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长江闲人的闲话坊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论正规武侠小说的写作方法[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快眼小说]https://m.ky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论正规武侠小说的写作方法

    摘要

    当今世界,武侠小说的读者无数,武侠小说的作者也无数,“没有武侠小说值得一读”的抱怨更是无数。究其根源,主要是现代武侠小说在经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大发展后,面临了一个青黄不接的时代。而偏偏又是在这个青黄不接的时代里,武侠小说第一次真正取得了一定的地位,这才使得这种呼声既能够被响亮地发出,也能够被长久地震荡,并激发众多的共鸣。因此,九头鸟以osu一位ece系研究生的身份,通过刚刚在业余时间基本完成一部巨型(指篇幅在三百万字以上)武侠小说《万王之王》的体会,来简略论述一下应该如何写作正规武侠小说。

    一.正规武侠小说的定义

    在本文中,正规武侠小说主要指的是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从香港、台湾等地首先兴起的武侠类文学为主要代表的文学小说。由于此定义本身有很大的弹性,以及理解上的异化可能,有必要通过几个该类文学的主要的特点,来规范词定义的内涵。为了避免过度降低本文的可读性,也由于本文的主要面向对象,是对武侠小说已经有一些基本概念的读者,书中的一些约定俗成的名词、引语等等,可能不会附有太详细的解释。

    此类文学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其主要描写对象一般是以冷兵器时代的个人经历。因此,许多主要描写王朝兴衰、家族兴衰、民族兴衰等等的小说,虽然其中也有很多刀光剑影,甚至还可能有很多的武侠传奇故事,也依然不被纳入正规武侠小说的范畴。

    第二,此类文学的主人公或者主人公的群体,通常需要拥有很高的个人武功,而且此类文学的主要线索,应该是此人通过其个人武功、个人经历与别人交互。这一点是几乎所有正规武侠小说的共性。如果一部书,主要只是描述一位本身有一定技击或武艺的军事统帅指挥作战,那么其不是一部正规武侠小说。但如果一部书是主要描述此位军事统帅与别人进行个人武场比拼(只要以此为主线,可以揉入任何其他种类的比拼,包括战场比拼、情场比拼、政场比拼等等)的经历,那么其就可能是一部正规武侠小说。

    第三,一般说来,此类文学中主人功的武功,不应被过多引申为仙术、魔法、外星人、或超自然力等等概念。这是正规武侠小说与近年来弥漫网际的玄幻类小说的重大分别,同时也将其与旧派仙侠类武侠小说区分开来。

    二.为什么应该看、也应该写正规武侠小说

    当一位武侠小说的读者在面对这类问题的时候,可以这样回答:“如果爱情小说应该被看也应该被写,那么正规武侠小说就更应该被看,也更应该被写。”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并仔细思考,就可以发现,正规武侠小说通常都是以主人公的武功增长为主要线索,并在此基础上揉和所有其他可能的因素,包括爱情、亲情、友情、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宗教、神话……等等。对于一个不是白痴的人来说,“武功”在现实中最恰当的类比,就是一个人的知识、事业和各种能力。因此,如果一定要将理想化的小说与现实中的世界类比的话,正规武侠小说,其实最能反映社会或个人通过自身能力的增长,从而获得越来越好之生活的大趋势。

    在正规武侠小说中,奋发图强与一切有价值的目标,如爱情、荣耀等等,基本上都是正相关的;事业与爱情,也基本上是互相融合的。这也就是说,正规武侠小说所反映的,是一种鼓励人们上进、激励人们去增强自己能力的精神。如果尊重和描写这样一种精神都有错,那么世界将剩下什么?世界永远去停留于原始社会么?世界永远去停留于动物世界么?可如果我们去对比一下爱情小说,就可以发现,充斥其中的全都是男男女女在情感上的阴谋诡计;其整个故事的主线,根本不是一种能够反映更强就能更好的向上精神,而永远都是某种挣扎于同一层面的呻吟。在无数的爱情小说中,爱与被爱就是一切,感觉就是一切,爱情甚至能够只在家室之内,就感化、打败天下间一切丑恶。

    在爱情小说中,一个人也许能够通过能力得到婚姻乃至家庭。但能否得到爱情这样一个最神圣的目标,却很少和其是否在事业上成功有最大关系,反而多数是与其人是否愿意把爱情凌驾于事业上有最大的关系。也就是说,这种小说费劲心力描述的,多数是一种事业与爱情的冲突。在这种将事业与爱情对立起来的思维中,很难看到任何社会应当前进的动力,也非常难以让人直观感到个人应该奋发进取。

    因此,如果我们把正规武侠小说与爱情小说比较来看,就可以看出,正规武侠小说是偏男人的阳刚文学,而爱情小说则是偏女人的阴柔文学。正规武侠小说中揉合了小说中几乎所有的因素,甚至包括许多比单纯的爱情小说还要精彩和让人兴奋的爱情,可是爱情小说中,却极少能有如正规武侠小说那样的鼓励事业进取的精神。既然古往今来,描写爱情的小说已经无数,而且几乎从未受过质疑,那么为什么不能容忍描写通过事业获得爱情的小说?

