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的优越性[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快眼小说]https://m.ky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十四世纪的《中原音韵》里的大部分字都没有变成卷舌音,卷舌音的最後发展阶段大约是在十五世纪以後才全部完成。所以,卷舌音的形成并非是因为受了蒙古语的影响,更不是因为受了十七世纪下半叶才完成了对中国全面占领,政权才变得巩固的满清统治者的语言的影响。
大明政权时代的十五世纪时的北方话所有,而现代北京话所没有的,只有一个声母,那就是v;十五世纪时的北方话所没有,而现代北京话所有的,也只有三个声母,即j,qi,x。所以,北京话也不可能是满人这个“外族因为学习汉语,发音不畅而转用他音”才形成的“满汉语混合体”。
况且,早在十四世纪六十年代後,就已是大明政权。大明政权从一开始,还反复下令严禁胡语,胡音,胡服,怎麽可能不禁止胡音,反而让汉语中的胡音发展扩大,改变更多的汉语语音,并还让它在官方、在民间广为传播?蒙元、满清甚至没有发布过严禁纯汉语,推广胡汉语的命令,又如何让胡化汉语发展壮大?所以,政治环境也决定了现代汉语不可能是胡汉混合体。
既然你说之所以现代汉语是胡汉语,是因为“外族因为学习汉语,发音不畅而转用他音个人以为是可能的。并因为外族在北方常在政权上层。所使用的胡汉语逐渐成为官方汉语,因为政治作用反推于民众。”那麽,汉人讲汉语,就不会有发音不畅而转用他人语言语音的问题发生了。明代在北方的统治就长达近两百八十年,按你这一推理,那就会有使汉人的汉语“逐渐变成官方语言,因为政治作用反推于民众。”这样的事情发生。文化层次很低的胡人都能推广“胡汉语”,怎麽汉人政权反倒不能推广自己的语言?道理上说不通啊。
下面引用由沈意发表的内容:
不同语言无严格对应规律,因此汉语语音变化无严格规律。我也相当怀疑。日语和英语没有严格对应规律。但是为什么日本人发r音多以l音?类似的,外族因为学习汉语,发音不畅而转用他音个人以为是可能的。并因为外族在北方常在政权上层。所使用的胡汉语逐渐成为官方汉语,因为政治作用反推于民众。沈意大胆的揣测也是可能的。
现代回民鲜有波斯、阿拉伯人的血统
现在的新疆维吾尔人并非是古西域的胡人。我们也不知道古西域胡人讲什麽语言,语音是什麽,所以,你那兰州方言跟西域胡人汉音极类似的话是没有任何根据的。
回人祖先中既有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但大多数回族则是由汉族改宗过去的。例如,马麒、马步芳父子统治青海时,曾强迫数十万汉人和其他民族改信回教。
波斯人、阿拉伯人的人数无法跟汉人人数相比,且非一直都在往中国移民,他们的後代大多数只能跟中国人结婚。所以,不是什麽民族融合,而是民族同化。倘若当地汉人的语言真是融合胡人语言而成的,那就应该有胡人语言的语法,发音也应该有胡人语言的发音,例如单音节变成了多音节。但事实上没有。
谁能断言南方话一定是受了东夷,百越影响而不是反过来?
谁能断言五胡时期,北方汉人并不占有绝对多数?
我说的是汉壮同源,壮话就是从古汉语演变而来,或者深受古汉语影响,而不是现代汉语是古汉语跟“壮语”混合而成,况且我列出了具体根据。这些跟你说的现代汉语是胡语,北方汉人是胡人跟汉人杂合出来的话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关于zhchsh的变化,跟五胡等通古斯诸民族没有任何关系的问题,连时期都对不上号。这些,我刚才又做出了具体的说明,请您看看,若您仍不理解,再次建议您去查查语言史的资料。不然,就真的是无法解释了。
下面引用由沈意发表的内容:
还举兰州方言的例子。
知道这个地方处于古西域之路。
因此,这个地方古代就是一个华人,胡人交往的一个地方。
回人怎么来的?这总是一个不可以否认的事实吧。
既然民族都可以产生融合。融合了的族群的融合没有语言的融合改变?
