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长江闲人的闲话坊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中国古代战车、战船和城防技术成就[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快眼小说]https://m.ky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千艘战船,前往交址,进行水上作战。三国时期,东吴水师拥有俄船五千艘。隋文帝开皇八年(公元588年),在隋灭陈之战中,隋将杨素(?—606)率水军有几千艘战舰。

    其次是大型主力战舰屡有创新。汉代的楼船高达十多丈,船面上建楼二层到四层,每层外面都环有三尺高的女墙,掩护士兵作战。大型楼船可载将士一千人,东吴的楼船可载将士三千人,宛如水上高城。据《晋书王浚传》记载,西晋建造的战船“连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余人,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驰马来往。”隋代杨素建造的大型五牙、大榏等战船,上建五层楼,高一百多尺,乘员八百多人,四周安有高十多尺的拍杆,用以击打敌船。郑和下“西洋”时主帅乘坐的宝船,长达四十四丈、宽达十八丈。主力战船的不断创新,使水师的战斗力不断得到提高。

    第三是战船分类越来越科学。西汉时期已经根据不同作战任务的需要,把战船进行分类:大型楼船是水军主帅乘坐的指挥船;运送士兵率先登陆抢战滩头阵地的船称“先登”;船体狭长、专门用来冲击敌方船队的战船称“艨冲”;侦察敌情的船称“斥候”;轻型快速的船称“赤马舟”;防御设备比较好的船称“舰”;行驶平稳而体短的船称“”;小型战船称“艇”:比楼船稍小的船称“斗舰”;四周有女墙防护、桨手多、航速快的船称“走舸”;装有冲角、用以撞击敌船的船称“突冒”等。战船进行科学分类后,既使战船将士能明确自己的职责,又利于相互进行协同作战。

    第四是兵器装备逐渐更新。早期战船只装备刀、矛、弓、剑、戈。秦汉时期增加了弩。东晋(一说隋代)的战船已经安有拍杆。宋代的战船开始配备火球、火药箭、火枪,水军也进入冷兵器和火器并用的时期。元末明初的战船上开始装备金属管形射击火器——火铳。嘉靖年间,戚继光所编水军营的大型福船、中型海沧船、小型苍山船,都增加了大发贡(一种大型火炮,“贡”也作“熕”)、佛郎机炮、鸟铳等火绳枪炮,加上火箭、火砖、喷筒等火器,战船上使用火器的士兵已占编制总数的一半左右。同时,还创造了子母舟、连环舟、火龙船、赤龙舟等各种专门装备火器用于火攻的小型战船。此外,新创制的水雷和古代二级火箭——“火龙出水”已在水战中使用。

    城防技术成就

    城防技术成就包括军事筑城和守城器械两方面,它们之间相辅相成,同时发展。

    军事筑城技术成就

    城是中国古代都邑周围用土或砖石砌成的防御性墙垣。据说在原始社会末期,聚居子中原嵩山地区的部落领袖鲧(禹的父亲),已经开始构筑最早的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战争的推动,便逐渐形成以都邑为中心、以城墙为主体、以城门和敌楼为重点的点线结合、综合配置的军事筑城体系。由城墙围圈的城郭有正方、长方、圆形和其它不规则几何图形,它们的建筑要受地质、地形、地理位置的制约,因此有平陆筑城、依山筑城、沿海临江筑城等,千姿百态,各有千秋。

    按唐代规定,平陆筑城的城高、城根厚、城顶厚之间的比是四比二比一(见《卫公兵法辑本攻守战具》)。如城高是六丈,那城根厚是三丈,城顶厚一丈半。按照这一比例构筑的城墙,既坚固耐久,又节省工料。但是在复杂地形上建筑城郭,就要因地制宜了。明立国前二年到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66年到1390年)建成的明初南京城,就是在复杂地形上因地制宜建成的一座在当时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构筑最坚固的大型军事城防,是我国古代军事筑城技术高度发达的标志。它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先,充分利用天然的和历史上形成的地形地物作为筑城的基础。这样做,不但独具形胜,而且节省工料。如利用马鞍山、四望山、卢龙山的“岗垄之脊”而构筑的南京城西北段城墙,在墙外的敌人但见它立于崖壁之上,高耸难攻,而城内的守军却可凭借平缓的护士坡上下往来,进行机动作战。又如建于清凉门(石头城附近)左右侧的城墙,因三国时期孙吴所建石头城的旧址而筑,也具有同样的军事形胜。

    其次,建筑深厚牢固的墙基,使新筑的城墙坚实耐久。如三山门到石城门段的城基,都用大条石砌成,深入地下五米多,还不见底层基石;覆舟山到解放门段城基,深挖到十二米,仍不见铺砌的大条石底层。