    如果我们再把目光放长远一些,去纵观观历史,横论国族,就可以发现,凡是爱情思维过度泛滥的国族、时代,都是在滑向弱势的国族和时代。

    春秋之时,中国从国君到平民,几乎每一个人都是能上阵打仗的勇士。秦汉时代,中华儿女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人人都以能堪征战为荣。唐朝前期,中国诗人中有一大派是边塞诗,至今依然激励着一代一代的爱国志士。可是到了宋朝,皇帝们和柳永们在几百年的时间里,彻底阉割和腐蚀了尚武精神,终于导致中华遭受了真正的灭顶之灾。

    西方的古罗马帝国以尚武精神立国,才从迦太基和希腊的阴影中走出来,成就了历经千年的大帝国。然而,当他们后期的精神衰颓和宋朝一样时,他们的结局也就惊人的相象。后来欧洲的大航海探险时代,也同样是骑士小说最为盛行的时代。骑士们勇于冒险、生死守信的精神,早已融入了西方人的血液,成为了支持西方近五百年繁荣的一根巨柱。

    回顾二十世纪正规武侠小说大发展的时代,正是香港、台湾等地蓬勃发展的六七十年代。那个时代,那里的人们坚定不移地相信,通过自身的努力,未来一定会更美好。同样,现在正蓬勃发展着的中国大陆,武侠小说也第一次得到了真正的承认和重视。所有这一切,难道还无法说明,正规武侠小说和社会发展之间,有一种正相关关系?

    一个国族要能生存,首先必须要有基本的上进精神或尚武精神。“向孰不知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的精神,是每一个国族得以生存至今的根本保证。可是一旦这个国族强大到一定程度,存亡危机不那么迫在眉睫,那么一些人必然容易追求于一些安逸享乐,甚至开始藐视他们真正得以生存的精神基础。而如何让这种舍本逐末的惰性思潮不过于泛滥,从来都是国族能够长久昌盛的最大关键。从这一个观点出发,如果爱情小说能够被容许存在,那么正规武侠小说作为爱情小说有机会呻吟的根本基础,为什么不能被容许存在?如果爱情小说能登大雅之堂,那么正规武侠小说为什么不能?

    没有人否认爱或者爱情对人类社会和谐的巨大作用,也没有人否认,爱情小说中努力追求的过程也是一种精化智慧和谋略的过程。但是也请不要否认,任何东西过度,都可能成为致命的毒药。纵观古往今来的历史,军队、国族冷冰冰的硬性战斗力和战斗意志,在大势上,从来都压倒了各种人性化的所谓“智计”或“谋略”。要让一个人去沉迷于平面的爱情游戏并不困难,可要激励一个人去忍受苦楚、去奋发向上,却往往要难得多。当生存暂时看不到立即威胁的时候,人类固有的趋易避难的惰性,永远都比上进精神更容易泛滥成灾,并一发而不可收拾。当一个人在别人创造的基础上无病呻吟的时候,对使他得以生存的这种基础的创造者和维持者,保持基本的尊重,是不是人类社会一个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呢?

    既然一位始终跟男人一样喜好的女子,往往被人定义为铁娘子或女强人;那么如果一个男人最喜欢读爱情小说,也最喜欢情小说中的那种事,这种男人就可以被定义为雌性男

    人。光靠教条式的训导,来避免太多男人成为雌性男人,往往是不够的,通过轻松的文学

    环境来颂扬上进精神,有的时候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用小说的糖衣来掩护良药的苦

    楚,从来都是人们的利器。如果你是一个男人,而且你拒绝去做雌性男人,那么请你读武

    侠小说。如果你是一个男人,而且你希望更多的男人不去做雌性男人,那么请你写武侠小

    说。

    三.正规武侠小说主要代表作家分析

    总的来说,正规武侠小说主要是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开始兴盛的,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或九十年代开始迅速衰落。如果我们希望重新激发一次正规武侠小说的浪潮,那么先去

    认真作一次基本的回顾和总结,认真研究和剖析前人成功的经验和失误的教训,就是必须

    经过的一个重要环节。

    梁羽生

    正规武侠小说的正式开创者,一般认为是香港作家梁羽生。他被朋友所逼,被迫为香港太极门和白鹤门之间的澳门擂台赛写的一篇《龙虎斗京华》,是许多人认定的“新派武侠小说之源”。他的主要代表作有《萍踪侠影录》和《白发魔女传》等等。其中《萍踪侠影录》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时,曾经被大陆的广播电台改编为午间播音剧,那每天中午的三十分钟,曾经令无数人为之痴迷。其所写的《白发魔女传》,同样也被许多人认为是正规武侠小说中第一个以女性为主角的著作。另外,梁羽生不但是正规武侠小说的主要开创者,而且至今依然是诸多武侠作家中,文史造诣最高的一位或几位之一。

    然而,梁羽生尽管是正规武侠小说的开创者,但却似乎终生看不起武侠小说。他的古文学造诣,尤其是其诗词造诣,始终无法与其武侠作品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有人甚至评论为“

