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长江闲人的闲话坊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明清两朝的官衔对照[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快眼小说]https://m.ky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明清两朝的官衔对照

    明代官衔

    1正一品官:太师、太傅、太保、宗人令、宗正宗人、左右都督,都属於正一品的官职。官阶,初授特进荣禄大夫,升授特进光禄大夫。勋位,文官叫左柱国,武官叫右柱国。

    2从一品官:包括少师、少傅、少保和太子太师、太傅、太保以及都督同知。官阶,初授荣禄大夫,升授光禄大夫。勋位,文、武官都叫柱国。

    3正二品官:太子太师、少傅、少保、六部(吏、户、礼、兵、工、刑)尚书、都御史、都督佥事、正留守都督指挥使、衍圣公(孔子的后代)都是正二品官。文官初授资政大夫,加授资德大夫;武官初授骠骑将军,升授金吾将军,加授龙虎将军。勋位,文官叫正治上卿,武官叫上护军。

    4从二品官:布政指挥同知。文官初授中奉大夫,加授正奉大夫;武官初授镇国将军,升授定国将军,加授奉国将军。勋位,文官叫正治卿,武官叫护军。

    5正三品官:太子宾客、侍郎、副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卿、太常卿、檐事府尹、按察使、副留守都指挥、佥事指挥使。文官初授嘉议大夫,升授通议大夫,加授正议大夫;武官初授昭勇将军,升授昭毅将军,加授昭武将军。勋位,文官叫治资尹,武官称上轻车都尉。

    6从三品官:光禄、太仆、参政、苑马卿、运使、留守指挥同知卫、指挥同知宣慰使。文官初授亚中大夫,加授大中大夫;武官初授怀远将军,升授定远将军,加授安远将军。勋位,文官叫治资少尹,武官叫轻骥都尉。

    7正四品官:佥都御史、太仆、通政太常、苑马少卿,少詹太常、京府丞副使、鸿胪卿、知府卫指挥佥事、宣慰同知。文官初授中顺大夫,升授中宪大夫,加授中议大夫;武官初授明威将军,加授广威将军。勋位,文官叫赞治尹,上骑都尉。

    8从四品官:祭酒、参议运司、宣慰副使、宣抚。文官初授朝列大夫,升授朝议大夫,加授朝清大夫;武官初授宣武将军,升授显武将军,加授信武将军。勋位,文官叫赞治少尹,武官称中骑都尉。

    9正五品官:华盖殿、谨身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春坊的大学士、翰林学士、庶子通政参议、大理寺丞、尚宝卿、光禄少卿、太医院使、郎中钦天上林监正、寺中宗人经历、按察佥事府同知、长史、仪卫正、正千户宣慰佥事、宣抚同知。文官初授奉议大夫,升授奉政大夫;武官初授武德将军,升授武节将军。勋位,文官叫治少尹,武官叫骁骑尉。

    10从五品官:侍读、侍读学士、谕德洗马、尚宝、鸿胪少卿、员外、五府经历、知州、运副、正提举、京府判、卫所镇抚、副千户、仪卫副、招讨使、宣抚、副安抚使。文官初授奉训大夫,升授奉直大夫;武官初授武略将军,升授武毅将军。勋位,文官叫协正庶尹,武官叫飞骑尉。

    11正六品官:大理寺正詹事丞、中允侍讲、侍读、司业、太常、都察院留守、尚宝司丞、大仆寺丞、京知县、司都司经历、通判、上林钦天监副、五官正、太医院判、兵马指挥、断事百户典仗审理、正神乐观提点长官、副招讨宣抚佥事。文官初授奉直郎,升授承德郎;武官初授昭信校尉,升授承信校尉。

    12从六品官:赞喜司直郎、修撰、光禄、鸿胪寺丞、大理寺副署正、京府推官、布政司经历、正理问、运判、州同知、正提举安府副长官。文官初授承务郎,升授儒林郎,吏目:宣德郎;武官初授忠显校尉,升授承信校尉。

    13正七品官:都给事中、编修、监察御史、大理评事、行人司正、五府都察院留守、司都司都事通政、司按察司经历、太常博士、典簿、兵马副、营膳正、京县丞、府推官、知县、副断事审理、副安抚佥事、蛮夷长官。文官初授承事郎,升授文林郎,吏称:宣义郎;武官初授忠靖校尉,升授忠勇校尉。

    14从七品官:检讨给事中、中书舍人、行人司副、光禄典簿、署丞詹事、太仆主簿、京府经历、灵台郎、祠祭署奉祀、州判、副提举、问卫运司宣慰经历、布政司都事副理、蛮夷副长官。文官初授从仕郎,升授徵仕郎;武官初授敦武校尉,升授修武校尉。

