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的人不了解的真实中国历史[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快眼小说]https://m.ky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虽然后来中途“插队”的某些民族今天超过了我们,但人类竞争的漫漫路程远远没有结束,我们也还没有被那些无情超越的脚步踩踏窒息,我们民族的强势元气也还没有根本性的肢解伤害,凭甚说我们没有希望重新超越?
面对这一不争的历史事实,我们应当尊重这种最伟大的光荣,应当认真分析中国民族这种无与伦比的耐久力所包涵的智慧、力量与全部技巧,以期做出最为合理的扬弃式继承,为重新超越奠定基础。而不是因一时的贫弱落后妄自菲薄骂口常开。如果说我这种看法是民族主义,我非常乐于接受。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主义,等于这个民族没有追求,没有理想,没有智慧,没有力量,没有自信,嘛也不是。假如六千年的民族马拉松是一种以千年为单位的单纯的体育竞技,中国民族一口气至少拿了四个“分站”冠军,虽然这一站暂时落后,也会有无数的体育科学家来研究中国民族的战略战术与一切技术细节。
然则我们为什么不研究?
外国人的冷嘲热讽甚或漫骂,不乏浅薄的嫉妒与无知,大可泰然处之。中国人自己也数典忘祖恨不能将中国原生文明焚尸扬灰,却委实令人难解。冷静的看看“二百年短跑”冠军的美国,一方面佯装对别人的辉煌历史嗤之以鼻,另一方面却将自己二百来年的历史反复叨咕,好莱坞电影将所有重大不重大的事件拍了一遍又一遍,文学艺术与研究著作则深入到历史的各种旮旯拐角去品匝,并象骄傲的火鸡一样向全世界公布研究成果。看看美国大使馆向中国人散发的成套成套的美国历史与现状的精美书籍,你能说美国人不重视原生文明的历史?欧洲国家更是沉醉于自己的民族历史,那怕是支离破碎,也要拼凑得熠熠生辉。东洋日本更是恨不能改写自己文明源头的中国色彩,虽然有许多暧昧与不纯,但日本人绝不谩骂自己民族的历史。相反,所有的学者都在费力探究日本的本土文明史,力求将大和民族的尚武传统锻铸得纯而又纯。
为什么?
一个优秀的民族,必然尊重自己的历史,正视自己的历史。因为那是经过漫长严酷考验的、能够证明自己其所以优秀的事实。那种无法撼动的事实中存在着一个民族原生文明的强大力量,存在着百试百灵行之有效的生存大智慧、抗争大技巧与饱满激扬的生命状态。紧要关头对历史的反思,往往能激发一个民族的智慧与勇气,从久经考验的生存大技巧中创造出适合于本时代的生存谋略。
所以,审视自己的原生文明不是虚幻的发思古之幽情,它完全可以成为创造新的历史的出发点。
要解密中国民族在无数次生死存亡关头的求生奇迹,以开拓我们的战略视角,就要从我们的原生文明中理清那些生存大智慧、抗争大技巧的基本方面。
原生文明是一个民族的生存根基。一个民族在她从涓涓细流发展为澎湃江河的过程中,必然有一段积淀凝聚进而升华的时期,这个时期所形成的生活方式、文化方式、生存谋略等一系列稳定的存在方式,如同一个人的生命基因那样改变,将长久的甚至永远的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命轨迹与发展潜力。这就是一个民族的原生文明。她是“上帝”烙在这个民族身上的“胎记”,永远不能磨灭。
一个基本的交代是:中国原生文明的生成期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个原生文明形成后的第一波惊涛骇浪便是统一的大秦帝国的建立,从而使中国文明万源归一,形成中国文明的正源。自此以后,中国民族拓展生存空间的历史波澜便壮阔的展开。
后面我将具体展开,归纳中国民族生存发展的强势之道。
强力反弹有限扩张——话说中国民族的强势生存之二
民族生存的根本在于抵御外来族群的欺凌与侵略。也就是说,战争能力的文野强弱,决定着这个民族的命运。战争能力低下,或迟或早都要灭亡。这是民族发展史的铁则。
从某种意义上说,奋起反击不难,大胜之后适时刹车却极难。历史上举凡曾经强大而一朝覆亡的帝国民族,如古罗马、拜占庭、西夏、辽、金、元、希特勒第三帝国等,莫不是不知进退而衰竭枯涸。否则,这种把握如何称得上艺术境界?
