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 上海人排外却不排老外[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快眼小说]https://m.ky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弄堂口的早点摊前,操着外地口音的人问34;粢饭团多少钱34;,摊主头也不抬地甩一句34;5块34;;转身看见金发碧眼的外国人指着油条比划,摊主立刻堆起笑,用蹩脚的英语重复34;twonbspyuan,verynbspgood34;。这样的场景,让不少在上海生活的外地人心里发堵,为什么同样是外人,上海人对老乡的疏离和对老外的热络,会呈现出如此鲜明的反差?
nbsp上海人对34;本地34;与34;外地34;的界限感,藏着弄堂生活的生存智慧。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家六七口挤在十几平米的石库门里,马桶要共用,煤炉要抢位置,晾衣绳在头顶织成蜘蛛网。
nbsp这种逼仄的空间里,34;自己人34;的边界必须清晰:谁家的煤球堆过了界,谁家的衣服滴湿了楼下的被子,都可能引发争吵。久而久之,34;本地34;成了一种安全信号,意味着共同的生活习惯、默认的相处规则,甚至是不会随便占小便宜的默契。
nbsp而外地的标签,在资源匮乏的年代里,容易与争抢资源的焦虑挂钩。就像老弄堂里的老人总说34;阿拉上海人讲道理34;,潜台词是34;怕外地人不讲理34;,这种警惕不是天生的排外,而是高密度生活里长出的自我保护壳。
nbsp而老外的出现,从一开始就带着特殊的底色。开埠后的上海,外滩的洋行、霞飞路的咖啡馆、静安寺的花园洋房,老外的生活空间与本地人泾渭分明。他们是银行家、传教士、外交官,掌握着资源和话语权,本地人对他们的客气,掺杂着敬畏与疏离。
nbsp就像弄堂里的孩子被大人告诫34;别去外滩惹外国人34;,这种态度里有陌生,有好奇,却未必是34;崇洋媚外34;,更像是对不同世界的默认。
nbsp改革开放后,老外的身份变成了投资商、外企高管、留学生,他们带来的是就业机会、新鲜事物,甚至是城市发展的面子。街头小贩对老外的热情,可能只是觉得他们会多给小费;商场导购对老外的耐心,或许是怕影响国际形象,这些现实的考量,比抽象的崇洋更接地气。
nbsp语言的错位也放大了这种差异。上海话的门槛极高,声母韵母里藏着百年的腔调,外地人哪怕学会了词汇,也难带出那股糯劲。一句34;侬啥地方人34;,就能听出你是不是自家人,这种语言壁垒天然形成了圈子。
nbsp而面对老外,上海人知道对方听不懂方言,反而会切换到更包容的普通话,甚至努力挤出几句英语,这种从零开始的沟通,反而少了34;圈内圈外34;的对立。就像小区里的阿姨,对说普通话的邻居可能懒得搭话,但遇到老外问路,会手舞足蹈地指引半天,不是厚此薄彼,而是34;反正听不懂,反而没压力34;。
nbsp更深层的原因,是外地与老外在上海人认知里的功能不同。外地人来上海,多是为了谋生、扎根,要抢火车票、挤人才公寓、竞争工作岗位,与本地人形成了直接的资源交集
第393章 上海人排外却不排老外[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