    15正八品官:国子监丞、行人部院司照磨、五经博士、通政司卫、按察司运司知事、京县钦天监、主簿、御医、保章正、协律郎、营膳副、王府典膳奉祀等所正府经历、县丞。文官初授迪光郎,升授修职郎;武官没有正八品以下的官阶。

    16从八品官:翰林典籍、光禄事监事、典簿博士、国子助教、鸿胪主簿、京府运司知事、挈壶正祠祭署祀丞、布政司照磨、王府典膳奉祀等所副宣抚经历、知观。文官初授迪功郎,升授修职佐郎。

    17正九品官:校书、倚书、国子学正、部院司检校、鸿胪署丞、上林典署监候司历、营膳丞、各馆局大使、京府照磨、赞礼郎、奉銮府、县主簿、宣慰安抚知事。文官初授将仕郎,升授登仕郎。

    18从九品官:待诏、詹事、上林录事、司谏通事舍人、正字司务、国子学录、国子典籍、鸣赞序班、韶舞司乐、五官司晨、漏刻博士、京府检校、京县典史、院司卫州所各吏目、内外教授、府照磨、司狱、巡检、驿丞、各大使副使、僧道阴阳杂职。文官初授将仕佐郎,升授登仕佐郎。

    19未入流的官:包括孔目、国子典馆、儒学正、教谕、训导长官、司吏目、府检校、县典吏等。

    做官人家的太太叫〔命妇〕,也依官人的等级不同,称谓也

    1一、二品都可称〔夫人〕。

    2三品叫〔淑人〕。

    3四品叫〔恭人〕。

    4五品叫〔宜人〕。

    5六品叫〔安人〕。

    6七品叫〔孺人〕。

    六部:由于过去只有六部,所以其职能往往等于现今多个部门职能的综合。其长官尚书相当于部长,副长官侍郎相当于副部长;各司主管称郎中,相当于司局长,副主管称员外郎,相当于副司局级;至于主事权力、地位上比处长要高一些。

    吏部:相当于组织部、人事部等部门。

    兵部:相当于国防部、、公安部、交通部(驿传)、军委等部门。

    刑部、大理寺:相当于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司法部等部门。

    礼部:相当于教育部、文化部、宣传部等部门。

    户部:相当于财政部、民政部、商务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审计署、中国人民银行(造币)、税务总局等各部门。

    工部:相当于建设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水利部等部门。

    殿阁大学士:从人数和地位上看相当于现在的政治局常委,因为这些大学士一般都是军机大臣或是兼任尚书、都统之类的职位,都是独当一面的人物。一般来说,三殿三阁(保和殿、武英殿、文华殿、体仁阁、文渊阁、东阁)共六名大学士,都是当到退休(休致)才空出,由协办大学士递补,除非该人被革职或是死亡。协办大学士就相当于政治局候补。

    领侍卫内大臣、内大臣等:就品级上来说现在似乎没有那么高的侍卫官;就职能来说,可以相当于中央保卫局。

    都察院:相当于监察部。

    理藩院:相当于外交部(清末以前的外交一般指对蒙古各部、西藏、新疆、俄罗斯、日本、朝鲜、越南等,主要还是管理蒙古)。

    翰林院:相当于中央党校(个人认为)兼中科院、社科院。

    国子监:相当于清华、北大之类的学校的综合体兼有教育部高教司的职能。

    顺天府:相当于北京市。

    步军统领:相当于现在北京警备区兼公安厅的职能。

    内务府:为皇室服务的机构,可以理解为现在的国务院办公厅之类的部门。

    总督:军事职能相当于现在的各大军区级司令员;还可兼管地方政务。

    巡抚:相当于现今的省委书记、省长。

    驻防将军:相当于现在的警备区司令员。

    各省军事:总体来说,清代的武官品级上较历代有了较大的提高。

    提督:为一省最高军事长官,相当于现在的省军区司令员。

    总兵:相当于现今的军分区司令员或军长,其统辖的镇相当于今天的军分区。

    副将:相当于副军长。

    参将:相当于师长。

    游击:相当于副师长或是旅长。

    都司、守备:相当于团级。

    千总:相当于营级。

    把总:相当于正连级。

    外委千总:相当于副连级。

    外委把总:相当于正排级。

    额外外委:相当于副排级。

    有些部门只是为某一时代或是统治阶级的需要,现在并不存在相关的部门。

    正一品: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武职外官:无

    从一品: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史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内大臣

    武职外官:将军、都统、提督

    正二品:

    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内务府总管

    文职外官:各省总督

    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

    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

    文职京官: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

    文职外官: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

    武职京官:散秩大臣

    武职外官:副将

    正三品:

    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

    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

    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

    骁骑参领、王府长史

    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从三品:

