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长江闲人的闲话坊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石器?铜器?铁器——力的飞跃[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快眼小说]https://m.ky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石器铜器铁器——力的飞跃

    先秦时期,是一个漫长而神奇的时代。

    它那独有的跨越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的经历,铭刻着无尽的艰辛与血汗,飘逸着诱人的传奇与浪漫。

    当人们越过先秦时期的二千多年之后,再回眸这石器、铜器、铁器的时候,已经不再局限于具体的器物,而是站在一个更高的视点,将它们视为不同生产力水平与科学技术水平的标志。

    一、石器时代

    石器是力,是强大的力。

    从猿类脱胎而来的人类,选择了石器来作为最强大的工具。这是因为,只有石器具有这个时期最强大的力。

    人类是幸运的,当人类诞生的时候,已经有了一个万物俱备的大自然,人类能够在这个大自然中进行充分的选择。选择的结果,是那些具有强硬力量的木、竹、骨、石成为了最主要的工具。而在木、竹、骨、石之中,又以石的坚与硬为最,石的力量成为这个时代的象征。

    从偶然到必然,人类使用石器的历史已经有二百多万年了!

    作为工具的石器,早期的制作方法以打击为主,属于旧石器时期;晚期在打制的基础上增加了磨光的工序,从此进入了新石器时代。

    石器时代的先人们给我们后人留下那么多姿态各异的石器制品,考古学家会告诉你什么呢?

    器形大而重,有刃部的,是砍砸器。

    器形较小,有刃部的,是刮削器。

    顶端有尖刃的,是尖状器。

    器形大而呈不规则球型的,是球状器(又称“石核”)。

    器形小而像箭头的,是镞形器(又称“石镞”)。

    还有石斧、石刀、石矛、石铲、石锛、石凿、石镰、石磨与石质装饰品等等,形制就较为易于识别了。

    一件成熟的石器,要经过选料、切割、打制、磨光这样一系列的工序,有的还要进行钻孔或雕刻,制成一件最简单的石器也是那么的不容易。

    石器的钻孔是一件充分体现远古先民智慧的技术。在没有金属工具的条件下要在石头上钻一个孔,其难度可想而知。先民们发明了用木棒、竹棒或石制的钻头,蘸上湿的沙子,在石器上用手或弓弦不停地旋转,这样就钻出了大小各异的石孔。

    旧石器时代里,人类最复杂的、科学技术含量最高的工具是弓箭。

    弓箭的发明,是人类对弹性物质与弹性原理最初的认识与成功的运用。马克思更是盛赞弓箭中已经包含了现代机器的三个要素:动力,人拉弓弦做功,将力能转化为势能;传动,拉开的弓弦弹回,将势能又转化为动能,将箭弹射出去;工具,箭镞射中物体,所起到的作用与人直接用石器击中物体是一样的。

    然而,石器的力是有局限的:它很硬,却不够坚韧;它很容易得到,却不容易加工,更难以制作成精良的工具。这一切,都使得石器工具的工作效率很低。

    漫漫的原始社会延绵了200300万年之久,其根本的原因是生产力发展极其缓慢。制约生产力发展的因素有两个:一是早期人类的科学技术知识与技能极其低下;二是以石器为主的生产工具效率极其低下。

    石器,历史注定了它只能是人类有限度的朋友与助手。当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人类又以自己的智慧与才能找到了新的朋友与助手,那就是“铜”!

    二、铜器时代

    与石器相比,人们对铜器的感觉明显地要亲近多了。

    在50006000年前以西北地区为主的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星星点点地出现了一些小型的铜合金制品。而此时的人们恐怕还未曾意识到,他们从此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棗铜器时代(或称“青铜时代”)。

    铜器时代的萌始期很长,有1000000年之久。这时期里,铜器犹如一片大荒漠上开始萌生的绿苗一般,艰难地而又顽强地拱出地面。

    到了大约3500年以前,从夏代晚期(考古学上的二里头文化晚期)至商代早期(考古学上的二里岗时期),是铜器时代的奠定期,中型的铜器开始出现,宣告人类正式进入了这个新时期,“荒漠”终于“绿苗”遍野了!

    从商代盘庚迁殷至西周早期,迎来的是铜器的鼎盛期。在这个时期里,大型而精美绝伦的青铜器层出不穷,不愧是青铜时代最为辉煌的时期。从西周中期至春秋早期,是铜器鼎盛的延展期,也有的人将之划入鼎盛期。这时期基本保持了鼎盛期的辉煌,但已经缺少了鼎盛期的灵气与生动,更多的是凝固与陈式。

    从春秋中期至战国时期,是铜器的衰变期。这时期虽然在铸造技术上有许多的发明与创新,然而在整体上却衰落了,因为新的“主角”棗铁器棗已经登场了!

    当人们面对那么多缤纷灿烂的青铜器物时,知道究竟有多少器物吗?

    以用途而言,大致有农具与工具、兵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杂器(包括生活用具、车马器、货币、度量衡器、符印)等。

    一件铜器的制作过程,如果要全面地考察的话,就包括了采矿、冶炼、合金配制、制范、浇铸与后期处理这样一系列的工序。采矿,这是极具工业意味的生产形态,现代考古为我们发现了近三千年前的辽宁林西古铜矿、湖南麻阳古铜矿、湖北大冶铜绿山古铜矿。特别是湖北大冶铜绿山古铜矿,从西周时期一直使用到了春秋晚期,矿区延绵整个铜绿山,竖井、斜井、斜巷、平巷遍布全山,最深的采区深入到了地下50米。在没有任何现代动力与机械的条件下,能深入到地下50米,简直是不可想象的。而当时的人们居然以极原始而又极巧妙的方法解决了通风、照明、排水、提升与巷道支护等等复杂而难度极高的技术问题,再一次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的高超智慧与技能!

    炼铜首先要有熔炉。古代中国的炼铜熔炉起初只用纯草泥土做成,商代晚期开始出现了用石英砂与粘土组成的耐火炉衬,能经受1300c的高温。春秋时期的熔炉就更为进步,具备了现代鼓风炉的雏形。

    最初的炼铜无法控制合金的比例,后来就演变为先炼出纯铜与锡、铅等,再配制冶炼出符合要求的合金铜(主要是铅、锡合金)。

    合金铜配制的比例,是古代时期经过长期的摸索才逐步掌握的,《周礼考工记》记载了世界上最早的青铜合金配比表,这就是流芳千古的“六齐”。

    制范是铸造的前奏。先民们在实践中创造出了泥范、石范、陶范、铜范,后来还出现了铁范、熔模。其中,泥范、铁范、熔模是古代中国先秦时期的“三绝”。

    泥范由于很容易损坏,所以世界上使用者较少,而我国却大量地使用,是先秦时期铜器铸造的基本范型,并一直使用到近代的砂型之前。

    铁范的出现虽然较晚,但一出现就显示出了特殊的优越性,所以后来就逐渐流行了起来,成为大量重复铸造的首选范型。熔模铸造是一项更为先进的铸造技术。具体用作塑模的材料较多,古代中国最先创造发明的是用蜡制成模具,称为“失蜡法”铸造。

    考古发掘在河南淅川春秋晚期的楚墓与湖北随县战国早期曾侯墓中都发现了精美的用“失蜡法”铸造的青铜器,研究表明,其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可以断言,最初的尝试肯定还要早得多。

  &nbs

石器?铜器?铁器——力的飞跃[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