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直击人性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93章 上海人排外却不排老外[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快眼小说]https://m.ky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而老外更多被视为过客,工作几年就走,不会抢学区房,不会争养老名额,甚至还能带动周边消费。

    nbsp就像陆家嘴的金融白领,对老家来的亲戚可能抱怨34;住家里太挤34;,但对同公司的外国同事却能谈笑风生,因为前者关乎现实的生活空间,后者只是工作伙伴。这种差异不是价值观的问题,而是利益关联的远近距离决定的。

    nbsp所谓的崇洋媚外,还可能是文化滤镜34;误读。上海人讲究腔调,穿西装要熨帖,吃西餐要用刀叉,哪怕住亭子间,也要在窗台上摆盆月季。这种对34;精致34;的追求,在开埠后常与34;西洋34;的生活方式绑定。喝咖啡不是崇洋,是觉得比蹲在路边吃油条34;有腔调34;;看话剧不是媚外,是觉得比听评书34;够时髦34;。当这种34;腔调34;遇到老外,会产生一种34;审美共鸣34;的错觉,就像老克勒对外国游客的礼貌,可能只是觉得34;他们懂西装的剪裁34;,这种对同类趣味的认可,未必是贬低自己。

    nbsp而外地人感受到的34;排外34;,很多时候是文化差异的碰撞。北方人习惯了34;自来熟34;,刚见面就拍肩膀称兄道弟,上海人却觉得34;交浅言深34;很失礼;南方人买菜喜欢34;讨价还价34;,上海摊主却觉得34;明码标价34;是规矩。这些习惯的冲突,被解读成34;排外34;,其实是两种生活逻辑的摩擦。就像外地人觉得上海人34;精明34;,上海人觉得外地人34;粗糙34;,本质是不同生存环境养成的行为模式,而非刻意的歧视。

    nbsp更重要的是,上海的34;排外34;正在被时代磨平。90后、00后的上海年轻人,从小在国际化学校读书,在互联网上交朋友,他们的34;本地34;概念早已扩展到34;会说上海话34;之外。他们会和外地同事吐槽老板,会和外国同学拼单奶茶,对34;外地34;与34;老外34;的态度,少了父辈的警惕与敬畏,多了34;合得来就玩34;的简单。就像新天地的酒吧里,上海姑娘和东北小伙碰杯,旁边坐着法国留学生,没人在意谁是34;本地人34;,谁是34;外人34;,这种变化里,藏着城市真正的包容。

    nbsp把上海人的态度差异简单归为34;崇洋媚外34;,其实低估了这座城市的复杂性。它是百年商埠,见过最富的老外,也容过最穷的移民;它是市井烟火地,既计较34;一分钱掰两半花34;的实在,也向往34;活成体面34;的腔调。对本地人来说,34;排外34;可能只是怕生活被打乱的焦虑,34;对老外客气34;或许是对陌生世界的试探,这些情绪交织在一起,比标签化的指责更真实。

    nbsp在上海待久了会发现,弄堂里的爷叔虽然对外地媳妇挑剔,但会在她怀孕时送上自家腌的咸菜;写字楼里的上海白领虽然开会时坚持说上海话,但会在外地同事加班时,默默点一份本帮菜外卖。这座城市的温度,藏在那些打破标签的瞬间里——它不完美,有偏见,带着历史的惯性,但也在一天天变得更开阔。就像黄浦江的水,既倒映着外滩的西洋建筑,也包容着苏州河来的货船,最终都汇入同一片大海。

    喜欢。

第393章 上海人排外却不排老外[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