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长江闲人的闲话坊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民国物价资料[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快眼小说]https://m.ky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物价资料

    所得资料系引自网络收集各地方志资料

    辛亥革命到抗战前夕上海米、麦、面粉、大豆价格

    清末连续两年荒歉,米商乘机囤积,粮价上升。宣统三年九月十三日,上海光复。九月二十日,沪军都督通令米商平粜,并禁止大米出境。民国元年(1912年),米价稳定在上年的水平上。民国2年粮食丰收,以后6年,米价每石徘徊在642~740元之间。民国9年,黄河两岸遇旱,民国10年,长江流域涝灾,旱涝交困,这两年上海米价每石分别上升到961元和968元。民国11~14年,米价突破10元。民国15年苏浙旱灾,更因北洋军阀齐燮元和卢永祥、孙传芳和张宗昌先后在上海附近混战,导致米价扶摇直上。8月,曾高达每石1785元。民国16~17年逢丰收,米价分别降到1477元和1117元。民国16年发生蝗灾,秋后米价回升。因受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银价下跌,银本位的中国货币相应贬值。民国18年11月开始,每石粳米超过15元。民国19年4~5月,粮价继续上涨,最高达到24元,引起社会不安。由农业经济专家、粮商和有关当局推派代表共同组成“粮食委员会”,商议进口洋米,并决定5月初开始发售平价米。历时5个月,到9月底结束,共售米69032石,平均售价每石1383元。秋后新米登市,米价趋向缓和。民国20年以后,资本主义国家为摆脱经济危机,实行倾销政策,上海粮食市场上洋米大量涌到,米价回落。民国21年一二八事变爆发,日军侵犯淞沪,米市场一度停顿,但复市后米价又转为下跌,到年底米价跌至每石9元以下,到民国23年夏,最低价已不到8元。民国23年7月,苏浙遭大旱,内河干涸,航道不畅,粮食货源减少,每石粳米价回升到10元以上。民国24年上半年有4个月米价高达13元。11月,受灾的苏浙产区来沪采办粮食,粮价再度趋高。但不久洋米又涌到,价位下降。民国25年一度低于10元,民国26年恢复到11~12元。

    从民国成立到抗战兴起,小麦价格稳而偏低。民国元年~13年间,小麦价格除民国4年每担为548元外,其余各年徘徊在381~514元之间,均低于宣统三年54元的水平。民国14~19年,上升到573~635元。民国20年第三季度,有进口苏联小麦,又向美国赊借棉麦款5000万美元,进口大量洋小麦。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影响上海的面粉销售,小麦供多求少,价格下落。到民国23年6月,每担新麦价跌到271元的低谷。7月以后受国际市场小麦价格上涨的影响,国内又遭干旱,

民国物价资料[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