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北齐风云录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章 司马玉龙[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快眼小说]https://m.ky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自济阳王遇刺之后,双腿尽废,整个人就变得暴躁起来,得知从刺客身上搜到了北赵玄镜司的令牌,更是怒不可遏,发誓终有一日覆灭北赵,血洗北赵皇室。

    当即下令全军压境,直逼宋国临淄。由于此时宋军主力已被击破打散,各城空虚,十三万大军一路横冲直撞,摧枯拉朽般夺取了北海整郡。

    八月中旬,济阳王大军与北汉李师宁大军汇合。两军包围了临淄,宋国上下一片惊慌,然而大军没有给宋国一丝喘息机会,二十多万大军同时压上,虽然临淄是古国古都,但架不住联军人多。

    九月,临淄城破,宋国皇室被俘,齐国与北汉平分了宋国国库。修整三日后,齐国依据盟约退出齐郡,转向北海、东莱两郡,清理散兵游勇,之后留萧沐英处理两郡事宜。

    九月中旬,收到玄镜司谍报的北赵清河王在营帐中大发雷霆,大骂宋、鲁两国废物。冷静下来后,当即向皇帝石虎汇报情况。

    十月寒冬将尽,宋国与鲁国又相继被灭,加之北赵内部上下请求停战。所以,收到消息的北赵皇帝石虎当即下令退兵,北赵五十万大军,在折损十六万人后,灰溜溜的撤离。

    北赵军缓缓撤出齐国边境,一个身穿黑衣阴翳青年坐在马车上,望着齐境,舔了舔嘴角狞笑道:“桀桀,司马青云,我的礼物还满意吗?放心,下一次我会给你其他兄弟一一送去的,哈哈哈……”

    北赵与齐国的战争,自三月一直持续到九月,历时七个月之久。双方共投入了百万的兵力,到目前为止,双方共损失兵力二十万以上,双方都有了停战的意思。

    所以北赵退兵后,齐国也没有率军追击。而是忙着救治伤员,处理抚恤,做战后重建。

    然而当齐军赶到博平城时,此时城内已空无一人,全城上下除了壮年百姓不见以外,城里到处是残臂断肢,肝脑涂地,上至老人,下至襁褓中的婴儿,无一人存活。

    看着此情此景,负责的司马台怒不可遏,但是此时北赵军已退入境内,司马台也不敢随意发动战争,于是写奏折上报文帝。

    看了司马台折子,加之嫡长子被废,文帝怒火中烧,但是此时齐国也损失惨重,只得先将其压下,处理战后事宜……

    大齐启元二十二年正月,文帝下旨册封广阳王司马青龙为大齐太子,入主青宫,拥有太子亲军──太子左右内率府,可以参与政事处理,于文华殿后的主敬殿办公。

    同时为了弥补嫡长子司马青云,特册封其为燕王,爵位世袭罔替,食禄八千石,再赐良田百亩,各式珠宝布匹等,以及仆人三十人,婢女三十人,仆妇三十人。

    同年六月,齐国与北汉的联姻如期举行。大婚的地址是在太子青宫,大婚那天齐都城内到处张灯结彩、鼓锣喧天,一片喜气洋洋的景象

    婚后,两人情投意合、相濡以沫,并且婚后第二年四月太子妃刘氏就为太子生下了子嗣──司马玉龙。

    据说刘氏生太孙那天,天生异象。那天刘氏在宜春宫降要生产之际,忽然晴空中电闪雷鸣,乌云蔽日。

    待太孙降世后,天空雷电乌云尽去,整个宜春宫内紫气弥漫,震惊了文帝、太子等人。

    紫气在这个时代可是代表着帝王、圣贤降世的预兆。文帝大喜,当场就赐其名玉龙,册封为大齐皇太孙。

    太孙果然不出众人所望,天生灵慧,七个月的时候就会说话,一岁时就已经满青宫乱跑。

    因此,太孙一岁时,文帝就派国舅翰林学士梁元明教导其蒙学。没想到的是,太孙三个月就学完了《千字文》、《开蒙要训》、《急就篇》、《兔园册》、《蒙求》、《咏史诗》、《太公家训》等蒙学书籍。

    当文帝得知情况,大喜。每日将其接到宫中,无事时就在文华殿教其写字、书画等,有事时就带着其坐在御座上听政。

    岁月无情,总是风吹雨打。

    启元二十四年,两朝重臣文帝帝师左丞相张云良、右丞相李英睿病逝。张云良被追封太师、上柱国,谥号文献,李英睿被追封太保、上柱国,谥号文肃。

    同年,诸国混战进入了尾声。自朱全忠灭周,诸国并礼混乱以来,历经三十二年的混战,当初的一百多个诸侯国,此时仅剩下十九个国。

    以长江为界,天下分长江南北十九国,长江以南:楚国,吴国,越国,南平,南汉,南唐,南闽,南诏,南陈;长江以北:武国,蜀国,齐国,梁国,秦国,北凉,北赵,北燕,北汉,北魏。

    诸国有些是世仇,有些是盟友,牵一发而动全身,加之长达三十几年的战争,国力空虚,各国不得不停止战争,修养生息。因此,饱受战争疾苦的百姓难得的安稳下来过日子。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年由于南徐都城被攻灭后,南徐皇室以及重臣逃离,以致于吴国统帅大怒之下,屠杀了南徐都城未来得及逃离的臣子家眷,而其中正好有南徐彭城郡太守陆远之的家眷。

    消息传来,悲愤的陆远之当即举郡向齐国投降,收到消息的文帝当即派遣徐祥率五万右武卫进驻彭城郡。

    吴帝孙浩辰得知此事,不由大恨。但是连年征战,国内厌战情绪高涨,之前是南徐这个大敌在,所以吴国上下才能众志成诚。可是现在是吴国统帅的失误,而且彭城郡还没有被打下来,所以道义上站不住脚,吴国上下绝不会同意开战了。

第4章 司马玉龙[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