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说[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快眼小说]https://m.ky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剑说
剑乃是兵器的一种,被称为百兵之祖,至尊至贵,乃是身份的标志,权力的象征。剑本身携带轻便,既可以作防身之用,也可以征战沙场。既可以作为贵族身份的标志,也可以代表皇权,表征至高无上的权力,历代以来,素被各个社会阶层的人们所喜爱、佩带,欣赏、收藏。上到皇亲国戚,贵族富商,下至黎民百姓,对其无不喜爱。唐朝李贺就曾经写下这样的诗篇:
【走马引】
我有辞乡剑,玉锋堪截云。襄阳走马客,意气自生春。
朝嫌剑花净,暮嫌剑光冷。能持剑向人,不解持照身。
自入以来,尤其是唐代,咏剑抒情的诗篇可谓是浩如烟海,庞杂无比。光从鬼才李贺这片走马引便可看出端倪。
然而李贺只不过是唐朝之人,要真正溯源剑的历史,恐怕要回到中华民族的开端:黄帝时代。剑创始自轩辕黄帝时代。据黄帝本纪云:”帝采首山之铜铸剑,以天文古字铭之”;又据管子地数篇云:”昔葛天卢之山发而出金,蚩尤受而制之,以为剑铠”。以上两说,似黄帝与蚩尤,均己制剑为兵。
传说轩辕皇帝曾经铸造过一柄神剑,名“轩辕夏禹剑”。根据传说,众神采首山之铜为黄帝铸“轩辕剑”,后传与夏禹,更名为“轩辕夏禹剑”。剑身一面刻日月星辰,一面刻山川草木。剑柄一面书农耕畜养之术,一面书四海一统之策,轩辕夏禹剑是一把圣道之剑。它表征的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五谷丰登的幸福,四海一统的强盛,然而这些美好的愿望,精神的图腾,却全部镌刻在作为武器的“轩辕夏禹剑”上,这隐寓着中华民族祈求五谷丰登,同时又坚决以武抗敌的决断,只有这样,才能在作为武器的剑上镌刻上幸福安康的符号,两个相反的范畴,战争和和平。当他们“如一”的时候,这才是一种真正的天下大治,乃是一种道的境界。
华夏民族历来便在一个广大的空间和时间的架构中诠释着以武护国,以文治武的精神结构。随着历史逐渐发展,剑与道家、剑与儒家、剑与佛教、剑与墨家、剑与生命的关系、剑与禅的如一等等重大关系和课题重新涌入剑客的精神生活中,重新赋予了剑以更深刻的内涵,使剑技从一门技艺进军道的范畴,更在今天成为一种经久不衰的文化课题。其中蕴含的的精神特质、留传下来的奇珍异宝、传诵千古的风流诗篇、口传心授的修行秘籍,更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
今天我们要谈的便是剑文化。
《仙乐侑席》
曾经天上三千劫,又在人间五百年。
腰下剑锋横紫电,炉中丹焰起苍烟。
才骑白鹿过苍海,复跨青牛入洞天。
小技等闲聊戏尔,无人知我是真仙。
又是一首和剑有关的七律,然而和上一首所不同的是这是一首道家咏剑的诗。
说到道家,不可不言老庄,不可不言广成子、轩辕黄帝。
道教中剑仙之说由来已久,早在《列子》一书中便有记载。剑仙应起源于轩辕黄帝问道广成子,在《轩辕金鼎文》上有黄帝崆峒问道广成子,鼎湖之畔炼丹剑的记载。又有人说是起源于神话传说中的九天玄女,实际上传说中九天玄女派是以炼气入手,不同于越女剑刺武术的功夫。《道藏》上虽然对各种道法都有所谈及,但惟独剑仙一门,雪泥鸿爪,一笔带过。