中国是世界上产生兵书最多的国家。春秋战国的学问家流派中,兵家堪称威名赫赫。在中国,知兵而成“家”成“学”者,绝非浪得虚名。中国历史上的兵家有两个显著特点:其一,全部是文职军人出身(请注意,名将才是职业军人);其二,同时都是身居要职的政治家。这两个形式特点,反向的说明了中国军事思想必然不会是单纯的军事攻防研究,而一定带有深邃的社会人文价值。假如不是历史尘埃的淹没,中国的经典兵书绝非只有《武经七书》。姑且只说《武经七书》的作者:《六韬》的吕尚即人人皆知的姜太公,显然是个老学者。《孙子兵法》的孙武本是齐国名士。《吴子兵法》的吴起是鲁国名士。《司马法》的司马穰苴是晋国的司马(文职国防部长)。《尉缭子》的作者是魏国国尉缭,同样是文职国防部长(请注意,中国古代的司马、国尉、太尉等,都是最高国防长官,只有大将军、上将军等各种将军才是三军实际统帅)。《唐太宗李卫公问对》的李世民不消说是个皇帝,就是李靖也是文士出身。另外,失传而重见天日的《孙膑兵法》的孙膑,更是文人学子。《孟德兵法》的曹,四言诗写得惊世骇俗。一言以蔽之,举凡中国留有军事著作的兵家,没有一个赳赳武夫。
这样的兵家们所锻铸的用兵原则,囊括了非凡的民族生存智慧。
《孙子兵法》开篇就是《始计》——即妙算,即战略运筹。第一句话就是“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个论断代表了中国民族对战争的最高境界的审视。战争对军人而言,是死生之地,对国家民族而言,是存亡之道。惟其如此,战争才是国之大事!《司马法》则开篇就提出“以战止战”、“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的警世格言……凡此种种,都说明了一个事实,中国民族在对待战争的问题上是冷静清醒的,是坚决排斥盲目性的。
还是让我们具体看看中国民族“强力反弹,有限扩张”的历史吧。
综上所述,“强力反弹,有限扩张”,这是中国民族在长期生存竞争中的第一个大智慧——对付外敌的超级智慧。
有人说中国文明其所以能够以国家形式完整保留,原因在于中国西南部环山、东部临海、北部草原荒漠,远离西方冲击力的原因。这是不了解中国历史。诚实的说,在冷兵器时代,中国经历的巨大冲击比任何一个民族都多都惨烈!而实践证明,任何军事力量(当然包括西方)都不足以摧毁华夏民族,尚且不说匈奴人的许多部族本身就是白种人。
如果以近代以来的历史说话,西方力量与东洋力量难道没有企图灭亡中国的事实?当这些火器民族无情“冲击”我们的时候,恰恰是中国尚未脱胎换骨最为贫弱落后的时候,中国没有灭亡,难道是他们可怜我们?
中国虽然暂时落后,但中国正在积聚强力反弹的力量。从历史的角度看,二三百年只是弹指一挥间。不要说当代技术日新月异,再有五十年到一百年,我们重新伸展的余地无穷之大。然则即或到了那个时候,我们也应当牢牢记住民族生存历史所沉淀凝聚的智慧,只是有限扩张,而不是向全世界疯狂报复。
一个经常处于神经质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
世界上没有一个大民族象中国这样历经如此多的分裂内乱而每次都能整合自己,最终回归统一潮流!分裂势力在中国历史上没有成功过一次,中国的国土没有因为分裂内乱而永远丢失那怕一寸!