    有硬贴上去的感觉”。梁羽生的作品经常不是隔开完整的代数,而往往是十年一轮,与读

    者们“后续作品的年代差应大于或等于一代人时间的整数倍”这一习惯不大相符。也许他

    是希望造成一种群英荟萃的感觉,但是看其表现出来的效果,似乎并不明显。同时,如果

    仔细观察他作品的历史背景,会发现其中的某些作品所描述的年代,可能已经是在鸦片战

    争之后。

    粱羽生写书有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就是其写书容易“走神”。这是指其书的前半截很可能是在说某一个人物,可后半截却又开始在以巨大篇幅去描写另外一个人物。这种走神的笔法并非新意,主要见于《三侠五义》之类的古典小说,以及有“仙侠类武侠小说之王“

    称号的还珠楼主。“走神”写法的优点,自然是可以给读者造成一种格局很大的感觉,缺

    点则是容易打断读者的思绪,用起来很不好掌握,必须极为慎重。这是因为,几乎每一个

    读者在时,都会情不自禁地把自己想象成其中的主角。如果突然间转换了主角,那

    么读者无疑有一种被凌空腰斩的感觉。如果是思绪习惯于随时跟着别人走的读者,这种感

    觉可能还不很明显;可如果是思维惯性比较强、全局记忆能力比较强、掌控欲望比较强的

    读者,其被这种腰斩感觉所激起的反应,对于作者来说自然未必是好事。

    一般来说,既然武侠书最中心的特色之一,是反映人们奋发向上的上进心被满足,那么武侠书中,最好有一个很明显的主角武功进步的过程,而且最好一开始非常差,而到最后应

    该最强或“非常”强。但在梁羽生的著作中,男主角的武功很少能在最后达到最高、或是

    最高的那一阶层。这虽然与现实中的情形也许更加贴切,但毕竟读者来读武侠小说,其本

    来目的,就是想体会到一些现实中难以达到的冲动和满足。梁羽生之所以喜欢这样,很可

    能是因为他的思维习惯中非常讲究辈份、尊卑等等传统规范,因此后辈武功要超过前辈的

    话,很可能本身就会是一种“原罪”。

    同时,梁羽生崇尚“名士”,因此无论他想把其著作中的主人公改换成什么,总是难以完全摆脱这一骨形。由于此一原因,其男主角的性格经常受到很多无形拘束,往往显得“半

    死不活”。另外,其作品中男主角的夫人数目永远小于等于一个,很多还是裸的悲剧

    ,经常难以令一些特别热爱幻想的读者们满意。

    金庸

    第二个最有名的武侠作家就是金庸。金庸的作品几乎无须介绍,就能被所有武侠小说读者所熟知,其中的许多人物、事件甚至早就已经融入了社会生活中。他的作品被无数次地改

    变成电影、电视,一部一九八三年版的《射雕英雄传》电视剧,更给七十年代出生的人留

    下了永远无可磨灭的深情。如果说梁羽生是正规武侠小说的开创者,那么金庸就是正规武

    侠小说的发扬者和集大成者。他和古龙、梁羽生一起,构成了武侠历史上不灭的神话。

    金庸最重要的特点,在于能够用浅f匠5挠锞洌疵枋隹廴诵南业娜宋锖褪录k蘼是对世人,还是对读者的心理,都把握得非常透彻。他真正知道读者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敏感什么,不敏感什么,并总是能在别人还察觉不到的时候,就先行迎合,完全没有

    任何文笔、心理或身段上的困难。他几乎从来不用大段大段的描写去赞主角的容貌,

    但任何人都能从其中得到女主角容貌无双的印象。他的一个最成功的塑造成果,就是《飞

    狐外传》中的程灵素,因为他居然在先明言了其丑陋的情况下,依然能让程灵素成为无数

    读者的梦中情人。他的每一章节几乎都有分枝,他的每一章节又几乎都有合龙,他甚至能

    在一切都自然的同时,让一切都不平凡。正因为如此,金庸成为无数读者心中不可逾越的

    圣像,几乎已容不得任何人看到他的任何一丝缺点。

    然而正如世上没有完人一样,金庸的作品也同样有一些瑕疵,只不过要看出这些需要眼光,说出这些需要勇气,而认同这些需要理智。

    首先,金庸对于恩怨事件的了结,经常突出表现“受害者选择拒绝惩罚加害者思维”,很少有“加害者选择停止加害思维”。这是一种弱者式的、夕阳式的思维。在他的书中,几

    乎所有的受害者,最后都选择了“只要我自己变强,别人不来惹我也就罢了,我还是不要

    去报复的好,就算要惩罚,他也总会有别人去惩罚的”的老年人思维,加害者很少受来自

    受害者的直接惩罚。这种思维,当然是维护现代社会长久和平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

    如果过分推崇这种思维,却容易导致整个社会弥漫一种心理过分老龄化的衰颓气象。最起

    码当年梁启超就是因为看到了这种老化式思维的危害,特地写了一篇《少年中国说》。

    如果过分强调这种受害者首先去原谅、去理解加害者的思维模式,容易潜意识地对加害者产生降低行恶成本的鼓励作用,甚至导致其对加害别人或别国理直气壮,拒不道歉,满脑

    自我舒缓“你自己都承认,你之所以被我打是因为你自己弱,那当然是你自己的错”。同

    时,这种模式也容易让善良的人们不自觉地远离“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式的强者威慑思

