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长江闲人的闲话坊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射箭的弦外之音[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快眼小说]https://m.ky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r/>
    一个看上去并不起眼的小零件叫做“信号片”,却称得起射箭运动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发明。这是弓柄上用来压住箭杆的一只钢片,当射手拉弓到位时箭头滑出,钢片便在回弹中敲击弓柄发出清脆“噼啪”声。信号片能准确“监视”运动员每次拉弓深浅不变,确保弓臂保持相同张力,不啻以“声控操作”捕捉“最佳撒放时间”。射箭运动中最讲究动作的一致性,每个选手经过千锤百炼形成的技术必须高度固定化、程序化,像机器一样准确无误和循环重复,任何时候都不走样和变形。

    人们常用“离弦之箭”形容速度之快。反曲弓射出的箭初速度约每小时240公里,超过了“子弹头列车”。箭的速度取决于弓的力量和效率,箭的形状、重量和表面积。用不同方式粘成的箭羽能使箭绕纵轴旋转并确保飞行稳定。作为长度和直径比很大的飞行体,来自弓弦的加速度会使箭杆产生柔性弯曲和弹性震动,降低飞行稳定性。不过和射击相比,箭的“行动”就太迟缓了,速度只是子弹的十分之一,需要大约1秒钟才能达到70米开外的射程。如果初速度方向正对靶心作“平抛运动”,由于地球的引力作用,箭到达靶位时会下落将近5米。因此射箭必须有一个“仰角”,让箭作“斜抛运动”,使“弹道”成为一个拱起的抛物线。难怪箭靶的放置都和地面垂直方向成15度角,以“仰视”的姿态去面对“万箭穿心”了。顺便一提,当今箭靶将盘卷的草绳缝合起来再蒙上靶纸,用的还是当年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材料。

    作为高效率的“能量转换器”,弓能够把70至80的弹性势能转化为箭的动能,“剩余”的能量则变成弓的阻尼震动。根据科学史专家研究,人类早期弦乐器的出现就是受了弓弦震动能发出声音的启示。至于弹棉花的弓就更一望而知是“其来有自”了。安装在反曲弓上这些错杂的棍棒叫做“减震器”,就是为了增加弓的静止惯性和转动惯量,从而减少撒放时弓体的位移和震动。并且达到“配重”效果,让弓箭系统的质量中心更靠近推弓点以保持平衡。

    1995年在雅加达举行的第38届射箭世锦赛上,历尽艰辛坎坷的复合弓终于被国际箭联批准为正式比赛项目。这是1969年由美国人艾伦发明的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弓”,它的“创新”之处却恰恰是把人类两项最“古老”的发明轮子和弓箭结合到了一起。复合弓在上下弓片末端安装了偏心轮,利用动滑轮的杠杆原理,使开弓力量达到最大值后,随着拉距增加反而变得越来越“省劲”,满弓时用力可减轻70。这不仅使运动员能在更轻松舒适的状态下持弓瞄准,也使女子可以跨越体力的鸿沟,和男子一样使用“硬弓”。

    比较一下反曲弓的张力曲线,由于和拉距增加成正比,撒放时弓弦作用于箭的力量是突然的和递减的。而复合弓对箭的加速力量则从小到大,渐次趋向峰值,有效工作距离也相应延长,因而能使箭的离弦速度更快,飞行弹道更平直。此外,复合弓不再用三个手指勾弦撒放而是“扣动扳机”让“撒放器”代劳,光学瞄准器和气泡水平仪的使用更极大提高了箭射出的精度。复合弓处处凝结着科学的智慧,近年来迅速风靡全球,销售额已经占据世界弓箭市场的90以上,成为弓箭家族最兴旺的“主流”。尽管奥运会至今仍没有接纳复合弓为正式比赛项目,但2008年在北京举行的第13届残奥会已经向复合弓首次亮起了绿灯。

    更多形形色色的射箭比赛每年都在全球各地蓬勃开展,射远比赛每组射6支箭以最佳成绩为准,手持弓的世界纪录达到1220米;地靶比赛以地面上竖起的标杆为圆心画出15米直径的大靶,选手们从百米开外射出36箭决定胜负。骑马射箭仍是不少民族喜爱的传统竞赛项目,滑雪射箭正式进入冬奥会则已成定局,在争荣并茂的现代体育之林中,射箭运动旺盛的生命力正与日俱增。

    从古老作坊的能工巧匠到现代企业的高科技设备,从竹片、牛角、木杆到铝合金、玻璃钢和碳纤维,人类几千年来一直没有停止过制造弓箭。我们也许不免陷入对往昔的怀旧和对文明的追寻。弓箭是会永远和人类同在的,它来自我们最原始的祖先,并将传给最遥远的子孙。(工厂生产,叠画,最后以巴塞罗那射箭点火结束)

射箭的弦外之音[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