不能不说,这是世界民族史的奇迹。
中国民族智慧中最为眩目的明珠就是统一意识。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将统一意识化做如此恒久的民族精神。
中国民族整合统一的大智慧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每次面对分裂,统一立即成为中国民族的最高理想,并且绝不动摇。民族的最高荣誉总是给予能够领导统一的英雄领袖,民众追随的目标也立即汹涌澎湃的倒向统一力量。中国人总是将分裂内乱视为“国破”,又总是将“国破家忘”连成一条最简单的因果直线,将“覆巢之下,岂有完卵?”视做天经地义的逻辑。这就是中国民族面对分裂的思维定式,一种永远不能改变的民族价值观。请每个中国人牢牢记住,这就是中国人历经数千年锻铸出来的精神利剑,光芒闪烁,充满霸气——对分裂者没有道理好讲,就是必须统一!
其二,痛下杀手,毫不手软。中国民族对分裂势力的杀伐决断远远狠于对外来势力的运筹抵御。对外用兵,中国人在历史上一般都极为谨慎。但对内消除分裂完成统一,中国民族从来没有优柔寡断。在是否统一的问题上,中国人从来没有决策过程。要决定的只是一个,如何打?而且,统一战争从不顾及力量对比,打败了也要前赴后继的再打。每每是统一战争,中国史书都触目惊心的记载着“血流漂杵”“浮尸百万”!那些最大规模的战争,往往不是发生在抵御外侮中,而是发生在统一战争中。战国的长平大战,秦赵两国共出动雄师百万,一战消灭赵国五十万大军,从而创造了古典战争的最高典型。对外战争虽然也同样有著名战例,然则就战争规模而言,远远不如中国内部的统一战争。诚实的说,几千年历史上,能在中国人马前走几个回合的外敌,还确实没有几个,虽然近代以来我们也有过战败的耻辱。但是,内部分裂势力却是同样优秀的人种,就不能不碰撞出最为绚烂的战争火花。这种为了统一不惜付出最大代价的拼命精神,最充分的体现了中国民族刚猛勇武的一面,足以使任何分裂势力先自气短三分。
其三,没有谈出来的统一,只有打出来的统一。这是残酷的事实,痛苦的经验。从本质上讲,统一意味着分裂一方的阴暗命运,丢失政权并遗臭万年,盲目追随分裂的民众也将付出惨重的代价;设若抵抗并战而胜之,安知分裂者不能争得统一的权柄?这种幻想每每支撑着形形的分裂势力与动乱势力,使他们几乎永远不可能回到“和平统一”的轨道,而总是选择刀兵相见——战场上说话。国有国情,族有族情。不要说世界上已经有和平统一的先例,更不要说和平是世界的主流。请牢牢记住,世界在变,但人性没有变,各民族的独特精神也没有变,残酷竞争的主流更不会变,而且永远不可能改变;中国民族几千年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统一经验,绝不会因为世界出现了电脑、原子弹、卫星、航母等一大批新劳什子而突然过时。
从本质上看,统一没有玄妙的技巧,更没有我们祖先没有想到的奥妙。中国人纵横捭阖施展谋略,那可是如同儿戏。几千年几百代无数能踢能咬能不够者看穿了的东西,绝不会走眼的。
想要中国统一强盛,还得有祖先强势生存的铮铮傲骨与巍巍霸气。
神、气、力合一,黑客般的雕虫小技何足道哉!