    维,导致其总爱去想“人若犯我,我则避之;无须报之,天必惩之”,只知以自我退让的

    方式求得和平,把惩罚罪恶的希望寄托于别人身上,或是某种无可捉摸的“天道”。

    可是“天道”怎样体现?“天道”还是需要一个个的人来实现。如果人人都去把希望寄托于别人身上,那么“天道”如何实现?如果最直接受害的受害者自己,都没有去惩罚加害

    者的动力和勇气,而只选择了回避甚至原谅,别人岂非有种狗拿耗子的感觉?大家都这种

    心态的话,谁去惩罚恶人?这种回避式的思维习惯如果过于泛滥,结果就只能是闭关锁国

    ,不愿和别人接触交流。另外,中国自宋以后,人民精神颓废,一个小小恶人就能横行乡

    里,与这种自我精神的颓废也是有关系的。本体精神衰退的人们往往特别希望有别人去惩

    恶,希望别人去为自己出头并替自己承担后果,这也导致武侠小说中描写宋代以后的特别

    多。

    金庸的“夕阳”式思维还表现在,其书中几乎所有胸有大志的人都是反面人物,而正面人物经常是一些年纪轻轻便成天只想归隐、万事别找上门的人。这种主角与普通人的惰性本

    能最相融,他们最容易让普通人感到亲切,也最容易让普通人把其幻想到自己身上,自然

    也就为他赢得了无数的读者。但是,这种不遗余力的推崇平庸,也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些

    较为颓废的负面效应。

    由于金庸本人崇佛,因此他的几乎所有作品,都在有意无意地引导读者去靠近佛学。在他的作品中,“感化思维”几乎一切通吃,再大的罪恶也可以被一个佛字一笔抹去,很少

    看到“药医不死病,佛度有缘人”般的辩证局限(大家可以去查一查,国内八十年代因《

    少年犯》而曾兴起的“感化教育”的结果)。

    佛学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修行思想,其中的朴素辩证,甚至在几千年前就达到了很高的高度。但是,正如没有什么十全十美一样,佛学并不是万能的,而且佛学的消极思想在各种宗

    教中表现得尤其突出。应该说,蒙古、藏族、缅甸等民族的民族精神变化,未必完全是佛

    学深入的结果,但佛学在其中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同样,中国人的民族精神变化,也不

    能说与佛学毫无关系。因此,在金庸对佛学思想的宣扬上,很多人都认为有过度之嫌。

    金庸的第二个特点,就是他似乎很喜欢选择华夏历史上特别消颓的时代,经常在大萎靡的时代寻找小奋起。在他的作品中,异族的君主几乎永远更英明,顺着异族的角度来看事物

    ,似乎总是能更顺一些,更舒服一些。当然,这既可能与其佛学思想有关,也可能与其比

    较明了明清历史有关。

    第三,几乎所有的金庸作品都有一个潜在的套路,那就是能赢得男主角之心的,一定是长的最漂亮的那一个;特别是金庸修改了其中唯一的例外《碧血剑》之后,“非最主角

    ”们更是全军覆没,再也没有丝毫疑念。

    对其任何一部作品,只要读者仔细看就能发现,无论最漂亮的那位美眉是何时出现、出现得么晚或多么早,无论见面次数是多是少,无论相处时间是长是短,无论本来是敌是友,

    无论多么无能或白痴……其总能一劳永逸地赢得男主角的心。因此,可以总结的一个普遍

    规律就是,一个姑娘之所以竞争不过别的姑娘,根本原因似乎就是因为她长的不够漂亮。

    这虽然很是有趣,也可能确实就是现实,但毕竟还是容易为一些评论家所诟病。

    至于有人批评金庸的其他一些方面,如其书开始时过于平淡,又如离婚两次后开始写专情的杨过,等等等等,九头并不认为是什么文学上的问题。因此,金庸的问题其实主要都不

    是纯文学水平上的问题,而大多只是对其思想观点的评价。虽然读者当然可以从全方位角

    度来评价,但众口难调之下,金庸作为一个单独的作家,既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去做到同

    时满足所有人的要求。因此,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金庸都的确是当之无愧的写作高手。

    古龙

    大武侠时代的第三个神话,就是台湾武侠奇才古龙。他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在影响的深远程度上,几乎可以与金庸比肩的人。他的主要作品如《绝代双骄》、《楚留香》、《小

    李飞刀》等等,也同样被一次又一次改编和翻拍;而楚留香等个性人物,更在日韩女性中

    难以置信地受欢迎。另外,他还是九十年代初期大陆的武侠冒名潮中,被冒名最多的作家

    之一。

    古龙不同作品的风格,往往有很大的差异,但其最有代表性的风格,通常都认为是那种酷得让人无可奈何的气概。身首已经分离,却还要先说句话再死的句式,从此成为无数假古

    龙们毕生追求的模仿对象。同时,古龙的小说转折性往往特别突兀,常常能够顺利将读者

    暂时“击昏”,令其醒后忠心感叹其思维变化之迅捷突然。古龙还有一大特点,就是能在

    耍酷的同时把废话化为宝贝,能够让许多人一遍又一遍被语句本身绕入其中还不自觉,并

    在好不容易转出旋涡的时候永远重复那一句话:“好有哲理啊!他真聪明!”

