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宋太子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517 章 宋邸报披露辽帮事[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快眼小说]https://m.ky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赵匡胤既害怕又高兴,赏赐了黄金和丝织品安慰犒劳他。

    意思是不要他给史官说,但是那个臣子还是说了,也被史官记录下来了。

    ……

    再说说这个“邸报”又称“邸抄”。

    “邸”原是指古代朝觐京师的官员在京的住所,它最早出现于战国。颜师古注:“郡国朝宿之舍,在京师者率名邸。邸,至也,言所归至也。”“邸”后来成为地方高级官员驻京的办事机构,为传递沟通消息而设。

    “邸报”之称即由此而来。“邸报”是我国最早的报纸,它创办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初期(约公元前二世纪左右)。

    当时西汉实行郡县制,在全国分成若干个郡,郡下再分若干个县。各郡在京城长安都设有驻京办事处,这个住处叫作“邸”,派有常驻代表,他们的任务就是要在皇帝和各郡首长之间做联络工作,定期把皇帝的谕旨、诏书、臣僚奏议等官方文书以及宫廷大事等有关政治情报,写在竹简上或绢帛上,然后由信使骑着快马,通过秦朝建立起来的驿道,传送到各郡长官。这就是《邸报》产生的背景。

    自汉、唐、宋、元、明直到清代,《邸报》的名称虽屡有改变,但发行却一直没有中断过,其性质和内容也没有多大变动。

    ……

    “邸报”亦作邸钞,并有“朝报”“条报”“杂报”之称,四者皆用“报”字,可见它是用于通报的一种公告性新闻,是专门用于朝廷传知朝政的文书和政治情报的新闻文抄。据历史记载,汉代的郡国和唐代的藩镇,都曾在京师设“邸”,其作用相当于现今的驻京新闻机构,重在传达朝政消息,凡皇帝谕旨、臣僚奏议以及有关官员任免调迁等都是邸吏们所需收集抄录的内容。

    “邸报”最初是由朝廷内部传抄,后遂张贴于宫门,公诸传抄,故又称“宫门抄”“辕门抄”,这实际上就是最早的一种新闻发布方式。

    到了宋代,出现了专门抄录邸报以售卖的牟利商人。官员们为求省事,都乐于花些钱去购买。

    大概后来由于花钱即能购到,无须再去缮抄,因此到了清代末期邸抄之外又有了“京报”,“京报”已有了专门的报房来管理经营,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发行部门了,开始有了初步的报纸的雏形。

    宋代的朝廷对于邸报进行了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

    宋太宗把诸道进奏院合并成一个总的都进奏院,后来直接称为进奏院。中央政府直接控制了进奏院和官方新闻的发布权,所有公开发布的政府文告都要经过进奏院。变成了中央报纸;内容上:抄报内容只是朝政简报,明发上谕和大臣奏章,而没有进奏官自行采写的消息。

    这种官文书的手抄件便是邸报,又称进奏院状或进奏院报状。中央发布更具有权威性,传播速度也快;而且在邸报的管理上:在宋代还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邸报审稿制度……

    :

第517 章 宋邸报披露辽帮事[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