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长江闲人的闲话坊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四川、关中风俗[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快眼小说]https://m.ky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上十天八天也不会变味。锅盔要数“乾州(今乾县)锅盔”好,是正宗的出产地。

    三、辣子是道菜。至于说吃辣子,一般人都以为是湖南人、四川人能吃辣椒。其实四川人只是把辣子当成一种调料,而在陕西“油泼辣子”却是一道正经八百的菜肴。就连西安城里家家户户门前也是挂满一串串喜人的红辣椒。

    “油泼辣子”看着红、闻着香、吃着或,既能用来调面,又能夹馍吃。人们常说“油泼辣子冰冰面吃着了(好)乍咧!”

    四、泡馍大碗卖。“牛羊肉泡漠大碗卖”可称上是“陕西第一泡”、“西安第一碗”。到西安不吃牛羊肉泡馍似乎是白来一趟。而牛羊肉泡馍要数回民食品了。

    关中人吃饭讲究实惠,肉是大块的肉,馍是硬梆梆的死面托托馍,碗是能盛6两8两的大老碗。刚端上来的羊肉泡馍很烫,呼呼地直冒热气,吃时用筷子从贴碗的四周往嘴边拨,边拨边吃。

    羊肉泡的作法主要分煮肉、烙馍、熬汤、掰馍和煮馍。肉要煮得又酥又烂。馍要烙得又硬又黄,还要遇水不化,百煮不烂。汤用牛羊肉骨髓熬成。馍要掰得越碎越好,然后将馍、肉、粉丝、葱、盐、味精等调料加人,在炒瓢内旺火爆煮。

    由于烹煮的方法不同,羊肉泡馍分为煮馍和小炒。加汤的多少不同,分为干泡(汤少)和水围城(汤多)。吃得自有分寸。这种泡馍有干有汤,又热又香。很叫人开胃口。所以泡馍馆,便选用一种耀州(耀县)产的大瓷碗来装盛泡馍。

    五、碗盆难分开。陕西人(老院)吃饭,喜欢用一种耀州产的近五尺的白瓷青花大碗,当地人称为“老碗”。这种老碗甚至比小盆还大,所以往往碗盆难分。

    在关中农村,每到吃饭时,村头、庄前、树下,男人们就端着大老碗(一碗汤饭外加两块馍的有六七两),蹲在一起,津津有味地吃饭时拉着话,这就是有名的“老碗会”。

    一在农村,人们劳动强度大,干活出力多,吃饭也多,所以出门用老碗盛一下就够了,不用再回家去盛饭,省了不少麻烦。

    六、帕帕头上戴。以前在反映陕西人生活的“西部片”中,经常看到戴羊肚毛巾、身穿对襟夹袄的老汉及老年妇女头上都戴着(顶着)一块黑色或白色的帕帕(手帕)。你如有幸到关中农村。这里的情形,和你在电影里看到的是一模一样的。

    原来陕西地区盛产棉花,当地人习惯把用棉花织成的手帕戴在头上,它有七大功用:既可防尘防雨防晒,还可以擦汗擦手和用来包东西,真可谓既经济又实惠方便。

    七、房子半边盖。无论是在西安城还是陕西农村,都随处可见“一边盖”的房子。何为一边盖?一般的房子房顶皆为人字形,可是陕西的房子却只是人字的一撇。据说因为陕西干旱少雨,所以这一边盖的房子能让珍贵的雨水全部流到自家的田地里,正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

    又因,在近百年来陕西农业发展缓慢,人口却迅猛增加。农村中原来聚居生活的家庭,因土地面积有限,而人口众多,住宅紧张,于是便形成了房子“半边盖”的历史。

    八、姑娘不对外。据说关中地区土地肥沃,所以极少有人为生存而奔波于他乡异地。因而有“老不出关(潼关),少不下川(四川)”的谚语。久而久之,不仅男人们不外出远行,就连姑娘们也不远嫁他乡。

    九、凳子不坐蹲起来。由于关中的男子们一日三餐都要蹲在一起开“老碗会”,而是一蹲就是一个多小时。加之,人们冬天喜欢蹲在背风向阳的地方“晒暖暖”或者“丢方”、下棋。于是,关中人就养成了“蹲”的习惯。外地人说这是“板凳不坐蹲起来”。实际上也是人们劳累后,歇息的一种习惯。

    十、唱戏吼起来。唱戏,指秦腔。其特点是高昂激越、强烈急促。尤其是花脸的演唱,更是扯开嗓子大声吼,当地人称之为“挣破头”。外地人开玩笑:“唱秦腔,一是舞台要结实,以免震垮了;二是演员身体要好,以免累病了;三是观众胆子要大,以免吓坏了。”

    吼戏者,脸红脖子粗,吼得“走火入魔”;只要观众叫声“好”,这吼戏者高兴程度不亚于获得什么大奖。人们认为,这才是真正的秦腔,听起来“过瘾”、“解馋”、“燎的太”

四川、关中风俗[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