    古龙小说从头到尾的波折变化,以及前前后后的关系叠套,其实往往既不多也不深,但是他却常常能够令其成为厚厚的一本书,并令无数人读得如痴如醉,半点也不觉有重复感。

    在有限的空间内发挥其最大的潜力以吸引读者,是古龙纵横天下三十余年,却至今也依然

    无人能得其神髓的不二法门。但也正因为如此,古龙除了几部小说之外,其余的小说很不

    好被改编为电视剧或电影,或者说让编剧者太费劲、被编剧者很不喜。

    古龙小说的诸般特色中,很明显的一个是用词偏于粗俗。如果比较金庸、梁羽生和古龙的话就能发现,前二人对一些常见的粗话明显是有禁忌的,而人称“风流才子”的古龙,却

    是完全无所禁忌。当然,这对于单纯的销售来说,未必是一个缺点,但对于其在文学上的

    长远地位来讲,却始终是一个明显的短处。

    同时,古龙的用词粗俗也经常表现在对主角、特别是女主角的名字选取上。武侠小说由于主要是文字,读者对于女主角的容貌想象,与女主角最被经常看见的名字是有很大相关的

    。如果这个名字本身太过粗俗,比如“牛肉汤”等等,那么无论怎么去费劲去描写其魅力

    ,都会难以令读者产生足够美的感受。更何况,古龙还根本就不很善于描写女主角的美?

    古龙的第二个问题,是他书中的人物与金庸书中的几乎完全相反,简直可以说九成以上是不折不扣的变态。如果说金庸崇尚“水桶原理”,喜欢把一个人四面棱角随手抹平一些,

    那么古龙就是“一俊压百丑”的坚定信奉者和执行者。随便抓一部《陆小凤》,立刻就可

    以说,无论是陆小凤、花满楼,还是西门吹雪、老实和尚,里面一切一切的人物几乎全都

    是心理变态。尽管无人能说写出这些变态的人可能本身就是变态,但无论如何,如此多的

    变态充斥其书,客观上也容易令世俗有些难以接受。

    古龙的第三个问题,是他的书经常在前后章节上有相当大的不一致。这原因一方面与他写作时完全即兴、心境变化容易影响到书中内容有关,一方面也是与他后期的出版方式有关

    。古龙在前期还未闯出大名堂时,作品主要是自己一个人写完的。但到后来有了名声之后

    ,他便经常只写其前面一部分,然后把自己的构想大略一说,就让某位写手来替自己完成

    其余部分,自己则开始写另一部书的头一部分。如此一来,其书的质量自然难以前后一致

    。

    另外,古龙的小说中,特别是他那最具特色的几大系列著作中,几乎从来没有主角武功的渐进过程。其典型情况是,主角的武功往往从一开始就高,并且一直顺利高到最后。造成

    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古龙本人不善于描写武功的具体招式,并因此也导致其不善

    于描写和区分武功的不同境界。

    需要顺便说明的一点是,古龙的书中有不错的一部长期未受到重视,就是他早期的《名剑风流》。其书的想象力其实不比其余几部名篇差,而且性格可能还更加奇特、更加鲜明。

    其他主要作家

    在金、古、梁三大侠之外,还有一些大致那一时代或稍后时代的武侠名家,他们也为武侠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其中的名字,仅仅九头鸟现在随便闭目一想,就能列出无数:倪匡

    、卧龙生、温瑞安、黄易、萧逸、诸葛青云、云中岳、墨馀生、柳残阳、公孙千羽、于东

    楼、独孤红、司马紫烟、司马翎、秋梦痕、李凉、无极、东方玉、令狐庸、东方白、上官

    鼎、奇儒、陈青云、高庸、慕容美、鬼谷子、曹若冰、黄鹰……等等等等。其中有一件趣

    事,就是司马、上官、诸葛、欧阳四姓中,每一姓都至少对应了“青云”和“云飞”两个

    名字,也就是说,这两边一组合就是八个作家。另外,“青云”似乎是诸武侠笔名中被最

    多采用的,除了这四个复姓青云外,还至少有陈青云、青云子等两位作家。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大陆武侠市场曾经历了一场吞噬一切的冒名潮。无数伪劣武侠小说家,都假冒上述名家的名字,以图蒙骗读者。此外,还有许多人以形近笔名来愚弄读者,

