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汉代纺织品的一点简介[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快眼小说]https://m.ky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有关汉代纺织品的一点简介
中国是世界上养蚕、缫丝、织绸的原产地,曾以“丝国”闻名于世。从山东滕县宏道院、龙阳店、嘉祥祠、郭巨祠、金雀山,江苏沛县留城镇、铜山洪楼、泗洪曹庄,四川成都百花潭等地出土汉代画象石上所见的纺车、缫车、调丝、并丝、织机、染具等实物图形,充分反映了汉代纺织业的高度成就。它通过“丝绸之路”的传播,对世界纺织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出土的汉代纺织品,是反映汉代纺织手工业技术水平的重要物证。西汉的纺织品主要出土于湖南长沙和湖北江陵凤凰山168号汉墓中,发现的丝织品数量多,品种齐,色谱全,技艺精,是考古发掘中的稀世珍品。东汉的纺织品出土于沿“丝绸之路”上,如甘肃居延遗址,新疆的罗布淖尔、古楼兰和民丰。此外,朝鲜乐浪王墓、蒙古、苏联墓、叙利亚巴尔米拉古墓等,发现了独特的汉隶铭文丝织品,以及缂毛、斑等毛织品,还有敷彩印花和蜡缬、夹缬等印染品。汉代的纺织品生产主要有官府手工业、独立手工业和农村副业3种方式。汉代的丝绸,为横贯亚欧大陆“丝绸之路”的繁荣昌盛和贸易交往提供了物质基础。
丝织品汉代出土的丝织品按织物组织分有平纹组织的纱、绢、缣、,有绞经组织的素罗和花罗,有斜纹组织显花的绮、锦、绒圈锦。它充分体现了汉代丝织技术的高度成就。
纱和是一种纤细、稀疏方孔、轻盈的平纹丝织物。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精细的纱和(绉纱)。其中一件薄如蝉翼的素纱单衣,长128厘米,袖长190厘米,重仅49克。其经纬密度为每厘米58根和40根,每平方米素沙重15。4克,单根丝的纤度为10。2~11。3旦。这表明西汉初的蚕丝品种优良,素纱的品质可与现代的乔其纱媲美。马王堆3号墓出土的4块浅绛色,经测定,经丝密度疏的约每厘米34~36根,密的约58~60根。经纬丝的投影宽度纤细,经丝为0。03~0。08毫米,其拈回角为25176;~35176;,拈度为14~24拈/厘米,织物厚度为0。07~0。10毫米。比素纱更稀疏,更轻软。
罗是质地轻薄透亮,经纱互相绞缠后呈椒孔的丝织物。一般分素罗和花罗两种,花罗是在绞经罗纹地上显花纹效果。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耳杯形菱纹罗,用横式连续排列法分为粗细两档,一个图案循环,纵向为7厘米,横向为3。7厘米。粗细花纹组成菱杯相扣、大小套叠、上下对称的图案经纬密度为88~92根/厘米,和26~30根/厘米。每平方米重30~37克。其一个组织循环的经丝数为332根,纬丝数为204根。菱形纹需用提花束综装置和绞综装置配合织造。以花罗作地,上绣信期花纹,更显得富丽堂皇。新疆民丰出土的花罗,经纬密度为每厘米66根和26根。河北出土的花罗,其组织法与民丰的花罗完全相同。地纹是两经错位相绞的罗组织,花纹是地纹绞经相隔脱开而成四经相绞的大孔眼网纹,按图案显花。它的织造工艺比较复杂,是用地综、绞综和花综巧妙地配合织成的。
绮是平纹地上起斜纹花的丝织品。汉代的绮可分为3类:1经畦纹显花,新疆民丰尼雅出土的鸟兽纹和树叶纹花绮,其单元组织的地部是一上一下的平纹,中间相隔平纹的二根是三上一下的经斜纹组织,形成直条状畦纹。花纹是大菱形,内部点缀以心形的树叶纹,经纬线密度为每厘米66根和38根。2阶梯形纹显花,即将地纹平织的改变为三上一下斜纹组织,相邻两根经纬组成阶梯一样的左右斜向,由经线的浮长构成了花纹图案。在新疆的罗布淖尔、甘肃居延遗址均有出土。3变形斜纹组织显花,即在地平纹中起出三上一下的4枚斜纹的块面花纹。在花地交接处或菱形暗花处,有一上三下或多于4枚斜纹的浮长产生。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对鸟花卉纹绮,就是这种组织结构。
锦是以彩色丝线织出斜纹重经组织的高级提花织物。它是汉代丝织技术最高水平的标志。其基本组织均系4枚纹变化组织,运用一上三下、二上二下、三上一下等基本规律和不同色线提经起花。一般可分为二色、三色和多色锦3类:1两色锦,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隐花孔雀纹锦,经纬密度为每厘米118根和48根。隐花星形花卉纹锦的经纬密度为每厘米112根和45根。纹样设计以线条为主,写意和块面纹较少。花经和地经的色泽相近,要在侧面光照射下才显出花纹来。甘肃居
有关汉代纺织品的一点简介[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