。吴起变法基本上承袭了李悝在魏国实行的办法:规定凡封君(指世袭贵族)已经传了三代的,都取消爵禄,疏远的公族,一律不再享受王室公族的特权。强令旧贵族去“实广虚之地”,变相地收回他们原有的土地。同时整顿了政治机构,“捐不急之枝官”。凡是无能无用的官吏和不重要的官职一律裁减,并削减官吏的俸禄,把节省下来的财

东周政治概况[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