    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

    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

    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

    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

    正四品:

    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

    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

    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

    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

    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

    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

    从四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

    文职外官:知府、土知府、盐运使司运同

    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

    四品典仪、二等护卫

    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

    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医院院使

    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

    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礮官、分管佐领

    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

    从五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

    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

    文职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

    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

    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

    三等护卫

    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

    副千户

    正六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

    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

    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

    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

    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

    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

    骁骑校、委署步军校

    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

    长官使、长官、百户

    从六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

    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

    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

    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

    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

    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

    正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

    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

    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

    鸿胪寺满洲鸣赞

    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按察司经历、教授

    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

    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

    从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

    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

    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

    京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

    土州判

    武职京官:七品典仪

    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

    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

    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

    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

    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

    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外委千总

    从八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

    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

    文职外官: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

    武职京官: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

    武职外官:无

    正九品:

    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

    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

    武职京官:各营兰翎长

    武职外官:外委把总

    从九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

    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

    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

    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

    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

    武职京官: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

    武职外官:额外外委

    未入流:

    文职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库使、礼部铸印局大使、兵马司吏目、

    崇文门副使

    文职外官:典史、土典史、关大使、府检校、长官司吏目、茶引批验所大使、

    盐茶大使、驿丞、土驿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县仓大使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百长、土舍、土目

    这里的太师、太傅、太保……只是对大臣的一种荣誉加衔,或死后所赠。右都御史是总督的加衔;右副都御史是巡抚的加衔;总督和巡抚是地方最高长官,兼了都御史的头衔,就可以有弹劾权。这些都是空衔而不是实职。

    九品中正制

    看好里面最重要的一句是:宗族乡党的评定成为政府选拔官吏(具体途径是察举﹑征辟)的主要甚至唯一的依据

    【基本概念】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是魏文帝曹丕为了拉拢士族而采纳陈群的意见。曹丕篡汉前夕即延康元年(220年)由魏吏部尚书陈群制定。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

    【设置方法】

    以魏晋之制为例,其主要内容为:

    先在各郡设置中正,稍后又在各州设置大中正。州郡中正只能由本地人充当,且多由现任中央官员兼任。任中正者本身一般是九品中的二品即上品。郡中正初由各郡长官推选,晋时改由州中正荐举,中正的任命权4握在司徒府。州郡中正都设有属员,称为“访问”。一般人物可由属员评议,重要人物则由中正亲自评议。

    中正的职权主要是评议人物,其标准有三:家世﹑道德﹑才能。家世又称“簿阀”﹑“簿世”,指被评者的族望和父祖官爵。中正对人物的道德﹑才能只作概括性的评语,称为“状”。如曹魏时中正王嘉“状”吉茂为“德优能少”。西晋时,中正王济“状”孙楚为“天材英博,亮拔不群”。中正根据家世﹑才德的评论,对人物作出高下的品定,称为“品”。品共分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但类别却只有二,即上品和下品。一品无人能得,形同虚设,故二品实为最高品。三品西晋初尚可算高品(上品),以后降为卑品(下品)。

    中正评议结果上交司徒府复核批准,然后送吏部作为选官的根据。中正评定的品第又称“乡品”,和被评者的仕途密切相关。任官者其官品必须与其乡品相适应,乡品高者做官的起点(又称“起家官”)往往为“清官”,升迁也较快,受人尊重;乡品卑者做官的起点往往为“浊官”,升迁也慢,受人轻视。

    中正评议人物照例三年调整一次,但中正对所评议人物也可随时予以升品或降品。一个人的乡品升降后,官品及居官之清浊也往往随之变动。由于中正品第皆用黄纸写定并藏于司徒府,称“黄籍”,故降品或复品都须去司徒府改正黄纸。为了提高中正的权威,政府还禁止被评者诉讼枉曲。但中正如定品违法,政府要追查其责任。

    【设立原因】

    九品中正制度是继承东汉官吏选拔制度又加以改革的结果。东汉选拔官吏,主要是依据儒家的道德行为标准,宗族乡党的评定成为政府选拔官吏(具体途径是察举﹑征辟的主要甚至唯一的依据。汉末大乱造士流移,给乡闾评议带来困难,用人不可能一一核之乡闾。曹操当政的二十多年中,用人“决于胸臆”﹑“各引其类”的情况大量存在。然乡闾评议并未完全废弃,史称曹操平定荆州时,托当地大名士韩嵩“条品州人优劣,皆擢而用之”;又称替曹操主持选举的崔琰﹑毛玠“总齐清议,十有余年”,所谓“总齐清议”就是掌握和平衡各地的清议。曹操对乡闾评议并未笼统否定,反对的只是汉末乡闾评议中产生的弊病。他纠正的办法一是提倡“唯才是举”,以反对虚伪道德和名实不符;二是压制朋党浮华和私人操纵选举,力图将选举之权控制在政府手中。如韩嵩之条品荆州人士,就不同于汉末名士私人操纵的乡闾评议,而与后来中正由政府任命并向政府负责的情况更为近似。九品中正制的许多特点在曹操当政时期已有萌芽,曹丕﹑陈群进一步加以制度化。

