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长江闲人的闲话坊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唐朝经营的西域。[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快眼小说]https://m.ky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经营的西域。

    西域,这个充满的黄沙,戈壁滩,绿洲,几乎是历代强大的中原王朝都会经营的地方,在唐朝也是如此。唐朝立国之初,和汉朝的形势颇为相像,都处在北方少数民族的压迫之下,李渊太原起兵,也不得不先向突厥称臣,然后才能无后顾之忧。突厥在唐朝立国之初,却很不给太宗李世民面子,居然倾国之兵南下,这就造就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经典桥段—渭水之盟,太宗皇帝六骑赴会,谈笑之间退强虏,终于使得唐帝国免受开国时的磨难。

    唐朝开国的西域形势

    :hotos

    上天是很眷顾大唐的,没有让唐朝重复汉与匈奴长达数百年的战争,在贞观四年(公元1104年),惊才绝艳的不世名将李靖,仅仅以三千之众,奇迹般使得突厥主力土崩瓦解,而后与另一位大唐名将李世绩的配合之下,一举将东突厥彻底消灭。(这里被消灭的突厥是政权名而不是民族)于是在大约50年中(630-682年),东突厥汗国臣属于中国。和硕。柴达木的突厥碑文上记道:“贵族子弟,陷为唐奴,其清白女子,降作唐婢。突厥之匐,弃其突厥名称(或官衔),承用唐官之唐名(或衔),遂服从唐皇,臣事之者五十年。为之东征向日出之方,西征远至铁门。彼等之克国除暴,皆为唐皇。出力也。”唐朝利用投降的突厥军队作为先锋,在西域建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消灭突厥之后,唐朝正式开始了对西域的经营。在伊吾(哈密)、鄯善等国臣服于唐朝之后,唐朝又于贞观十四年攻灭了西域上的绊脚石—高昌国,建立了西州和安西都护府。此后唐朝连续剿灭了焉耆、龟兹、疏勒、于阗等二十几个不听话的西域小国,建立了以安西四镇为核心的西域统治体系。当时的安西四镇为龟兹(今新疆库车)、疏勒(今新疆喀什)、于阗(今新疆和田西南)、焉耆(今新疆焉耆西南),安西都护府则座落在龟兹镇。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李白,即是出生在西域的碎叶城中,这也算是唐朝经营西域的成果之一吧。

    显庆二年(657年),唐军灭西突厥汗国,将整个西域纳入了自己的掌控之下。唐朝在中亚碎叶川以东置昆陵都护府,以西置蒙池都护府,皆隶属于安西都护府。于是原臣服于西突厥的昭武九姓等中亚诸国纷纷归附唐朝,唐朝的直接统治已经伸延到帕米尔地区。(昭武九姓国即是位于今阿姆河(audar‘ya)及锡尔河(syrdar‘ya)流域,原隶属俄罗斯并位居中亚细亚以南的的地域中,最远至咸海(aralsea)、里海以东一带的康国(saarqand)、安国(boukhara)、石国、史国(kesh)、曹国(khebud)、何国(k、米国rgh)、燖(khware)、戍地(betik)等九个国家。该九国因其祖辈世代居住甘肃祁连山昭武城,虽然分成九个国家,但仍以昭武为姓。所以历史上统称昭武九国,也被称作粟特(alsughd)诸国。)

    和汉朝仅仅是屯垦戍边不同,唐朝对西域是实实在在的开发和统治。

    先唐朝在西域建立了十分完善的军政管理机构,以都护府为最高行政机关,下辖军事和行政两大管理系统,官有定员,职有专任。

    二是着眼于综合开发,使各方面建设相辅相成。因地制宜,既推行屯田制,又在东疆地区引进内地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对招募的屯民则实行租佃制和分成制。军事上推行兵农合一的府兵制,使驻军很好地担负起屯垦戍边的双重职责。

    三是尊重各民族的权益,不搞民族歧视。任命其本民族的首领管理其内部事物,各少数民族不必向中央政府缴赋税。这些政策使得以安西四镇为中心的西域地区开始繁荣兴旺起来。下面是安西都护府的