据说过剑仙是在战国时真正形成的,当时燕国,赵国,韩国等地的青年崇尚剑术,好搏击,形成了多种剑法,尤其燕国与赵,所以诗有:燕赵多侠士之说。自秦灭六国后剑术不兴,遂分为晋地剑仙,燕地剑仙,川地剑仙。我们都熟悉的越女剑应算是剑仙早期的代表人物了。在金庸先生的《越女剑》中便可看出端倪。所以剑仙之学,其发祥地是战国时期之燕国。太史公司马迁也曾经说过“燕人慷慨好义,兼雅爱神仙之学”。在近代,台湾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在研究道家文化时亦说燕国是中国神仙学术与技击术的发祥地。
但是遗憾的是后来“燕地剑仙”式微不彰。惟有“蜀地剑仙“,在明清两代,如日月中天、神迹屡出,天下人皆知当世有剑。更有还珠楼主长篇巨著《蜀山剑侠传》,从此剑仙事迹屡屡留传瓜棚豆架下,传诵于天桥茶馆中,从而越来越被世人所津津乐道,广为传说。
说完轩辕,接下来要谈谈道家代表人物庄子。在道教经典《南华经》中的《说剑篇》中曾经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当年赵文王喜好剑术,击剑之士蜂拥到他的门下作食客,多达三千多人,日夜在赵文王面前互相击剑比武,死伤的剑客每年都有百余人,而赵文王喜爱击剑比武的兴趣并未就此满足。这样过了三年,国势日益衰落,邻国诸侯都在谋算怎样攻打赵国。
太子悝很担心,征求左右近侍说:”谁能说服国王停止比试剑术,我就赏赐他千金。”
左右的人说:”只有庄子能够担当此任。”太子于是派人携带千金重礼奉献给庄子。
庄子并不接受礼物,不过,他同意跟使者一起动身,前往谒见太子。
庄子说道:”太子有什么事要教导我,竟然赏给我千金呢?”
太子说:”听说先生通达贤明,我诚挚地奉献千金用来犒赏先生的随从人员。老先生不接受它,我还怎么好说呢?”
庄子说:”听说太子想要用我的地方,是想断绝国王的剑术爱好。假使我对上劝说国王而触犯了国王的心意,对下也未能符合太子的愿望,那么就会身受处决而死,我哪还有机会用得到千金呢?假使我对上能说服国王,对下又能合太子的意,那么我在赵国又有什么要求不能满足呢?”
太子说:”是这样。国王的心目中,只有击剑之士。”
庄子说:”好吧,我也很会击剑。”
太子说:”但是我们国王接见的剑士,都是头发蓬乱,鬓毛突起,帽子低垂,有颈围粗实的长缨,身着便于打斗的短衣,怒目相视,说话结结巴巴,国王见到这样的人才喜欢他。现在,老先生如果穿宽松的儒服去拜见国王,事情一定会弄糟。”
庄子说:”请让我准备剑士的服装。”
三天以后,缝制好了剑士服装,于是前去谒见太子。太子便同庄子去见赵文王。
这时,文王解下利剑等待着庄子。庄子不慌不急地进入殿门,见到赵文王也不行跪拜之礼。
国王说:”您想用什么高见来开导我,竟然还透过太子先作介绍?”
庄子回答说:”我听说国王喜爱击剑,特凭剑术来谒见国王。”
国王说:”您的剑术,能怎样取胜制敌?”
庄子说:”我的剑,十步之内可杀一人,行走千里也不会受人阻挠。”
国王听了很高兴,说:”天下没有您的对手了。”
庄子说:”击剑的要领是,故意把弱点显露给对方,再用可趁之机引诱对方,而且要后于敌方发起攻击,同时要抢先击中对手。希望有机会能试试我的剑术。”
国王说:”先生暂时回客舍休息等候通知,我安排好击剑比武的盛会之后,再请先生出面比武。”
赵文王于是让剑士先比赛了七天,死伤的有六十多人,入选了五、六个人,让他们捧着剑,在殿下静候,这才召见庄子。国王对庄子说:”今天可让剑士跟先生比剑术了。”
庄子说:”我盼望比剑已经很久了。”
国王说:”先生惯用的剑,长短选择怎样?”
