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5章 双线并行,山海同心[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快眼小说]https://m.ky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第一千六百九十五章:nbsp双线并行,山海同心
nbsp北京的晨光刚漫过鼎盛集团总部的落地窗,李渊已坐在会议室的主位上,指尖划过面前的“中埃1号”国内推广进度表。表格里,东北黑土地的播种时间、华北平原的智能设备调试节点、江南丘陵的土壤改良方案,都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得清清楚楚,最下方一行“李阳——非洲分公司技术对接”的字样,让他想起昨夜儿子发来的视频——视频里,李阳站在埃塞俄比亚的试验田边,身后是正在安装的新播种机,脸上沾着泥土,却笑得格外明亮。
nbsp“李教授,东北试点田的农户反馈,‘中埃1号的种子发芽率比预期高了5%,但有几户反映豆苗叶片有点发黄,怀疑是土壤肥力不足。”鼎盛集团农业技术部的张经理推过来一份检测报告,纸上的数据显示,部分地块的氮含量略低于标准值。
nbsp苏瑶接过报告,眉头微蹙,指尖在“氮含量”三个字上轻轻点了点:“应该是东北黑土虽然肥沃,但长期种植玉米后,氮元素消耗较大。咱们之前在非洲用的根瘤菌剂,针对的是碱性土壤,在东北的酸性黑土里活性可能不够,得调整菌剂的配方。”她抬头看向李渊,眼神里带着熟悉的默契,“我下午去东北,现场测一下土壤的微生物活性,顺便跟农户聊聊种植习惯,看看能不能结合他们的经验改良菌剂。”
nbsp李渊点头,又看向负责华北区域的王经理:“华北的智能灌溉系统调试得怎么样?之前李阳说,非洲的系统在干旱地区很管用,但华北春季多风,得注意设备的防风性能。”
nbsp“您放心,我们已经给灌溉喷头加了防风罩,还跟当地的农机站合作,培训了20个农户技术员,他们现在都能独立用手机APP控制灌溉了。”王经理递来一段视频,画面里,一位中年农户正拿着手机,熟练地点击屏幕,田里的喷头立刻精准地对着豆苗喷水,他脸上的笑容格外真切,“这位农户之前总说‘高科技用不惯,现在天天跟邻居炫耀,说‘手机比锄头还好用。”
nbsp会议室里的人都笑了起来,李渊看着视频里的场景,想起五年前在非洲,姆巴莱第一次用智能设备时,也是这样从“不敢碰”到“离不开”。他忽然觉得,不管是在非洲还是中国,农户对“能增产、能省心”的技术,总是有着最朴素的认可。
nbsp下午,苏瑶带着土壤检测设备,登上了前往东北的高铁。车厢里,她翻看着农户档案,其中一份记录让她停住了目光——农户赵建国,种了三十年地,去年因为玉米价格下跌,家里的收入少了一大半,这次是第一批报名试种“中埃1号”的农户,备注里写着“希望能给儿子凑够大学学费”。
nbsp抵达东北试点田时,夕阳正把黑土地染成金色。赵建国早已在田边等候,手里拿着一个泛黄的笔记本,上面记满了每天的气温、湿度和豆苗生长情况。“苏教授,您可来了!”他快步迎上来,指着田里的豆苗,语气里满是焦急,“您看,这几垄的叶子黄得厉害,我天天浇水、施肥,还是不见好,是不是这种子不适合咱这儿的地啊?”
nbsp苏瑶蹲下身,从田里取了一点土,放在检测仪器里,又摘下一片黄叶子,对着阳光仔细看了看:“赵大哥,您别着急,不是种子的问题,是土壤里的根瘤菌活性不够,大豆吸不上氮。您之前种玉米,是不是常用尿素施肥?”
nbsp赵建国愣了一下,点头道:“是啊,种玉米都用尿素,劲儿大。”
nbsp“大豆跟玉米不一样,它靠根瘤菌固氮,用太多尿素反而会抑制菌的活性。”苏瑶一边调试仪器,一边跟他解释,“我先给您的田撒点改良后的菌剂,再教您怎么测土壤的氮含量,以后按需求施肥,既省钱又增产。”
nbsp那天晚上,苏瑶住在赵建国家的农家院。晚饭时,赵建国的儿子赵小宇放学回来,看到苏瑶带来的大豆种植手册,眼睛立刻亮了:“苏阿姨,我在学校学过,大豆能跟根瘤菌共生,您这手册上的图比课本上的还清楚!”他拿出笔记本,缠着苏瑶问了好多问题,从根瘤菌的作用原理到智能灌溉的技术细节,眼里满是对农业科技的好奇。
nbsp苏瑶看着眼前的少年,想起了李阳小时候——那时候李阳也是这样,总跟在李渊身后,问田里的小麦为什么会抽穗,问拖拉机为什么能耕地。她忽然觉得,农业的传承,从来都不止是技术的传递,更是这份对土地的热爱,从一代人传到另一代人心里。
nbsp与此同时,非洲埃塞俄比亚的示范中心里,李阳正带着当地学生姆博调试新到的无人机播种机。无人机的螺旋桨转动起来,带着细碎的风声,将“中埃1号”的种子均匀地撒在田里。姆博握着遥控器,手有些发颤,眼神却格外专注——这是他第一次操作无人机,之前他总觉得“这玩意儿比牛还难管”,现在却觉得“比牛快多了,一天能种十亩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
第1695章 双线并行,山海同心[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