    具体统治范围。

    唐朝在中亚南部暨阿富汗地区大规模建制行政区划有两次。

    659年,设立了217个州县。

    661年,在兴都库什山以南的16国设立了8个都督府;76个州;110个县,

    126个军府。这些单位均受安西大都护府管辖。

    早期建制的主要地区:(前面为今地名)

    塔什干:当时称为“石国”。658年已经设立了大宛都督府。

    费尔干纳:当时称为“宁远”。658年设立循州都督府。

    撒马尔罕:总称为“康”。631年设立康居都督府。

    米国:在撒马尔罕南部。658年设立南谧州,任命刺史(唐朝的州长叫刺史)。

    卡塔库尔干:当时称为“何国”。641年设立贵霜州,任命刺史。

    乌拉提尤加:在宁远西南四百里,当时称为东曹。唐高祖时已经归附。

    沙赫里夏勃兹:当时成为“史国”,642年设立劫法州,任命刺史。

    布哈拉:古代成为“安国”,设立安息州,任命刺史。

    661年的区划设置主要在阿姆河中上游及今阿富汗境内。

    经过这两次建制后,唐朝在中亚南部暨阿富汗地区的主要行政区划包括:鸟飞州都督府:主要在今瓦克汗走廊——就是阿东部与我国相连的那个长尾巴。另管辖1个州,州治所在今萨尔哈德。

    至拔州都督府:在今塔吉克斯坦的达尔瓦兹地区。

    天马都督府:在塔吉克斯坦的卡非尼河盆地。下辖3个州。

    悦班州都督府:治所在乌兹别克斯坦的迭脑。

    高附州都督府:在今阿、塔边界一带。下辖2个州。汉朝时的高附指喀布尔,

    与唐朝的高附州都督府位置不同。

    王庭州都督府:在今塔吉克的西南角。

    姑墨州都督府:治所在今乌兹别克斯坦的苏尔汉河口。

    月氏都督府:治所在今阿富汗的昆都士。下辖25个州。

    大汗都督府:下辖15个州。

    旅獒州都督府:在今土库曼与阿富汗之间的安德胡伊一带。

    奇沙州都督府:治所在今阿富汗西北的希巴干。

    昆墟州都督府:在土库曼东南的木耳加河一带。

    修鲜都督府:治所在今喀布尔。公元619年已向唐表示归附。管辖10个州。

    写凤都督府:治所在今阿富汗的巴米扬。管辖5个州。

    条支都督府:在阿富汗南部,管辖9个州。李白有诗云:“洗兵条支海上波”,

    因此有人认为唐朝军队可能曾越过阿富汗到达阿拉伯海边。

    波斯都督府:不在伊朗,而是在今锡斯坦。阿拉伯哈里发东侵后,波斯不能抵挡,王子亲赴长安求援。唐朝册封定立三代波斯王室后裔为波斯都督,有的晋封为波斯国王,在今阿、巴、伊边境一带立国,但终于未能恢复萨珊王朝在波斯本土的王统。

    随着大唐帝国的兴起,同时代也有两个强国正在悄悄崛起,一个就是青藏高原上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帝国—吐蕃帝国,还有就是中东崛起的阿拉伯帝国。这两个国家同唐帝国成为了这段时期西域历史的主角。

    先由吐蕃谈起,安西四镇的兴旺很快就引起了吐蕃的觊觎,吐蕃于公元670年唐高宗咸享元年对安西都护府发动了第一次攻击,拉开了两国争夺西域的序幕。

    此后唐朝与吐蕃在四镇几番争夺,四镇数度易手,终于唐朝在公元692年武周长寿元年,由唐武威军总管王孝杰与武卫大将军阿史那忠节联兵攻破吐蕃,安西四镇的争夺战终于暂时告了一个段落。下面罗列一下这其中反复的战斗过程。

    咸亨元年(670)吐蕃陷安西,四镇罢上元二年(675)唐朝收复安西四镇仪凤三年(678)吐番西取龟兹等四镇调露元年(679)唐朝复置龟兹、碎叶、于闻、硫勒四镇永隆元年(680)吐蕃又攻陷龟兹等四镇永淳元年(682)安西副都护王方翼平西域,恢复龟兹等四镇垂拱元年(685)吐番攻占龟兹等四镇垂拱二年(686)唐朝金牙军收复龟兹等四镇永昌元年(689)吐善击斩安西都护阎温古,破龟兹等四镇武周长寿元年(692)武威军总管王孝杰大破吐善,复收四镇,重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驻唐兵3万。

