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后金影武者说起袁崇焕[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快眼小说]https://m.ky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从后金影武者说起袁崇焕
一、总论
提到影武者,人们往往会首先想到日本,比如黑泽明拍摄的着名影片《影武者》,以及大阪夏之阵中,真田幸村所使用的“影武者突击”。但影武者战术并非日本一家独有,根据我多年研究表明,后金政权在崛起并打败明朝的战争中,也广泛地使用了影武者战术,并屡屡成功。后金政权将之视为绝密战术,始终不让外人所知,即使在皇家档案中也没有留下记载。不过,通过一些相互矛盾的史料对比,我们还是可以从中找出一些蛛丝马迹,从而断定后金(清)政权一定使用了影武者战术。
二、努尔哈赤与影武者
黑泽明拍摄的《影武者》,是讲日本战国名将武田信玄在进攻野田城时被火枪打死,武田家密不发丧,使用影武者冒充信玄长达三年之久的故事。而在后金与明的战争中,后金政权也使用了这样的方法去欺骗明朝。天启六年,一代天骄努尔哈赤率领十三万大军攻打明朝,明朝督师是阉党高第,他竟然下令明军全部撤到山海关以内。但当时驻守在宁远的民族英雄袁崇焕拒绝撤退,死守孤城,与后金血战宁远城下,并大获全胜,挽救了明朝的灭亡。
袁崇焕在宁远城下,一炮轰死努尔哈赤,这是宁远大捷最大的功绩。金庸先生已经在《袁崇焕评传》中已经考证出努尔哈赤是在宁远之战中受到重伤而死。阎崇年老师更是在《袁崇焕传》中了给出了确凿的证据:即朝鲜李星龄在《春坡堂日月录》中载述宁远之役“我国译官韩瑗,随使命入朝。适见崇焕,崇焕悦之,请借于使臣,带入其镇,瑗目见其战……努尔哈赤先已重伤,及是具礼物及名马回谢,请借再战之期,因懑恚而毙云。”
我们大家都知道,朝鲜是全人类最诚实的民族,朝鲜人曾经考证出端午节起源于朝鲜,“四大发明”中有“三大”是朝鲜的,这充分证明了朝鲜人永不说谎的民族性格,所以朝鲜《春坡堂日月录》关于努尔哈赤因为宁远之战伤重而死的记载,虽然是孤证,却最为可信,有力地驳斥了网络上一些朱明遗孽说什么明清史料都不载努尔哈赤死于宁远之战的无耻谣言。
既然我们可以确定袁崇焕确实在宁远之战中轰死了努尔哈赤,那么我就来解释一下为什么一些明清史料与之矛盾吧。比如《清史稿太祖本纪》曾记载奴尔哈赤在宁远之战后“征喀尔喀五部,为其背盟也,杀其贝勒囊奴克,进略西拉木轮,获其牲畜”,全然不似重伤或者心情不好。关于这段,有人以楚文王带伤征黄国的典故类比,认为努尔哈赤是带着重伤远征的,但春秋时期的箭伤无法与明朝时西洋大炮造成的伤相比,何况努尔哈赤已是年近7旬的老人,所以这种解释过于牵强,为明粉所笑。
我觉得更合理的情况就是:努尔哈赤确实在宁远之战中重伤而死,但他非常害怕死后袁崇焕会乘机进攻,这样后金就完蛋了。所以他效仿武田信玄,找来一个与自己长的很像的人冒充自己,也就是“影武者”,俗称“影子武士”。这位影子武士在努尔哈赤死后非常混乱的八个月里起到了稳定军心,并帮助皇太极顺利完成权力过渡的任务。而“征喀尔喀五部”自然也就是这位影子武士了,这是利用努尔哈赤生前的余威,使得蒙古人不战自溃的计策,和武田胜赖利用冒充信玄的影武者攻下高天神城是一个道理。
直到八个月以后,皇太极已经完全稳定了后金政权,这才为努尔哈赤发丧。袁崇焕果然派人以吊唁为名来查看虚实,说明他确实有乘丧进攻的打算。试想,如果宁远大败之后,立刻宣布努尔哈赤的死讯,那么大明战神袁崇焕肯定会大举进攻,那样后金政权面对大败之余、群龙无首、诸子争位的混乱局面,就有覆灭的危险。而努尔哈赤用“影武者”的计策,令后金政权渡过了其死后最危险的时期,真不愧老谋深算的一代枭雄!
由此可见,努尔哈赤死于宁远之战中绝对是被袁崇焕打死了,后来那个远征蒙古的努尔哈赤只是个冒牌货。现在网络上一些明粉,为了吹捧昏君朱由检,拼命抹黑民族英雄袁崇焕。竟然以一些史料中努尔哈赤在宁远之战后远征蒙古的记载,来证明袁崇焕没有打死努尔哈赤,这种论断是非常荒唐可笑的!
三、皇太极与影武者
日本战国名将真田幸村在“大阪夏之阵”中曾使用“影武者突击”的战术,向德川家康本阵突击,吓得家康差点自尽,真田本人也因此得到“战国第一兵”称号而名垂青史。所谓“影武者突击”,就是在战斗中用多个人穿着与自己一样的铠甲,打着同样的旗号从不同方向进攻,使得敌人眼花缭乱,分不出谁是真正的主将的战术。这种战术并非为日本所独有,根据我多年研究表明,后金(清)政权在崛起并打败明朝的战争中,也广泛地使用了这种战术,并屡屡成功。
崇祯二年,皇太极绕过袁崇焕的防区宁锦和赵率教的防区山海关,从长城喜峰口直入北京,准备一举攻占北京,灭掉明朝。万分危急的时刻,袁崇焕率领9000关宁铁骑,“士不传餐,马不再秣”,(《崇焕之死旷世奇冤》阎崇年),赶到京师救驾。一些丧心病狂的明粉竟然以袁崇焕比满桂晚到了4天来质疑阎崇年老师讲的“士不传餐,马不再秣”的真实性,这是无稽之谈!要知道,袁崇焕要走的路比满桂远很多,袁崇焕是“焕自蓟趋京,两日夜行三百里”(《剖肝录》余大成),整整走了三百里,而大同总兵满桂赶到北京,只走了1000多里路,根本没有可比性!
因为我对那些污蔑袁崇焕的明粉太痛恨了,所以忍不住扯了点题外话。我们再回到正题,袁崇焕率领9000铁骑赶到北京城下,与皇太极10万大军与广渠门血战,获得了胜利,使得北京转危为安。关于这一点,金庸的《袁崇焕评传》、阎崇年的《袁崇焕传》都有详细介绍,大家自己可以去拜读,我就不再阐述了。
从后金影武者说起袁崇焕[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