文明冲突中的强大消解能力——话说中国民族强势生存之四
世界有多少个民族,便有多少种生存文明。
在漫长的生存竞争历史中,不计其数的文明形式伴随着民族的消亡,而成为飘散的文明粒子。同样,不计其数的民族也因为自身文明的脆弱,而导致民族主体在竞争中的灭亡。文明形式是民族生存的特殊本质,民族形式是文明存在的特殊载体。一而二,二而一。文明形式与民族形式的命运具有完全的历史同一性。迄今为止,没有那一种脱离了民族形式而存在的所谓文明,更没有那一种脱离了文明形式而存在的所谓民族。
从本质上说,一个民族所创造的文明,就是这个民族的全部生存方式。从民族竞争的意义上说,民族文明是该民族特立独行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又是该民族抗击其他文明蚕食的本体武器。文明形式有多么饱满,民族的生命状态就有多么强大;文明形式有多少缺陷,民族的生命状态就有多少死穴。
漫长的历史兴亡,一再证明了这个残酷的真理。
与中国春秋战国大体同步的古希腊文明,是一种温和脆弱的海岛民族的文明。尽管这个文明中所蕴涵的深刻的哲学、理性的法学、浪漫的神话与一些著名的科学原理,已经成为人类不朽的文明遗产。但是,古希腊文明缺乏一种内在的强悍与巨大的生命张力。她们关注深邃的生命存在的意义,所以诞生了深刻的哲学。她们关注自己存在秩序的文明化,所以诞生了法学。她们沉溺于浪漫的幻想,所以编织了灿烂的神话。然则,一个拥有如此文明的民族,却竟然没有诞生兵学著作——一种伟大抗争精神的结晶!这只能说明,对外部世界的防范抵御的意识,根本没有成为这个民族的文明组成部分。最终的结果,古希腊民族没有逃脱灭亡的厄运,被文明落后的罗马民族的骑兵无情的消灭了。
文胜于质,是古希腊文明的致命缺陷,也是古希腊民族悲剧的必然所在。
幅员辽阔的罗马帝国,则是战马剑盾铸成的刚性社会。他缺乏丰厚渊深的原生文明,又拒绝汲取古希腊文明而改造自身。虽然强悍,却没有柔韧的文明根基。罗马帝国留给人类的,除了庞大的斗兽场、血腥的奴隶角斗场、无数的征服战例、奢靡的沐浴方式与酗酒恶习,以及一部《罗马法典》与哲学诡辩派之外,还有什么呢?对于一个存在千年左右的世界性帝国,其主体文明竟然如此贫瘠,确实令人不胜惋惜。惟其如此,在历史岁月的侵蚀中,罗马民族最终无声无息的解体了。倒是曾经被他征服的许多民族,依旧没有灭亡。
质胜于文,这是古罗马文明的致命缺陷,也是古罗马民族悲剧的必然所在。
民族竞争是全方位的竞争,是综合素质的竞争。决定民族命运的,绝不仅仅是战争与暴力。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文明形式本身的冲突竞争。生活方式是否具有包容性?语言文字是否简洁并具有美感?是否有利于交流传播?信仰是否具有多元特点?并对其他民族的信仰形式具有共处性?人文精神、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国家形式、社会结构、消闲方式、审美方式、居住方式、人际关系准则、婚姻与两性关系的传统、家庭与家族形式的亲和力等等,是否具有坚实的根基?是否具有强大的精神感召力?