庄子说:”我的剑术长短都适用。但是,我有三种剑,任凭国王指定使用。请允许我先介绍三种剑的性能特点,然后再比试。”
国王说:”我愿意听你谈谈三种剑。”
庄子说:”我所拿来的有适于天子使用的剑,有适于诸侯使用的剑,有适于普通百姓使用的剑。”
国王说:”天子使用的剑是什么样子?”
庄子说:”天子所用的剑,是拿燕溪、石城山作为剑尖,用齐国的泰山作为剑刃,拿晋国、卫国作为剑脊,用周朝、宋国作为剑环,用韩国、魏国作为剑柄。把边疆四方民族作为团结的对象,用四时阴阳来围裹,用渤海来缠绕,把近地的巍巍恒山作为系带,用五行生克的道理来制约寰宇,用刑律和德教来处理世事,随着阴阳变化而进退,在春夏之际扶持养育,在秋冬之时施行肃杀。这种剑平直刺去,一无阻挡,朝空刺去则上面无物幸存,向低刺去则下面无物匹敌,运转挥舞时无物能逃,天空浮云也能被割取,地底四维也可被斩断。这种剑一旦使用起来,可以匡正诸侯,整个天下的人都会欣然归服。这就是天子的剑呀!”
赵文王听了这番话后茫然若有所失,说:”诸侯之剑又是怎样?”
庄子说:”诸侯所用的剑,拿智勇之士作为剑尖,用清廉之士作为剑刃,用贤良之士作为剑脊,用忠耿之士作为剑环,用豪杰之士作为剑柄。这种剑平直刺去,前面也无物能挡,朝空刺去,上面也无物幸存,向低刺去,下面也无物堪敌,运转挥舞时,四旁也无物能逃。对上效法于天,而顺应日月星辰,对下则取法大地来顺应春夏秋冬的时序变化,居中则顺和民意而安定四方。这剑一旦使用,威力像雷霆的震撼,四方疆域之内,没有不纳贡归服而听从国君命令的了。这就是诸侯的剑呀!”
国王说:”百性之剑又是怎样的呢?”
庄子说:”百姓之剑,全都头发蓬乱,鬓毛突起,帽子低垂,帽缨粗实,衣服紧身,瞪大眼睛,说话结结巴巴,他们在人们面前互相刺杀,上能砍断别人的脖子,下能戳穿别人的肝肺。这是百姓的剑法,跟斗鸡没有什么不同,一旦命尽气绝,对于国事是毫无用处的。现在国王拥有创造天子的地位,却喜爱普通百姓的剑击,我私下替国王鄙薄这种做法。”
国王于是牵着庄子走上大殿。厨师送上食物,国王绕席走了三圈。庄子说:”请大王静坐下来定一定心气,关于剑术的事我已经启奏完毕了。”
于是赵文王三个月不出宫门接见剑士,剑士们都羞愤地,在他们的居住地刎剑自杀。
如果说燕地的剑仙还只是一种剑技的话,那么庄周《南华经》中的“说剑篇”已经赋予剑更深刻的内涵了,使之上升为道的境界。在庄子眼中,剑已经不再是一块铁器,它已经和道产生了紧密联系。既然剑已经和道相结合,那么道所具有的各种属性,自然也被剑所完全继承下来,剑不再是一件铁器,不再是一种杀人武器,而是成为一种新形式性而上,成为一种新形式的本体,成为一种悟道修行的依凭,成为一种诠释大美的工具,成为独立圆熟的剑道。
《周易》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在道家思想的交融下,发源于黄帝时代,兴盛于燕地,中兴于蜀地的剑仙派,在道教的支持下,从剑技上升为剑道,从“器”升华为“道”。