    从唐高宗到武则天这62年间,唐朝在西域与吐蕃进行了连续不断的拉锯战,终于将太宗皇帝所打下的基业维持住了。

    吐蕃在西域受挫之后,也不得不承认唐朝的实力,吐蕃史料里面就有描写。

    “圣神赞普鹘提悉补野,自天地浑成,入主人间,为大蕃之首领,……建万世不拔之基业焉。王曾立教法善律,恩泽广被,内政修明、熟娴谋略,外敌慑服,开疆拓土,权势增盛,永无衰颓。此威德无比雍仲之王威严煊赫,是故,南若门巴天竺,西若大食,北若突厥、拔悉蜜等虽均可争胜于疆场,然对圣神赞普之强盛威势及公正法令,莫不畏服俯首,彼此欢忭而听命差遣也。东方之地曰唐,地极大海,日之所出,此王与蛮貊诸国迥异,教善德深,典籍丰闳,足以与吐蕃相颉顽。”(王尧编着《吐蕃金石录》,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43。)

    从这段出自吐蕃之口的话可以看到,吐蕃将其周边的天竺、大食、突厥、拔悉蜜等均列入了“莫不畏服俯首,彼此欢忭而听命差遣”之国。而在吐蕃眼中,唐朝则是唯一“与蛮籍诸国迎异,教善德深,典籍丰闳”并“足以与吐蕃相颉顽”的文明大国,唐朝在吐蕃心目中的这种强大和显赫的地位,正是军事上的胜利和文化上的强盛带来的。

    时间流逝,终于到了玄宗皇帝的时代,唐朝的国力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在玄宗皇帝时期达到了顶点,而玄宗皇帝也是一个有远大志向的皇帝,他并不满足于只是作一个守成的君主。于是在他的领导下,唐朝开始了大规模的对外用兵。

    由于府兵制的崩坏和朝廷连年用兵,玄宗皇帝用募兵制代替了府兵制,唐朝政府在边疆地区大量的招募兵源,蕃兵们于是大量进入军队。由于蕃兵骁勇善战,加上李林甫的私心,少数民族将领很快就成为了唐朝对外战争中的主角。同时,由于军队由边防军改成全部由长期服役的健儿组成的职业军,使得唐朝军队的战斗力大大的提升,这样的改革带来的效果在唐朝的对外战争中被证明是极其有成效的(当然这种改革也是导致安史之乱,藩镇割据的根源)。

    此时的阿拉伯帝国也已经加入了争夺西域的行列,并且在开元三年(公元715年)和唐朝有了第一次冲突,西域终于变成三个大国之间的角逐。

    由于国力的强盛,在西域方面优势开始向唐朝一边倾斜,吐蕃在西域的扩张受到连续挫败,甚至与阿拉伯帝国联盟也不能占得丝毫的便宜。首先在开元三年(公元715年),吐蕃与大食共同立了阿了达为王,发兵攻打唐朝属国拔汗那国。

    监察御史张孝嵩与安西都护吕休璟率旁侧戎落兵万馀人,击败吐蕃大食联军,夺得中亚重要的属国拔汉那,威振西域。

    然后是开元五年(公元717年),突骑施联合吐蕃和大食(阿拉伯)攻打四镇,被唐朝再次击败。

    接着是开元十年(公元722年),吐蕃大军攻打唐朝属国小勃律,北庭节度使张孝嵩率疏勒副使张思礼以步骑四千救援,大败吐蕃军。

    而阿拉伯方面,首先在被阿拉伯人称为“列王之父”的阿卜杜勒。麦立克(685—705年在位)的任命之下,哈查只。伊本。优素福被任命为掌管东方的最高权利者,在他的领导下,阿拉伯的疆域向东方获得了极大的扩张,由于垂涎中国的富庶,他应许他的两个大将之一,穆罕默德和古太白,谁首先踏上中国的领土,就任命谁做中国的长官。于是古太白。本。穆斯林。巴西里征服了塔立甘、舒曼、塔哈斯坦、布哈拉等大片中亚地区,而穆罕默德。伊本。卡西木征服了印度的边疆地区,但是他俩都没有能跨过中国的国界。(这段史实同时也是纠正柏杨中国人史纲中的谬误,任命大将为中国总督的事件和怛罗斯战役并不是同一个时代,而柏杨将他混为一谈,这是错误的)