归纳起来,就是由所有这些方面综合形成的文明方式,对本民族个体是否具有深刻的吸引力、强烈的凝聚力?对不同民族是否具有包容性与亲和力?文明冲突是民族竞争的“软”形式。它更为长久的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兴衰荣辱。文明形式不具有弹性(包容性与亲和力)的民族,必然是民族文明的尊严极端化的民族,也就是老虎屁股式文明。这种文明的民族,必然陷于连续不断的外部冲突与内部族群文明的冲突,谁也容纳不下谁,最终导致整个民族的衰落。历史不乏文明冲突导致战争与对抗的例子。
十字军东征大约是中世纪东西方文明冲突最典型的战争。所谓宗教圣战,无一不是文明冲突引发的战争。就现存文明民族而言,在文明冲突中受伤害最深的恐怕莫过于以色列民族。一部《圣经》中的一个故事(即或这个故事是信史),一个犹大,使以色列人在西方民族(文明)宗教世界堕入了万劫不复的地狱。一切对犹太民族的残害杀戮,莫不起源于这个“神圣”的故事!从这个意义上说,犹太民族的灾难至今仍然没有结束,因为某种文明的狭隘与偏见仍然没有结束。
中国民族的圣人是孔子。孔子在世时的敌人多如牛毛(有没有出卖过孔子的叛徒?我不清楚。请热心的网友查证)。可那个中国人要将孔子敌人的后裔当作异类消灭,那在中国民族看来简直要笑掉大牙,连认真的愤怒都不需要。可能有人说这是不伦不类的比较。我倒认为非常的能说明问题。假如说出卖孔子的叛徒还没有找到,那么出卖武圣人关羽的孟达总是真有其人吧,还有割去了关羽头颅的潘璋(东吴大将)也是证据确凿吧。可是,非但封关羽为“圣”为“王”的政权没有下令将潘璋、孟达的后裔(潘孟二族)斩草除根,就是那些最讲“忠义”精神、尊关羽为“鼻祖”的中国会道门们,也没有对潘孟二族寻仇。中国民族在汉代之后最痛恨的人是秦始皇(姑且不说对不对),可是秦姓依然在繁衍,以致出了个遗臭万年的秦桧之后,竟然姓秦者依然如过江之鲫!
不要说中国文明不认真不严肃没有仇恨意识。斤斤计较仇恨的文明永远不会“泛滥”为汪洋恣肆的文明。说到底,还是文明的“海纳”问题。
中国民族在历史上遇到的文明冲突大约有四种情况:
一、外来民族入侵而被趋赶后,残存人口保留的文明。
二、自愿归化的少数民族的文明。
三、和平往来中流入中国的外来民族文明。
四、周边民族的文明伸展。
以上四种情况,大约每个民族(尤其是大民族)都会或多或少的遇到,所以也可以说它是具有普遍性的四种情况。
对待文明冲突,每个民族并非都是相同的对策。
就整个欧洲而言,可以说文明形态并无大的差异,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欧洲就是一个大的文明形态。其文明形式的差异,绝不会大于中国西北与岭南人之间的差异。西方学者动辄精通十几种语言,恩格斯能“结结巴巴的说二十多种语言”,即或普通的文化人大约也能通晓三五种语言。这就是文明基本标志——语言文字的相似性。而在中国,除了文字的统一,语言可真是千差万别,江南岭南数十里不同语的山区大有在者。饮食、居住、婚姻、风俗等等,也自古有“十里不同俗”之说。
然而,中国却是一个拥有稳定的共同文明的大国。欧洲却从来都是由许多许多文明相似的国家组成的民族生存区域。
这就是民族文明消解冲突的能力所致。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整体文明灭亡后个体的悲惨命运是无须论证的。它已经被无数的历史事实所证明,绝不会因为世界发展到了“今天”,有了所谓人权理论而改变。时髦者们发发牢骚骂骂大统一大文明何尝不可,然则千万别上脸当真。毕竟,惶惶若丧家之犬的日子谁也不会向往。看看我们那些海外“”人士,不惜游说美国国会断绝与中国的一切贸易往来,彻底摧毁现政权,再造一个“民主中国”(魏京生可谓典型)!美国人嘲笑这是比冷战思维还要极端的极端观念,嘲笑一通之后,连魏京生的“办公桌”都被端了。且不说这并不是美国人有伟大的文明胸怀。即或真如魏京生所言,彻底打烂重来,可能么?一旦打烂,重来的机会何在?统一文明的框架一旦解体,虎视眈眈的列强们岂容你“重建”更伟大的更有力的文明框架?
文明的发展,本质上是渐进的。中国文明在当代的境遇,如同濒临泥沼悬崖的巨大的战车,只有一丝一丝的从旧日泥沼中拔起,一丝一丝的脱离临渊之危,稳健渐进的驶入快车大道,才是唯一的选择。
99%的人不了解的真实中国历史[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