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玻璃资料[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快眼小说]https://m.ky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造出来的。
中国玻璃的发明,与青铜冶炼技术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是北京玻璃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对西同时期的玻璃从呈色、透明度、成分上分析研究后得出的结论。青铜的主要原料是孔雀石、锡矿石和木炭,冶炼温度在1080c左右。玻璃通常是指熔融、冷却、固化的硅酸盐化合物,石英砂是熔制玻璃的王要原料,其它原料还有纯碱和石灰石等,冶炼温度在1200。在冶炼青铜的过程中,由于各种矿物质的熔化,其中玻璃物质在排出的铜矿渣中就会出现硅化合物拉成的丝或结成的块状物。由于一部分铜粒子侵入到玻璃质中,因此其呈现出浅蓝或浅绿色。这些半透明、鲜艳的物质引起了工匠们的注意,经过他们的稍稍加工,便可制成精美的玻璃装饰品了。这样经过长期不断地实践和探索,人们终于掌握了玻璃的生产技术和规律。
中国古代称玻璃为“琉琳”、“流离”、“琉璃”,从南北朝开始,还有“颇黎”之称。根据《广雅》和《韵集》的记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琉璃”是用火烧的玻璃质珠子以及其它一些透明物质的统称。而明、清以来人们所说的“琉璃”是不透明的,当然和玻璃是有所区别的。2000多年前,那位据说能够作掌上舞的“赵飞燕女弟”居住在“昭阳殿”的时候,“窗扉多是绿琉璃,亦皆照达,毛发不得藏焉”。说明那时候透明的门窗已可以照得眉发毕露。喜好“神仙”的汉武帝在“起祠神屋”时,门窗也全部用“琉璃为之,光照洞彻”。可见,所谓“窗明几净”的居室,并非现代始有。至于《世说新语》中所记的“琉琉屏”、“琉璃器”、“琉璃碗”以及《晋书崔洪传》中所说“琉璃钟”,也已在安徽屯溪的西周墓以及湖南韶山春秋战国墓中出土。碗、带勾、印章等玻璃器皿在汉墓中更是屡见不鲜。陕西兴平汉武帝的茂陵附近还出土一件玻璃壁,直径234毫米,孔径48毫米,厚18毫米,净重19公斤,经过现代光谱分析,它属于铅钡玻璃。
时至北宋时期,玻璃工艺水平又有了很大进步。河北定县的一座北宋培基中出土的33件舍利玻璃瓶,器壁如薄纸、如晶明;安徽天长出土的磨光玻璃,以及河南密县出土的上百只鸡卵状玻璃瓶,都是北宋玻璃制造技术进步和吹制玻璃水平发达的明证。宋以后各朝,玻璃器皿种类增多,用途与人民生活的关系更为密切。新疆若羌瓦石硖元代玻璃作坊遗址和山东博山元明初玻璃作坊遗址,是中国迄今已发现的最早的玻璃作坊。
明清时期,玻璃生产中心在山东淄川县颜神镇(今博山县)、广州和北京。清代自康熙时设立了宫廷玻璃场,已能生产透明玻璃和颜色多达15种以上的单色不透明玻璃。清代的缠丝玻璃、套色雕刻玻璃及鼻烟壶等,都是世界玻璃艺术的珍品。
中国古代玻璃虽为独立发明,但发展缓慢,并一直保持着固有的特点,既具有绚丽多彩、晶莹璀璨的优点,又有轻脆易碎、不耐高温、不适应骤冷骤热的缺点。这是因为它的主要成分是铅钡,烧成温度较低所致。铅钡玻璃不适合制作饮食器皿,只适合加工成各种装饰品、礼器和随葬品等,因此,比起陶瓷、青铜、玉石器来、玻璃器具用途狭小、发展不充分。
中国古玻璃是由本国工匠独自发明制造的,它以悠久的历史、精美的造型、独特的成分自成体系;但是,中国古玻璃与西方古玻璃相比在起源时间与用途上,仍有逊色之处。考古发现表明,伊拉克阿斯马尔出土的玻璃残片,距今年代约为4300年。玻璃器皿大约是在3600年前出现在两河流域。西方古玻璃一直以钠钙玻璃为主,耐温性能较好,对骤冷骤热的适应性较强。距今2600年前,玻璃制造技术在欧洲及地中海沿岸十分流行,其制品通过西域(今新疆)传人我国。自北魏开始,历经唐、宋、元、明、清各朝,我们都在不断汲取和学习西方玻璃制适技术。譬如,明代方以智在《物理小识》一书中说:因为“三保太监郑和曾携西洋烧玻璃人来”,从此以后、明朝才开始了大规模生产玻璃。清代设立的宫廷玻璃场,曾雇佣多名欧洲玻璃工匠作指导,制造高级艺术玻璃。这些举措既促进了我国玻璃制造业的发展,又体现了中外科学文化的互相交流。玻璃制造业真正得到充分发展,还要算是今朝了。