    比如光冒充卧龙生的就有巨龙生、卧龙主、卧尤生、卧龙王等等惊人相似的十几种。其余

    想另辟蹊径以蹭金庸也是无数,如“金庸新”“金庸名”等等。这其中最让九头鸟郁闷的

    ,是一个叫“全庸”的人。此人不但经常只署草写的笔名,还居然真的做了一个与金庸的

    签章很象的章印在书的扉页上,曾经给九头鸟及周围的同学造成过极大的困扰。在此事真

    相大白之前,金庸因此而遭大家的错骂,便没五百句,也有三百句。

    这些武侠作家名中,当年九头鸟比较常见的有以下几人。

    (1)倪匡是科幻小说大家,有时也写一些武侠小说。其主要作品有《六指琴魔》等。

    (2)卧龙生名气不小,被冒名的名气更是不小。传说后来还有出版社专门出了个《卧龙

    生真品集》,但也有人说,尚不能确定此《真品集》本身是真是假。卧龙生喜欢把男主角

    写得远远配不上女主角,是武侠类文学中女权主义的实际代言人。

    卧龙生的作品还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特点,就是在其书中,武林大势、天下苍生的命运,经常和女主角本人的贞节之间,产生巨大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于是乎,女主角永远都有巨

    大的可能性被污辱,甚至经常会“为了天下苍生,为了武林气运”而慨然舍身救世。这一

    特点曾经在水木清华bbs上被概括为“女主角癖”。关于卧龙生小说中女主角失身频

    率高的证据,仅随便数一数,就能有如下例子:

    《金笔点龙记》中的金玉蓉;

    《笔萧盟》中的紫燕十三妹;

    《飞燕惊龙》和《风雨燕归来》中的朱若兰(也就是《新仙鹤神针》中的白云飞);

    《摇花放鹰传》中的东方亚菱(可议);

    《无名箫》中的连雪娇;

    《袁紫烟》中的袁紫烟(可议);

    《剑气洞彻九重天》中的梅花;

    《双凤旗》中的江烟霞、江玉凤姐妹;

    《飞铃》中的黄凤姑;

    《花凤》中的花凤(可议);

    《天香飚》中的谷寒香。

    虽然卧龙生有此等怪癖,但他依然被许多武侠读者尊为“尊重女性,重视女性”的一代宗师。不管怎么样,在他的手中,无论是女性的本事、能力,还是女性的贞节价值,都有了

    前所未有的飞跃和升华。与极端蔑视女性的古龙相比,他仿佛就是某种天然的平衡。

    (3)温瑞安是有名的作家,其创作的《四大名捕》系列,在大陆高校学生中产生了无可

    估量的影响。当时大陆高校期末考试不及格者,常需在下一个学期开始前提前返校以参加

    补考,被许多人称为“被抓”。对应的,经常抓人、特别是经常抓大批人的四位最厉害的

    老师,就被学生们偷偷称为“四大名捕”。大约十一年前,传说某校某系大二的一个班级

    ,一听说下学期将由某位名捕来教一门著名的难课,全班学生尽皆股栗。

    (4)黄易是许多人心目中,三大侠之后唯一能被称为“宗师”级别的人物。他的代表作

    品如《大唐双龙传》、《覆雨翻云》、《寻秦记》等为他赢得了无数的读者。但树大招风

    之下,他的描写风格也曾为他招来许多骂名,黄易甚至还因此而以书中一个叫向雨田的人

    物之口,来反骂这些骂他的声音。黄易的小说往往篇幅巨大,极多,而且经常到处充

    斥裸的情欲描写。由于其情欲描写的词汇有些贫乏,经常用诸如“虎躯一震、再震,

    身下的躯体发出娇吟”之类的句式,因此被许多人将此类描写统称为“虎躯剧震系列”。

    曾有人总结“黄易”这个笔名的意义,指出“黄”者“金”也,“易”者“变”也,因此其名中暗有金庸地位易主之义。但亦曾有人(哈哈)指出,如果将此笔名解释为该人“写

    黄节很容易”,也许更为贴切和有趣。

    (5)萧逸的《甘十九妹》曾经感动过许多人,也是唯一曾让九头鸟念错书名的武侠书(

    当时九头鸟十二岁,街上路过时把“甘”念成了“年”音,引无数人竟嘲笑),故此印象

    极深。

    (6)墨馀生的《大侠龙卷风》、《紫龙佩》、《剑气纵横三万里》等小说中众多,

    而且是万千武侠书中,为数不多的女主角名字特别有意境、几乎个个能让人垂涎狂想的著

    作(但要小心,有的时候,偏偏最“主”的那个女主角,其名字反而很差)。其著作的主

    要特点是男主角不断地娶老婆,平均大约平均每隔五个章节号,就有一个老婆进帐。其一

    些书后来被改编为漫画,而且传说《小侠龙旋风》电视剧,还曾与其著作有过关于版权上

    的事情。

    (7)司马翎是台湾武侠名家,其著作被介绍到大陆时候稍晚,故其名声在台湾显得比大

    陆大。其小说风格独特,特别是《剑海鹰扬》、《霸海屠龙》等,很值得一看。

    (8)李凉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台湾名声突起的作家,小说销售量曾一度超过古龙。其