既然南方话可以受到东夷,百越影响。为什么北方话就不可能受到胡人影响?胡汉杂居的事情。在五胡事情是非常常见的。而且在五胡时期,北方汉人并不占有绝对多数。广东话和越南马来音相近。或许也就反应了这几个地方存在共同的祖先血缘也未可知。阁下也在鼓吹壮,汉同源。不过也有人鼓吹壮人和越南人,同源啊。所以北方语言如果没有受到五胡等通古斯诸民族的影响。突然就出现了这样重大zhchsh的变化。是无法解释的。
再谈汉语为何在科技专业用语的表达上有独特优势
在科技专业用语的表达方面,无论是翻译外语专业词汇,还是自创专业词汇,汉语都有着欧美语言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
日语的yetto只是音译。没有任何证据表明音译就比意译更容易让人理解。如果是不懂英语发音的日本人,如果不上网,就不知道它是什麽意思。同样,如果是上网的中国人,即使不懂英语的te是何意,但也知道互联网的意思。即便是不上网的中国人,只要知道“互”“联”“网”三个汉字的意思,大概也能猜出“互联网”表达的意思。
即便英语单词有你说的“精确性”,即便是音译,可对一个不懂英语,不是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来说,又如何能准确理解英语单词的原意?
其实,英语中很多科学专业词汇,就连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如果不是该专业的,也难以理解。比方说,scialytic,即便是英美的高中生,甚至大学生,若非医学专业,几乎都不知道该词的意思,使用时,也只能是死记硬背。但与此对应的汉语“无影灯”一词,别说高中生、大学生,只要是上过学,知道“无”“影”“灯”三个字的意思的汉人,就是猜也能猜到该词的意思是“没有影子的灯”。
哪个理解更方便,哪个表述得更准确,还用说吗?
你举的那所谓心理学的几个词汇的例子,也是一样的。倘若不是该专业的英国人、德国人,同样也不可能一看就知道、或者一看就能完全理解其意。那又怎麽能强求每个识字的中国人一看就知道其意呢?
其实,因为日语中存在着大量音译的外来语,造成了日语的混乱,引起了人们生活的不便,所以日本文部科学省最近专门规范了外来语,把一些音译的外来语转换成了汉字的意译。
既然你再三说文言文翻译能准确表达外来语的词汇意思,并说“互联网”三个字丧失了“精确性”,那能否说说如何用文言文来表达te一词的精确性?
下面引用由沈意发表的内容:
再提翻译比较。日本字使用yeto翻印te。只要上网。就知道这就是te,这就是te而不用理解成什么互相连接的网,然后依靠这个意思来辅助理解te,很直接。很精确。个人看来汉语在这里是以便宜理解性来丧失精确性的。
第一个,至少和汉字翻译相比,有全国比较容易能够统一。而且能够迅速的翻译外语。而不用在全国内反复比较翻译办法来延误接受外来语言,外来文化的时间。
再举磁,电,反,应这几个字。以及我所谓的文言文翻译科学的好处。
假设有一英文单词表示
磁电反应。另外一英文单词表示磁化反应。另外一个单词表示电磁反应。
在文言文里面,完全可以制造出新的字来对应。实际上,很多古代外来地名。西域大地到处都是这种字,包括安徽芜湖的芜,居然也是我们祖宗在我所看到的现代汉语的缺点就在于科学上的不精确性。磁化磁电电磁。加任何一个单词。我马上可以理解。但是我并没有理解!!!在实际学习到这个反应到底是什么一回事情之前。我脑子已经有很多汉字所组成的意思。实际上,这正是我学物理的一个感受。汉语双字词汇太辛苦。用英文读人类学,社会学,语言学,it都比用中文读的方便。恐怕不仅仅是因为翻译人员翻译的不好的原因吧。
而且是真正意义上的一一对应。而不是日本人搞假名的对应,先生刚才已经举例说明日本文字的不当。就不加述了。