儒道释三家分庭抗礼,说了道家,自然也要说说佛教。在道教中“道”是不可说,不能说的。《道德经》也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常无,欲观其妙;常有,欲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和佛教一样,佛教中的佛法也是不可言说的,类似道德经中的“道”。沿着这条逻辑轨道,我们可以事先推断出,佛教跟道教一样,给予了剑同样层次的思想内涵,同样的境界高度,同样长久的生命特质。当然,因为佛道相争的历史原因,佛道二家给予剑道的内容从形式上和内涵上都大为不同,有的甚至还互相矛盾,但是正是因为这些貌似大相径庭的思想火花,正是因为这些绚烂的经典,正是因为这些互相矛盾的章句、心法、经典、仪式。正是这些让剑道好似一个什么都能装的大箩筐,将各种各样的材料装进去,让它在历史的摩擦中慢慢发酵发热,慢慢升温,等到有一天充分成熟、足够热、足够亮的时候,便会迎来一阵的盛大焰火,照亮历史的长廊,点燃昨天,照亮今天。
其实佛教很少讲剑。不过有很多的思想却被后世剑道大家所借鉴过来,经过重新熔炼之后,成为支撑剑道的思想骨架。在佛教中也曾经有直接讲剑的典故,这个典故叫作“仗剑逼佛”
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中,始自华严,终于涅盘,凡是大乘法会,皆有文殊参加。在辅助释迦牟尼佛,宣传大乘佛教思想,文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宝箧经》里记载,佛在舍卫国时,有一年,一连下了七天大雨,许多农田和住宅都被洪水所吞没,祇园有八百比丘,万余菩萨,面临着饥饿的惨状。阿难请求文殊设法予以救济,文殊使众多佛弟子都得到饱足,安心于道。说明文殊在物质方面给予释迦僧团以很大的帮助。
在释迦僧团成份中,婆罗门种姓占有绝对优势,他们多数人是厌离心切,习惯于苦行,喜修小乘,如迦叶等。对大乘佛法,行于世间而不为世间法所染,与外道和睦相处而不为其知见所动,虽断烦恼而不舍菩萨行,虽不住有为亦不住无为。文殊协助释迦做了大量工作,使许多声闻众回小向大,接受大乘教法。
如灵山会上五百比丘,得通未得忍,以宿命智,各见过去杀父害母及诸重罪,于自心内,各各怀疑,于甚深法,不能得入,于是文殊仗剑逼佛,佛说:‘文殊住住!吾必被杀。我被害矣,谁害吾子。”
文殊通过仗剑逼佛的方法,遇佛杀佛,遇魔杀魔。于是五百比丘,自悟本心,了法如梦。文殊用杀佛的办法,来教育五百比丘,使之悟解大乘宗义,证得法忍,堪称释迦得力的助手。
文殊菩萨用来仗剑逼佛的剑,并非普通意义上的刀剑,他用的乃是智慧之剑,故而称呼他为“大智第一”。
佛教对剑道的影响,大多是体现在:人与剑的关系、内与外的关系、直接面对生死的决断、心灵的境界等等问题上。
剑本身乃是一种用来争斗的武器,这是他最原始,也最现实的功能。两人手持利剑,贴身相搏,什么玄谈,什么意理、境界都被抛到了一边。人人关注的乃是两刃相交的那一刻火光石电,乃是生死一瞬的永恒,乃是直面生死的真实,乃是生死立判的刹那。
简简单单的一声脆响,两柄青芒闪烁,寒光刺眼的宝剑短兵相接。两人又陡然分开,分分合合,你来我往,你攻我守,我夺你抢。生死的光影在身边闪烁来去,生命的大美在这种血腥激烈的时空内迸发出最激昂的乐章。
禅不是打坐读经,佛法不是巍峨庙宇中刚柔无比,密集如雨的梵呗。两刃相交,直面生死,乃是真正的,鲜活的公案。无论何人,无论其佛学素养多
剑说[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