    【发展历史】

    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梁朝史学家沈约甚至说它是“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胄高卑”。但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参预中正推举之权,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故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九品中正制不仅成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而且本身就是构成门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到南朝时期,在中正的评议中,甚至父祖官爵的高低也无关重要,所重视的只是魏晋间远祖的名位,而辨别血统和姓族只须查谱牒,中正的品第反成无足轻重的例行公事。在十六国和北朝时期,由于各政权具有少数民族统治的性质,九品中正制的作用不能与两晋南朝相提并论。后赵主石勒曾清定九品,石虎亦恢复雍秦二州望族免役特权,但似乎并未设中正之职。北魏初﹑中期,未行九品中正制。崔浩曾欲恢复分别族姓的做法,因而被杀。孝文帝改制,班定族姓,始立九品中正制。但自河阴之变后,此制亦流于形式。到了隋代,随着门阀制度的衰落,此制终被废除。

    【相关评论】

    起初,这一制度是致力于解决朝廷选官和乡里清议的统一问题,是对汉代选官传统的延续,也是对曹操用人政策的继承。但到魏晋之交,因大小中正官均被各个州郡的“着姓士族”所垄断,他们在评定品级时,偏袒士族人物,九品的划分,已经背离了“不计门第”的原则。此后的三百年间,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而九品中正制一直是保护士族世袭政治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因此当士族没落以后,九品中正制也被彻底废除了。

    明朝的官级

    1。【内阁制的确立】明朝建立初期,职官设置沿袭元朝,中央以中书省、都督府、御史台分掌行政、军事、监察。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撤消中书省,并规定永不设丞相,于是一切政务统归六部,由皇帝直接辖制。因政务繁多,朱元璋从翰林院等文翰机关指派官员加殿阁大学士衔,协助皇帝阅看奏章、草拟诏旨。明成祖时,命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开始参预机务。仁宗、英宗以后,学士们多是几朝元老,权位愈重,这时内阁已类似唐朝的政事堂了。明世宗嘉靖以后,则“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16)俨然是宰相之职。由于朱元璋有不准设丞相之约,于是人们称大学士为辅臣、阁老,对首席辅臣则称首辅、元辅。由于翰林学士仅为五品官,于是对内阁大学士多加六部尚书、侍郎等衔,以提高其地位,实际并不真管该部事务。凡大学士兼六部尚书者,一般尊称为“阁部”。

    尽管内阁大学士类似于过去的宰相,但是仍与宰相有差别。因为内阁并不是一个正式的最高行政机构,六部也不是它的下属部门,内阁仍带有皇帝私人秘书、顾问的性质。内阁的权力主要体现在“票拟”上,即对各处上呈的奏章提出处理意见,根据皇帝旨意草拟诏令,经皇帝批准后交六部办理。另一方面,内阁还要受制于宦官的“批红”。明朝宦官机构有四司、八局、十二监,其中司礼监的秉笔太监可代替皇帝用朱笔批示奏章公文,这叫作批红。这种做法为宦官弄权提供了方便。为此,内阁辅臣们往往也要俯首听命于宦官。

    2。【明朝的九卿】作为朝廷的诸卿,明清两朝都称为某寺卿,而所谓九卿也有了变化,是专指六部尚书以及都察院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寺卿。

    明朝六部的名称和职掌与过去基本一致。废中书省后,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地位得到提高,各部尚书、侍郎的官位品级也得到提升。

    通政使司设于洪武十年(1377年),以通政使为其长官,掌受内外臣民之奏章建言或举告不法等事,并呈报皇帝。所以这是一个下情上达的机构,起着重要的作用。

    大理寺以大理寺卿为首长。明朝大理寺不掌审刑,专门负责对重大案件的复核,这一点与唐宋作为最高审判机构完全不同。但是如遇有重大案件,则由大理寺、刑部、都察院共同审理,称为三司会审。如遇特大案件,又要由上述三法司会同各部尚书及通政使共同审理,称为圆审。都察院是明朝的最高监察机构,详情见后。

    3。【明朝的五军都督府】明初原设大都督府,以大都督统领中外诸军事。洪武十三年,为防备军权过分集中,废大都督府,改置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各设左、右都督为其长官。五军都督府分别掌管京师及各地卫所的军队,虽统兵,但无调遣权。兵部

明清两朝的官衔对照[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