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玻璃资料[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快眼小说]https://m.ky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玻璃璧
现存的古代玻璃璧只有200来件,与成千上万的玉璧比起来,真是微不足道;玻璃璧在古代流行的时间不长,大约只有几百年,与有5000多年历史的玉璧来比,它是短暂的。但正因为如此,物以稀为贵,它受到人们的珍重,谁能够收藏到一件2000年前的玻璃璧,是多么不容易啊!
1玻璃璧的诞生
玻璃璧的出现比玉璧、石璧要晚得多,目前能见到的最早的玻璃璧是战国中期的。为什么玻璃璧早不出现、晚不出现,偏偏在战国时期出现呢?这是因为中国的玻璃制造起步晚,到西周时期才能生产出原始玻璃,并且只能制造一些简单的玻璃珠。春秋战国之交,中国玻璃制造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为制造玻璃璧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玉璧在战国时已变得非常重要,用天然玉制造玉璧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因而人们极力追求人造玉,这样,一种有玉的外观的仿玉玻璃璧就应运而生了。
考古学家用现代的检测技术,对古代的玻璃璧进行了科学检测,发现中国古代的玻璃与西方古代玻璃的化学成分大不相同,西方玻璃主要的化学成分为:sio2:占57~72%,na2o占9~12%,而中国古代玻璃璧的化学成分:sio2占37~70%,bo占38~44%,bao占9~14%。可以看出,西方玻璃为钠玻璃,而中国古代的玻璃璧为铅钡玻璃。为什么西方玻璃的化学成分中没有铅钡,而中国古代玻璃璧却含有大量的钡和铅呢?美国康宁玻璃公司一批研究古玻璃的专家,rll,ssg,renwend在一篇题为一批早期中国玻璃的化学分析的论文中指出,中国古代玻璃璧中的钡(bao)可能是作为一种配合料组分故意引入的。因为钡(bao)在玻璃中能产生一定混浊度,因此钡也可能是中国玻璃制造者为获得像玉一样的玻璃而引入的。美国研究古玻璃的专家的化学分析,找出了中国玻璃璧制造的奥秘:由于钡在玻璃中能产生一定的混浊度,使玻璃不透明或半透明,看起来像玉。现存的玻璃璧,全部都是不透明或半透明的,外表酷似玉璧,如绿色玻璃璧好象碧玉,乳白色玻璃璧好象羊脂玉。这些玻璃璧,在考古发掘中,如果不仔细辨认,就会误以为是玉璧。
2玻璃璧流行的年代和地域
中国古代文献记载没有玻璃的名字,那时称玻璃为流璃、陆璃、琉璃、璃、颇黎。但多数情况下称琉璃。《汉书.地理志》有璧琉璃的名词,这是古籍中对玻璃璧的最早记载。
考古发现最早的玻璃璧是战国中期的。早期玻璃又薄又小,只有一面光亮和有纹饰,另一面粗涩无光,且没有纹饰,这大概是初制时玻璃原料太贵和技术不够成熟的原因。战国晚期是玻璃流行的高峰期,西汉时期开始衰落,至东汉终于绝迹。说玻璃璧只是在战国至汉代流行,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玻璃璧还是特定地域的产品,考古出土的玻璃璧,经初步统计,大概有180多件,其中湖南出土最多,有150多件,广东18件,江苏、安徽、广西各2件,福建、陕西、山东各1件。玻璃璧95%出于楚地,看来,玻璃璧是楚国的特产。《战国策.楚策》记载:楚献鸡骇之犀,夜光之璧于秦王。这里记载的夜光璧,是指的玻璃璧。因为玻璃璧比玉有更加明亮的光辉。《汉书.西域传》注:琉璃色泽光润,逾于众玉。《西京杂记》卷二记载:汉武帝时……白光琉璃为鞍,鞍在暗室中,常照十余丈,如昼日。所以常常给玻璃璧冠以夜光之名,即当时所谓夜光之琉璃。如汉代杨子云《羽猎赋》:方椎夜光之琉璃,所谓夜光之琉璃,一般是指琉璃璧。唐人王翰诗《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疆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里所说的夜光杯,也是指的一种高级的玻璃杯子。《汉书.邹阳传》:臣闻明月之珠,夜光之璧。班固〈西都赋〉说汉皇宫昭阳殿翡翠火齐,流耀含英,悬黎垂棘,夜光在马,悬黎是说宫殿中悬挂着琉璃(黎)璧,所以说夜光在马。