    开创了专门开心逗笑的武侠小说写法,为后来无数人模仿。其代表作主要是《杨小邪》系

    列的前几部。

    (9)上官鼎曾任台湾清华大学校长,而且这个笔名其实是其三兄弟合用,取鼎足而三之

    意。其作品如《长干行》等系列,想象力延伸较远。

    (10)陈青云是九头鸟在上高中时经常接触的作家笔名,他的《残肢令》,也是九头鸟

    高中班级的同学们第一个接触到的武侠书。印象中挂他之名的有几本书里,似乎有非常多

    的感叹号,几乎每一句普普通通的话后面都加上了感叹号,导致整个书显得象是双方永远

    都在怒声对骂。同时,该书中秘笈惊人的多,甚至连上厕所的厕纸,都往往是“震烁古今

    ”的秘笈。另外,其中还经常出现无数人为主角无损输入内力的场面,往往粗算一下的话

    ,主角最后的功力往往能够达到数千年(以九头鸟定义的“社会必要练功时间”衡量)。

    但后来再看陈青云其他书时,却又觉其风格大异,不知他老人家是不是又是一位冒名潮的

    受害者?

    总论:作家水平定律

    在回顾了大武侠时代众多成功作家的写作特点后,也许有的读者会萌发出一个念头,那就是总的来看,这些作家的水平究竟如何?究竟用什么标准,才能够最简单、最迅速、最方

    便、也最准确地评判一个作家的本身智力水平?

    九头鸟在此提出一个“九头鸟作家水平定律”:作家本人的真实智力水平,与其作品中二流人物的智力水平最为接近。同时,九头鸟还要特地申明,此定理不但适用于正规武侠小

    说,而且适用于几乎所有类别的文学作品。

    为什么采用这个标准?这是因为在小说中,第一级别的主角,无论是正面主角还是反面主角,都是被作者所极力美化过或丑化过的。经过如此刻意、强烈的夸张之后,其所表现出

    来的形象自然失真很大,不好被用作判断标准。至于三流或三流以下的人物,往往很多都

    是被作者随手拿来凑数的,也不太好用来作为参考标准。而唯独著作中的二流人物,乃是

    处于“过”和“不及”之间的一类人物,自然最有可能反映作者的真实水平。

    二流人物的作用,说穿了其实就是衬托一流人物,并连带着撑起整个剧情。如果说一流人物是人的脊梁、船的龙骨的话,那么二流人物就是人的肋骨、船的辐条。一般来说,对于

    二流人物的写作,作者们既花费了一定的心力,但又无法花费太多。因此,这些往往不被

    人们所重视的二流人物,常常成了与作者心头最自然直通的宝贵桥梁,自然也就为读者们

    提供了识破作者本质的最佳手段。当以后读者们看到有的小说中主角简直就是天仙,可二

    流人物的水平却根本就是白痴时,那么就可以会心一笑,明确知道这位作者的真实斤两。

    九头鸟虽然只能列出提出此定律的原因和动力,但却无比确信它不仅仅是一个猜想,而是一个真正正确、永远经得起考验的定律。从今之后,世界上每出现一本书,世界上每出现

    一位读者,这一定律就将得到一次印证;无论在作家们的著作中有多少迷雾,只要读者们

    牢牢把握这一定律,必将能轻而易举地刺破作者的用心。

    四.九头鸟龙骨写作法

    九头鸟曾经在自己已出版的第一本书《青蛙恐龙留学记》的最后感叹,大武侠时

    代过去之后,当今武侠小说作家们大都要么文笔太差,要么情节太差,要么结构太差,其

    作品实在让人难以下咽。因此,九头鸟在求人不如求己的严酷形势下,终于只好赤膊上阵

    ,亲自裸奔一次,自己来写上一部武侠小说。

    但是说实在话,写长篇小说实在是太辛苦了,至少远远不如看小说快乐。想象一下,当别人累死累活、写得死去活来的时候,自己却爽爽地躺在床上眯着眼睛左看右看,这种感觉

    是多么的惬意?因此,相比之下,九头鸟毕竟还是更喜欢看小说的。只是在实在没小说可

    看的情况下,九头鸟才只好亲自出手,期能以其为示范,让更多的人来写小说。无论如何

    ,九头鸟一个人的精力是很有限的。但如果能有一百个人写,即使每个人只写一部能够下

    咽的作品,那么我们不也就有一百部可看了么?

