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重回1975:岳父追了我八条街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15章 借鸡生蛋[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快眼小说]https://m.ky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nbsp;上次赵成业去阳双村考察的时候,就私下点拨了他一下,让他继续在农业这个方向,做出一些成绩来,这样也好让他的提名更容易通过。

    “小曹,详细说说,这东西好操作吗?”

    “不麻烦,随便一个人就能操作,哪怕是我岳母来,估计都能一天插五,六亩田。”

    这个比喻就形象了。

    在场很多人可是认识曹建川岳母的。

    想着那个快六十来岁的老太太都能一天插六亩田,那么其他青壮就更别提了,那岂不是随便一天十亩八亩的跟玩一样。

    “那这东西好做出来吗?”

    “我感觉挺简单的,也是我那缺少工具,要不我都能做出来。”

    “多少钱能做一台?”这可是个最关键的问题,这个时代农村都穷。

    “估计自己弄的话也就百来块吧。”

    曹建川没敢把价格说的太低,毕竟这个年代一辆自行车的价格也要150块左右。

    不过这东西要的铁可比自行车多的多,但它却没自行车那么做的精致,在这一方面,能省些钱。

    听到只用百来块,韩承望连叫了几声“好”,接着又问道:“那需要些什么?”

    “只要些铁和传动的链条就行。”

    “走,去县里的机械厂,我们让人把这东西做出来看看。”

    韩承望一听也顾不上继续开会,带着人就向县里的机械厂赶去。

    这东西如果能做出来。

    他闭着眼睛也能想到,所带来的轰动。

    其实,在19571960年间,我国掀起过插秧机研究的热潮,全国设计出来各类人力、畜力插秧机达21种,其中尤以南-105B型插秧机最为成熟,并被推荐为定型样机,至此我国畜力插秧机研究基本成型。

    而畜力这东西,在当时的那个年月,毕竟还是少。

    也就没有大规模的生产。

    之后到了60年代。

    也就是在1964年底。

    四个现代化提上了日程,即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

    那些手工的,畜力的,基本也就没什么人愿意研究了。

    大家全都开始向着机械的方向发展。

    于是到了1966年,农业部金陵农业机械化研究所设计研制成功东风-2S型机动水稻插秧机。

    该机型由2.94kw汽油机为动力,单地轮驱动,1人驾驶2人装秧,幅宽2m,10行,曲柄滑道梳齿分秧,往复移动横向送秧,叉式对准秧门间隙纵向送秧,滚动直插。

    1967年11月东风-2S型机动水稻插秧机通过鉴定,每天可插秧一公顷左右,这是天夏第一台定型的机动插秧机。

    后来,这台农机在70年代,开始推广应用。

    可惜当时国家钢铁等基础工业的薄弱,汽油,钢铁,生产工艺等等都有所不足。

    因此,在生产率不足的情况下。

    这些东西肯定是优先供应北方,大规模成片的田地,而南方这些零零散散的田地,用机械显然是有些不合适。

    当然这其中也有价格的因数和实用性在里面。

    一台像这样的农机,在当时的价格最少在好几千块以上,相比起这种只能插秧,一年只能用几天的东西。

    显然和那种可以运送货物,十项全能的拖拉机是没得比的。

    这也是在这个时代很多地方,特别是南方这边没有普及的原因之一。

    可曹建川这东西不同,只要不涉及到发动机这种高科技技术,县城里的机械厂。

    特别是这个手工为王的时代。

    别说这点简单的东西,飞机,大炮都能帮你用手工敲出来……

第115章 借鸡生蛋[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