玻璃璧在湖南高级的贵族墓中,很少出土,多数出于中产阶级的墓中,说明玻璃璧在产地并不特别珍贵,但在域外,远在千里之外的北方,因为没有而变得非常贵重,这就是鲁迅在名著〈藤野先生〉一文中说的:大概是以物稀为贵吧。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菜;福建野生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当时产玻璃璧的楚国,非常害怕强大的秦国,于是将楚国的特产,秦国没有的高级玻璃璧──夜光璧,献给秦王,以结友好。但是,玻璃璧虽然在秦国比玉还要珍贵,都没有能打动秦王的心,楚国终于还是被秦国所灭亡。
3玻璃璧的种类
古代玻璃璧大致可分为两类:谷纹璧和蒲纹璧,其中谷纹璧占绝大多数。
谷纹璧有多种形制,如有单面谷纹璧、双面谷纹璧、乳丁状谷纹璧、芽谷谷纹璧、璧面的谷粒,有的粗大稀疏,有的细小密集,有边沿有弦纹一周。
中国的玻璃工艺可上溯至春秋晚期。河南固始侯古堆一个春秋晚期的墓葬出土了玻璃珠,而在越王勾践(公元前四九六至四六五年在位)及吴王夫差(公元前四九五至四七三年在位)的佩剑剑格上均饰有玻璃嵌件,显示玻璃为诸侯贵族采用的装饰品。
除了装饰的功用,中国古代玻璃器主要是玉的代用品,战国和汉代的玻璃前器物有蜻蜓眼珠、耳珰、剑饰和殓具。仿玉器型有璧、剑饰、带钩、玉含蝉及组成殓衣的玻璃片,多以模铸方法成型,而造型和纹饰方面无不参照玉器的模范。这时期的玻璃含铅钡成分颇高,跟西方玻璃含钙和钠成分有明显分别。
至魏晋南北朝,开始采用吹制法制造瓶、钵等容器,这方法利于制作器壁薄而中空的器物。不过玻璃不能耐热,始终没有像陶瓷般大量制作为实用器。唐宋时期,西方玻璃仍沿丝绸之路输入国内,而国内制品有饰物如发簪、耳饰,也有宗教器物如舍利瓶子等。至明代,仿玉的用途仍盛,有整套玻璃带板、仿白玉佩饰和耳杯等。
有关玻璃工艺的文献纪录,以晚明清初年间孙庭铨所着《颜山杂记琉璃》最为详尽,记载了山东博山(旧称颜神镇)制玻璃的工艺。此地自元代至清代均为玻璃的主要生产中心之一,由元代晚期已设多座窑炉烧制玻璃。
玻璃工艺在清代有长足发展,主要因为满清王帝对多种手工艺十分喜爱,又逢欧西传教士东来,引入西方玻璃工艺技术。康熙于三十五年(一六九六)于禁宫内造办处设玻璃厂,设有房、碾房,吹玻璃等部门,工匠来自山东博山和广州、也有来自苏州的琢玉良匠。监督制作的人员包括熟识玻璃工艺的欧洲传教士。玻璃厂在盛清不断扩大,至盛期有逾八百匠人,为宫廷烧造大量玻璃制品及赏赐用品。至雍正和干隆时期,无论生产品种、色彩、造型和制饰工艺方面都达至高峰。嘉庆年间开始,由于国势渐弱,制品种类和品质渐走下坡。宣统三年(一九一一),玻璃厂随满清王朝灭亡而关闭。
中国古代称玻璃为“琉琳”、“流离”、“琉璃”,从南北朝开始,还有“颇黎”之称。根据《广雅》和《韵集》的记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琉璃”是用火烧的玻璃质珠子以及其它一些透明物质的统称。而明、清以来人们所说的“琉璃”是不透明的,当然和玻璃是有所区别的。
至迟在31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我们的相先就开始掌握了玻璃制造技术。在河南洛阳庄淳沟、陕西宝鸡茹家庄等地的西周早期墓葬中,均发现了大量的玻璃管、玻璃珠等。经中外专家用现代化光谱鉴定,得出的共同结论是:中国的“铅钡玻璃”与西方的“钠钙玻璃”分居两个不同的玻璃系统。这一事实表明,中国古代的玻璃是利用一种特有的原料独立制
古代玻璃资料[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