    (一)思想定位

    现在,我们已经完成了回顾,完成了剖析,完成了评判,终于要论及正规武侠小说的具体写作方法了。如果说前面那所有的一切都是只需要看和想就可以完成的话,现在就再也无

    法回避最艰苦的一环,那就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写。

    首先,各位潜在作者们一定要明白,作家与读者有着根本的定位不同。如果说读者看书时,只是倾向于把自己想象成书中的主角的话,那么作为作者,就必须把自己想象成书中的

    所有人。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其实乃是金庸了小龙女,无数骂尹志平的人都指

    错了矛头。

    作为作家,就必须有一种创世者的精神,因为著作中的一切都必须由你一个字一个字地搭起来,你无法去幻想你能只通过某种片面就可以搭起全体。因此,一个好的作家,无论他

    是多么喜欢其中的某一个人物或某一类人,在全书的写作上最好能做到一种“中立”。这

    种中立就是指,要象描写正面主角一样,去极力设想二流人物和反面人物的智力水平;主

    要只通过描写篇幅的长短、出现的次数,来区分一流人物和二流人物;主要只通过行事的

    立场、时间的性质,来区分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除非是为了个别搞笑,不要将二流人物

    或反面人物写得过于愚蠢和白痴,否则只能暴露作者本人是白痴。

    九头鸟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大规模控制博弈论。如果借用一些控制论、博弈论的术语,那么一个好的写作态度,就是尽量运用多步博弈论的精神,多多设想合作双方或对立双

    方的利害关系,为他们各自选取最佳策略,并尽量只通过这些最佳策略,来构成此小说所

    要达成的故事主线。这样的话,整个小说将会给人一种所有人都是强者、所有人都有自己

    的利益、所有人都在理性追求最大化自己利益的表象,因而必将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当然

    ,这只是最理想的情况,实际中很难、或者说根本不可能绝对如此。但无论如何,越能靠

    近这种指导思想和写作态度,那么所能写出的作品,也就越容易赢得读者的敬佩、认同乃

    至沉迷。

    (二)九头鸟龙骨写作法

    在端正了这一基本态度之后,就可以用九头鸟在《万王之王》中所示范的“九头鸟龙骨写作法”了。这一方法的基本过程,其实就是八个字:“先写龙骨,再写肋骨”。具体来说

    ,则是:先写一个基本的提纲,列出所有主要的事件,其文字长度最好能达到或超过你企

    图写的作品篇幅的百分之一。然后只闷头写第一主角的所有主要事件,所有与之不直接相

    关的人或事物都根本不理,而且中间坚决不修改。在第一主角的所有主要事件齐备后,再

    从头开始横向扩充和丰富,让每一个二流人物成为一根肋骨。在肋骨都搭好后,让每一根

    肋骨都成为其邻域的新龙骨,接着编排更小的骨殖结构。接下来,再一层层运用此法,一

    直细化到血肉细节。

    到了最后,再把所有的人物的名字都画在一张纸上,任意在二者之间连线。然后,就应当努力为这些线赋予不与已定下的关系相矛盾的关系,备选关系可以是父母与子女、兄弟、

    姐妹、夫妻、情人、师徒、拜把兄弟、闺中姐妹、仇人、暗恋者、变态、同性恋……等等

    等等。同时,努力为同一根线赋予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关系,最好还是对立的关系,比如既

    是情人,又是师徒,最后还发现是亲兄妹,终于双双沦为变态(哈哈)。

    龙骨写作法的根本精神,是模仿建造轮船的基本步骤。要造轮船,不能一截截从前朝后造、然后焊好,而是要先铺设龙骨,再铺设两边的“肋条”,然后再焊接船板、精化整体。

    要写大篇幅的小说,其势便如造巨轮一样,最好也要努力先写主干,再一点点细化。由于

    第一主角的事迹一般贯穿全书,如同造船时先铺的龙骨一般,此写作法才被如此命名。

    熟悉编写计算机程序的读者可以会觉得,九头鸟龙骨写作法,其实不也就是一种编程思想么?没错,写书其实就是一种文学编程,其唯一的重大不同,只是此程序的编辑器、编译

    器和执行环境是人而不是电脑。如果我们仔细看一看大武侠时代的作家们写书的风格,就

    可以发现,梁羽生、金庸和古龙,根本就是三个文学程序员。

    梁羽生是一位精通结构化程序设计思想的文学程序员。他的书从高到低层次分明,处处都是上一层次的大函数调用小函数,结构丝毫不乱。但各部分由于主要都只是服从于直上直

    下的关系,导致各程序块间横向、斜向的自主性联系比较少。反映在其作品中,就是书中

    人物井井有条,结构也很分明,但整体似乎略缺某种“灵性”。

    金庸则是一位精通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思想的文学程序员。在他的书中,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是一个对象,无数的对象既有内在的层次,又在彼此间有众多的有机联系。表现在其

    作品中,就是其书中的人物和事件都象是活的一样,似乎有自己的生命,能够自主地去与

    别的部分联系。

    至于大侠古龙,遵循其一向剑走偏锋的风格,所精通的不二绝学乃是编程中最被人所戒惧的“goto”语句。其能够大量运用这种无条件跳转语句而不糊涂的本事,正是其作品永远

    奇峰迭起、转折突兀、而且让别人极难模仿的原因所在。

    其他的作家,大都也可以被归于这三大类编程。但是,他们在写作功力、对编程思想理解是否深入上面,有很大的差别,有的甚至根本就是完全跟着感觉走,以作坊式的风格乱写

&nb

论正规武侠小说的写作方法[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