玻璃制造术的由来与新发展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马英仁1981年,考古学家在南京发掘的一座东晋古墓中,出土了一些器皿的彩色玻璃粒、片,其透明度很高,几乎和现代玻璃没有什么区别,颜色有淡绿、咖啡、深蓝等色。考古学家认为,它的产地在古代西方的波斯或东罗马一带。制造玻璃的主要原料是沙、纯碱或钾碱和石灰,它们需在高温下熔化而成。据说,发明玻璃的荣誉应归功于古代的威尼斯商人,因为他们的商船有一次在叙利亚的一个河口靠岸,当船员们准备烧晚饭时,在岸上找不到支撑锅子的石块,无奈只得从船舱内搬出一些硝石,以搭成炉灶煮饭。炉内烈火熊熊,把硝石及其周围的沙石一起熔化,最终变成了晶莹的液体,这就是玻璃。埃及也是一个很早就知道玻璃制造奥秘的国家。在公元前7000年的墓穴中就发现玻璃念珠和项链,但这也许是从叙利亚带来的制品。然而,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埃及人就开始自己生产玻璃了,从而兴起了作坊式的玻璃手工业。限于技术,当时生产的只有玻珠和花瓶。埃及人把碎石英细砾与沙混合使用,以改变玻璃的颜色。他们认识到在混合物中添加钴、铜或锰能分别制造出深蓝色、绿色或紫色的玻璃。公元前1200年左右,埃及人学会模压玻璃,但直到公元前不久,威尼斯人才发明了用吹管吹制玻璃制品。罗马人和腓尼基人可说是伟大的玻璃制造者,他们掌握了玻璃制造工艺,并进而学会了加工玻璃的方法,如切割、研磨、钻孔和雕刻,还曾使用薄的长方块玻璃来装饰墙面。公元10世纪,叙利亚的阿勒颇城的玻璃制品闻名遐迩,风靡一时。到12世纪时,阿拉伯人的玻璃制品征服了意大利的威尼斯,占领了整个欧洲市场。我国的玻璃制造起源很早,两千多年前就发明了玻璃制造术,很早就用半透明和透明的“硫璃”作装饰品,这在东晋古墓中的彩色玻璃粒片可得到证实,后来发展为日用玻璃器皿。我国近代的玻璃工业则始于19世纪末,起初主要生产瓶罐和器皿,其后灯泡、保温瓶、仪器玻璃、窗玻璃等等都相继生产。说起玻璃的制造,人们自然会想起温度相当高的玻璃熔炉。铅晶质玻璃生产线就是熔炼成玻璃后,由机械手挑料,自动压机成形,经火法抛光后进入退火窑。第二天取出,呈现在你面前的便是折光率强、图案精美、晶莹透明的高级艺术品,犹如天然水晶。传统的玻璃成形方法除吹制、压制和拉制外,还有离心浇注法。玻璃果盘甚至微晶玻璃雷达天线罩都是在离心浇注成形机上制得的。采用电火花开模新工艺生产了珍珠系列玻璃制品,例如珍珠玻璃果盆,其表面花纹呈雾状、盆底和边缘有晶亮的玻璃水珠,透明度高,折光感强,既可作家庭日用品,又可作工艺装饰品。蒙砂新工艺的开发成功,为玻璃器皿升级换代,增加花色品种开拓了新途径。近年来还发展了色彩鲜艳、无接头的五套色印花杯、玻璃磨花雕刻、仿景泰蓝花瓶等,尤其是玻璃水晶鞋艺术品,它是采用新工艺的新一代制品,它造型逼真,令人尝心悦目,属国内首创。诚然,传统的玻璃制造离不开烈火熊熊的玻璃熔炉。然而,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玻璃的制造术也不断地得到了更新和扩大,例如真空蒸发、溅射、辉光放电、低温合成、中子轰击以及无容器制造术工艺等相继闻世。真空镀膜能制备从熔体冷却不能获得的玻璃态薄膜,因为从理论上讲,当物质的淬冷速率达到一定极值时,任何物质(包括单质)都来不及进行有序化的排列——结晶,从而变成非晶态(玻璃)。水晶和石英玻璃都是由氧化硅组成,不过,水晶是单晶,石英玻璃是无定形态。然而,水晶如果在强烈的冲击波作用下或用快中子辐照后,会转化成各向同性的石英玻璃,这便是新型的固态化工艺。从月球上带回的太空玻璃,说明宇宙间存在着天然玻璃。由于宇宙空间处于真空状态、不受地球引力的影响,因而玻璃即使在高温下热处理也不会软化变形,更不必借助于坩埚来熔炼太空玻璃。这是一种得天独厚、无需坩埚等容器制备玻璃的新方法。现已在太空条件下制成了激光玻璃。由此可见,无容器工艺是当今玻璃制造技术中的新秀。现代玻璃的制造术还发展了一种低温化学合成玻璃的新方法。这种方法由于不需要高温,所以对节约能源、降低成本有很大的作用,尤其对那些用高温也难以熔成玻璃的组份,使用低温合成法院仍可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这一方法无凝将会引起玻璃制造术的一场重大变革。
古代玻璃资料[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