    第三,采用巧妙的筑基技术,减轻城墙对地表的重荷,避免城墙塌陷的危险。如在三山门到石城门土质比较松软的地段,在两端建筑坚固的墩基,以后在墩基上交错支架多层大粗木排,把城墙对地表的压力通过木排转移到墩基上。在聚宝门、正阳门东侧和光华门东侧的城基下,都发现了采用这种方式构筑城基的大量圆木。如果遇到在地下埋设水管的地段,那么就在水管上面建筑拱顶,使城墙的重压避开管道,通过拱顶转移到两端的墩基上。1980年,在覆舟山西侧挖掘防空巷道时,就发现了一座横在城墙之内高四米半、宽四米、长二十米的拱顶和墩基建筑。经考察认为,它是为保护武庙闸通往后湖的涵管而建的。

    第四,修建了排水和控水设施,使城内不受旱涝之患。城墙的排水设施在筑城时已一并设计:城顶以砖砌面,外沿置滴水槽,使雨水从顶部流入城根略高于地表的石槽,通过窖井排入河流。聚宝门一带到现在还可见到这种设施。控水设施主要是建于河水入城处的水闸,水闸下接铜铁涵管或砖砌涵洞,启闭闸门便可控制流入城内的水位。在朝阳门南、太平门内偏西的地方,都发现这种设施;在秦淮河流入流出的通济门和三山门,各建有三道闸门。为守御两门,还建有藏兵洞,仅通济门东关头就建有二十二个藏兵洞。

    第五,选择优质的材料,保证筑城的质量。筑基所用的条石,是在南京东部的汤山采制的,一般长达八十到一百一十九厘米,宽七十厘米,厚二十六到三十三厘米。城砖长四十厘米,宽二十厘米,厚十厘米;从已搜集到的实物和刻在上面的铭文可知,它们是由相当于今江苏、江西、安徽、湖北和湖南五省的二十八个府、一百一十八个县、工部下属的一些单位,以及飞熊、豹韬、横海三个卫,组织民工和军士烧制的。砌城的粘合剂,是把江、浙两省所产的一种“蓼草”加水加温成粘液,再配以适量的石灰、细沙,搅拌成混合浆而制成的。据考古部门取样试验,它的承压能力比现在的水泥沙浆稍低,而拉力和渗透力都比水泥沙浆高,因此是一种韧性比较大的粘合剂。

    采用先进技术构筑的南京城郭,再配以厚足的兵力和守城器械,已经形成一个据可守、进可攻的坚固城防体系,达到了古代军事筑城技术的高峰。

    守城器械成就

    守城器械种类很多,它们根据作战的需要配置在坚固城防的各部位,由守城士兵操持,依托城郭,发挥守城作用。按作战用途,它们大致可以分成攻击式、侦听式、抵御式、擅击砸打式、烧灼式、灭火式等六大类。

    攻击式守城器械主要有各种抛石机,它们可以在比较远的距离上抛射巨石,击杀前来攻城的敌军士兵,击毁敌军的攻城器械,阻止敌军接近城墙。

    侦听式守城器械有瓮听、地听等,用法是先在城内要道处挖二丈左右的井状地穴,以后用无缝的陶瓮覆在井口,命耳聪的士兵以耳贴近陶瓮,倾听异常声音。因为如有敌军挖掘地道,便有声音传来,守城士兵听到这种声音,就采取防御和反击措施。

    抵御式守城器械有竹立牌、木立牌、布幔、木幔、皮帘、垂钟板、蔑篱笆、皮竹笆、护城遮架等遮挡器械,以遮挡攻城敌军射来的矢石:有加强城门和城垛防御的插板、墙门、槎碑、塞门刀车、木女头和木女墙等。它们能在城门、女墙被敌摧毁时进行应急性的补救,以阻止敌军从突破口冲入城内;还有抵御和托阻敌军云梯的叉杆、抵篙等。

    撞击砸打式守城器械有撞毁敌军云梯和尖头木驴用的撞车和铁撞木,有击砸敌军人马和攻城器械的各种檑木(夜叉擂、砖檑、泥檑、木檑、车脚檑)、奈何木、坠石、狼牙拍等。

    烧的式守城器械有铁火床、游火铁箱、行炉、猛火油柜、燕尾炬、飞炬、金火罐等。它们或以猛火烈焰,或以烧熔的铁汁,浇灼敌军的士兵和攻城器械。

    灭火式守城器械有水囊、水袋、麻搭、唧筒、油筒等。它们的作尸用是在敌军焚烧城门、城楼时,用水把火浇灭,不使敌人的火攻得逞。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用途的守城兵器和器械。如钩取敌军士兵和器械的飞钩、铁提钩、绞车,供士兵上下城墙用的吊机、吊车、绳梯,攻击从地道中攻城的风扇车、土色毡帘等。

    除专用于守城的器械外,障碍器材也大多用于守城战。障碍器材是阻止敌人行动和杀伤敌人而用人工制作的各种障碍物,主要用于保障城郭和营垒的安全。明代中期以前的障碍器材多是非爆炸物,如铁莲黍、拒马、鹿角木、(chou)蹄、地涩等。明代中期以后,已经大量使用地雷和水雷等爆炸物作为障碍器材,使障碍器材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古代战车、战船和城防技术成就[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