补充一个心理学的单词
自我,本我,超我
也不记得和英文的对应关系了。
好象是esuerigo
德语似乎是
erich
总之德语和英语翻译是相对应的。(具体的不记得了。不好意思呵。以后多读书就是)
而现代汉语的翻译采用了固有的字,拼凑。好似平行四边形的两条线的合力一样的产生了新的合力意思。然后靠这个新合力意思来翻译外来词汇。
非要从这两个汉字来看出合力。。苦哉苦哉
请看“本我”“自我”,这两个词,每个识字的人一看就知道。大概是本来的我的意思。自己的我的意思。但是识字就理解了吗?受这原字的影响,ego被中国人理解是加深了,而不是变容易了的。
汉语儿化音早在中古时期就已经产生
另外,你後来的那个转贴,也只是该作者毫无根据的猜测而已。其实,汉语标准音一直就是中原汉语音。虽然辽、金,元异族政权定都北京,但辽只占据燕云十六州,且那里还是汉人占绝对优势,而大部分北方地区,依然是大宋统治区。女真金也只控制北方中国,且汉人仍占其统治区内的绝大多数,女真金又非常羡慕南宋的文化,因此不可能把“胡汉语”摆在正统汉语之上,并大力推广。女真统治者还反对女真人学习汉语,因此也难创立“胡汉语”。即便是有“胡汉语”,也应该像日本人学外语那样,用自己语言的语音体系和语法去改变外语,可即便是从两百年後才有的《中原音韵》来看,汉语语音体系并非是女真语的语音体系,从当时以及後来的汉人留下的语言史料来看,汉语语法也没有变成女真语言的语法。所以,女真人的语言是不可能对汉语有多大影响的。而蒙元,其统治时期不长,且大部分时间都忙于厮杀,整个中国一直陷在动荡不安之中,再加上蒙古人又不学习汉语,别说最高统治阶层,就是低级的地方基层官僚,都不学汉语,反而用各种手段强迫汉人学蒙古语,那麽他们又如何能创造出“胡汉语”?
再说,即使是到了蒙元晚期,《中原音韵》的大部分依然不是卷舌音,现代卷舌音是在十五世纪以後才完成的,而大明政权一建立,就多次下令禁胡语、胡音,胡服,又怎麽可能不但不禁止胡音,反而让胡音进一步发展,壮大?怎麽可能让“胡汉语”取代正统汉语的位置?再说,别说宋元明清时代的汉语,就是现代汉语,语法也跟蒙语、满语大不一样,怎麽会出现该作者说的“北方胡漢雜處通婚,以致音調、語法越變越烈”的现象?
这些我刚才已经说过了,建议您看看我刚才的帖子。而且,辽金元清时期的汉人也是我们的祖先,他们的语言是汉语而不是胡语。所以,我倒觉得说经过辽金元统治後的汉语已经不是正统汉语而是胡化汉语的汉人才是自己侮辱自己祖先之语言而不知,这才是可叹可悲之极啊。
我就不明白,为什麽总有人认为文化层次高的汉人要去学文化层次低的胡人语言的发音而不是反过来?既然这样认为,总该拿出点具体的说明啊。
下面引用由沈意发表的内容:
您为什麽总认为文化层次高的汉人要去学文化层次低的胡人语言的发音而不是反过来。
这个例子就以北京话受满人影响而出现儿化韵作答吧。
转贴一下
南北朝時,北朝統治者是以鮮卑語為北齊之國語。唐代以後,五代十國期間,胡人大量移居中原,北方胡漢雜處通婚,以致音調、語法越變越烈。到南宋偏安時期,中原已成胡漢語天下,換而言之,變種漢語已成定型,遼、金、元三朝代皆以北京為國都,北京官話漸漸形成。明成祖遷都北京時,北京話已成為漢語系中胡化最深的一支。後滿人入關,滿人雖習漢語,卻使得北京話成為滿大人官話。清代漢語與唐代漢語相比,亦即完全走樣,音調不僅大變,漢字意義亦多不同。
以音調為例,唐代漢語之入聲(竹dek、日jit、入ji)在北京話中完全消失。漢人受到胡化結果帶來反舌聲母ㄓ、ㄔ、ㄕ、ㄖ,真是漢語族之悲哀。正統漢語(河洛漢音)反被無知之輩譏為粗俗土語,漢人自己侮辱祖先之語言而不自知,更是可嘆可悲之極。有人稱為這是語言上的認賊作父。
汉语的优越性[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