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长江闲人的闲话坊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教权的兴衰与十字军东征[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快眼小说]https://m.ky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教权的兴衰与十字军东征

    1教权与王权之争

    11世纪中期以前,教会实际上是世俗王权、领主的世俗工具。追求灵魂拯救、精神生活的教会完全陷入世俗生活,使教会腐化现象严重:许多教士娶妻,教职公开买卖,称为“买卖圣职”,甚至连教皇职位也买卖。如此,引起教会内部的改革运动,称克吕尼运动(得名于克吕尼修道院)。

    1059年,教皇尼古拉二世在教会改革派的影响下,规定以后的教皇必须由红衣主教选举产生,希望选举教皇时能排除来自教会以外的影响,当时红衣主教就是罗马城各教堂的教士和附近主教区的主教。这是教权摆脱王权和世俗权力的开始。从此红衣主教选举教皇,教皇转而任命红衣主教。

    1073年,改革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希尔德布兰当选教皇,称格利哥里七世(1073~1085年)。他认为教会应站在尘世社会以外,对人类的全部活动进行判断和引导。社会本身就应该是一个巨大的宗教共同体,由忠诚笃信、纪律严明的教士负责管理。他要求已婚的教士抛开妻孥,实行教士独身制度。他宣布主教不再是封臣,主教和教士不得接受俗人锡封教职。(问题:教会清除腐败的改革为什么易于成功?)

    这样,格利哥里立即面临一场战斗,要与另一个觊觎世界最高权力和神圣使命的人一一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进行较量。当时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是亨利四世。在德国,主教和修道院长拥有大量土地,在皇帝的管辖下,他们按本身的职衔作为封建贵族占有并管理土地。在这些大量的圣职职位上,安插上自己的人作为可靠的封臣,对皇帝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德国“世俗授职”乃是司空见贯的现象。现在格利哥里禁止世俗授职,亨利四世当然不干,并叫名大骂希尔德布兰。因为此前教皇职位都一直由德皇控制,他根本没把教皇放在眼里。结果格利哥里宣布开除亨利教籍,废黜他的皇位。亨利面对国内诸侯和主教的趁机反叛,别无它法。1077年1月,他在寒冬越过阿尔陴斯山,到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萨,身披罪衣,赤足立于雪地之中,请求教皇宽恕。此即为闻名于世的卡诺萨觐见。以后,亨利四世重整旗鼓,带兵进犯意大利进行报复,格利哥里七世于1085年在流亡中死去。

    到德皇亨利五世末期,双方态度都有所缓和。1122年签订沃姆斯宗教协定,规定主教和修道院长由教士选举,选举时须有皇帝或其代表参加,教皇赐予主教代表教权的指环和权杖,德皇赐予主教代表世俗权力的权节。在此之前,就主教叙任权问题教皇已与英法两国达成类似协议。

    从格利哥里七世开始到英诺森三世(1198~1216年)教皇政体确立,主教和大主教必须服从教皇的直接统治,早已存在的教阶制这时真正处于教皇控制之下。

    在此期间,德国皇帝腓特烈巴巴罗萨先后两次于1154年和1176年为教皇牵驴,标志教权高于王权。到教皇英诺森三世时期,教权达于极盛。他迫使法王腓力奥古斯督改变停妻再娶的行动,迫使英王约翰同意他任命的坎特伯雷大主教,并使其承认教皇对英国的宗主权,英国是教皇的采邑,他还插手德国皇位之争。英诺森三世号召组织第四次十字军,结果攻占了君士但丁堡。1208年他发动十字军残酷镇压法国南部的基督教异端阿尔比教派。

    1229年教皇格利哥里九世下令设立“异端法庭”,烧死异端,此后,法国、西班牙、德国都设立异端法庭,教权不可一世。

    2教权的衰落

    教权的过度膨胀,显然不利于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进入十四世纪以后,随着西欧各国王权的加强,便逐渐削弱本国教会与教廷的联系。

    教皇卜尼法斯八世(1294~1303年)干预法王腓力四世对本国教士征税的命令,并以开除教籍相威胁。但今非昔比,法王召开三级会议(1302年),并派军队逮捕教皇,又老又病的教皇,遭此侮辱,不久死去。

    1308~1377年,教廷长期迁于法国边境阿维农,七十年间,教皇一直受法王控制,教皇称之为“阿维农之囚”。1377年,教廷迁回罗马,但阿维农教皇继续与罗马教皇并立,双教皇近四十年(1378~1417年)。这期间于1409年比萨开会,宣布废黜双教皇另选一个,结果那两个不退又加上一个。直到1414年才又选一新教皇,让三个旧教皇同时退位,拖到1417年新教皇才上台。教权大分裂,表明教权的衰落。

    二、十字军东征

    十字军东征是罗马教廷、西欧骑士和意大利各城对近东各国的侵略性远征,时间从1096~1270年。前后共八次。

    1十字军东征的原由

    简单说,是虔诚、好战、贪婪三种动力。

    1宗教原因基督教的朝圣习惯(基督的坟墓在耶路撒冷),四世纪已经形

教权的兴衰与十字军东征[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