    在开元三年和开元五年阿拉伯对中国的战争均遭到失败之后,阿拉伯仍旧执着地向中亚进行扩张。由于地理上的巨大优势,更因为唐军这个时期在青海和吐蕃进行大规模的战争而无暇顾及西域,阿拉伯的影响力慢慢的体现出来,军事加上宗教的影响使得唐朝原本在西域的属国栗特诸国纷纷倒向了阿拉伯一边。为了对抗阿拉伯在西域扩张,唐朝利用突骑施给了阿拉伯相当沉重的打击。(突骑施是一个突厥族的部落,可汗名叫苏禄)

    玄宗初年,突骑施在伊塞克湖和巴尔喀什湖之间崛起,到开元三年(公元715年)向唐朝称臣,被唐朝封为左羽林大将军、顺国公,赐锦袍、钿带、鱼袋七事,为金方道经略大使。这一大堆的封号最为重要的是最后一个金方道经略大使,金主西,金方就是西方,这个封号清楚地显示了唐朝希望苏禄可汗对抗阿拉伯的意图。在接受了唐朝的封号之后,由于游牧民族的本性,唐朝的边境依然被突骑施袭扰,并且占据了碎叶城。但是唐朝对于突骑施还是非常容忍的,在将已经是既成事实的碎叶城送给突骑施之后(见新唐书—开元七年,龙嫩突死,焉吐拂延立。

    于是十姓可汗请居碎叶,安西节度使汤嘉惠表以焉耆备四镇。诏焉耆、龟兹、疏勒、于阗征西域贾,各食其征,由北道者轮台征之。),突骑施终于开始一心一意的对付阿拉伯人。

    唐朝的安抚政策并没有白费,很快突骑施就让唐朝所付出的代价变得物有所值。

    开元六年(718年)大食将加拉赫统兵北征,于“河中北部得胜,并己准备侵入中国领土,但是被突厥人包围,经过偿付赎金,才好不容易得救。

    开元十—年(723年)大食呼罗珊已易将穆斯棱,往任之初即兴兵攻东拔汗那,突骑施奉诏出征,大破之。

    开元十二年(724年)叶齐德二世殁,希沙木继为哈利发,再遣穆斯林攻东拔汗那,围其都渴塞城,爆发渴水日之战,大食军大败,后卫主将战死,导致原已叛附大食的康、石诸国复归于唐,这一挫折使阿拉伯向东的扩张中止了约50年。从724至727年,突骑施深深地渗入粟特国境,远至康国(撒马尔罕)本土。

    726年,突骑施为防卫骨咄(帕米尔以西)而与阿拉伯人交战。这一段时间,突骑施在中亚是作为唐朝的代言人的身份出现的。开元十五年,吐火罗叶护阿交那支汗那飞表求援于唐,表称:“颂奉天可汗进旨云,大食欺侵我,奴身今被大食重税,欺苦实深,若不得天可汗救活,奴身自活不得,国土必道破散,求防守天可汗西门不得。伏望天可汗慈悯。与奴身多少气力,使得活路。又承天可汗处分突骑施可汗云,西头事委你,即须发兵除却大食。这个表文可以清楚地显示唐朝和突骑施之间的关系。

    突骑施败亡之后,大名鼎鼎的高仙芝终于在此时登场了,在天宝年间,他对于唐朝西域的维护是居功至伟的。

    高仙芝(?—755年)本是高丽人。出身于将门之家。父名舍鸡,起初在河西军做事,后立军功,官至四镇十将、诸卫将军。仙芝姿容俊美,善于骑射,骁勇果敢。少年时

唐朝经营的西域。[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