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阻碍中国科技发展因素之透视[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快眼小说]https://m.ky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的政治是封建专制的官僚统治,它是官僚主义发展的顶峰,是科学赖于繁荣的民主制度的死敌。”([11],162页)
g。地理位置决定论
英国哲学家休谟在其《论文集》中认为,没有什么能比若干邻近而独立的国家,通过贸易和政策联合在一起,更有利于提高教养和学问。中国恰恰在这一方面有很大的缺陷,从而使原来可能发展出更完善和更完备的教养和科学,在许多世纪的进程中,收获甚微。从外部来说,其原因在于没有更多的外贸对象。但从内部说,是由于中国处于一大位的状态之下,说一种语言,在一种法律统治下,赞成相同的生活方式;对权威的宣传和敬畏,造成了勇气的丧失。([1],189页)
耶稣会士巴多明认为使中国科学停滞不前的原因之一“就是里里外外没有刺激与竞争。假如中国邻帮有一个独立的王国,它研究科学,它的学者能够揭露中国人在天文学中的错误,中国人也许可以从他们的昏昏欲睡中醒来,皇帝变得关注推动这门科学的进步……”([1],182页)
5。3。2系统论分析
关于中国近代科技落后原因的分析,还有更多说法。在这众多说法中耶稣会士巴多明早在1730年的分析比较全面,除上文提到的外且不说其它具体论述,单就他认识到:在中国,“许多原因会合在一道起阻碍的作用,使科学至今不能得到应有的进步”([1],180页)这一点,就足以给我们以很大的启发。中国明清科技落后的史实,不是一个简单的因果链下的必然,没有简单的唯一的原因。科技事业是一项庞大系统工程,对其必须做系统论方法的分析。所谓系统论方法,就是依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种方法。即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着重从整体与部分之间;整体与外部环境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中综合地精确地考察对象。就科技事业而言,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都是其发展的外部环境要素,科技同它们有或强或弱或紧或松的联系与作用。在明清以前,若说中国也存在数学、物理、农业、化学等较不系统的科技知识的话,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就是内因内部作用。那么“讨论我国近代科学落后的原因应从那里入手?固然每个人都可以列举一些原因,甚至十几条,但是那些从自然条件、语言与思维方式、人的性格等方面寻找的原因是不能令人信服的;而有些原因又和其它学科的讨论成了‘连环套式的答案,如:科学不发达是因为没有逻辑;而哲学家说,中国逻辑贫乏是因为科学不发达。”([11],156页),认为这种讨论是“不切要害的”。
人类的科技活动是隶属于人类社会活动这一大系统的子系统。而在一定意义上人类社会的本质等价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人脑的相互作用及人与时间关系的特征之总和。人类的科技活动,本质上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但思维的脑及思维过的脑(精神产品)对人的行为有巨大的作用,人的活动是有意识的有理性的活动,他的实践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受到思维着的大脑的支配,而已形成的思维产品如科学理论、道德、法律、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等都通过思维着的大脑影响人的各种行为,包括人的科技行为。科技活动总是受到社会形态以及该社会所能给予的支持与限制的影响。因此分析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对科技的影响都应该是有积极意义的。而所谓的“连环套”结论,则恰恰反映了科技活动受到外部“环境”的作用,而又反作用于外部“环境”,说明“系统”与“环境”,以及该系统内部诸子系统之间的作用是交互的,若为正反馈,就是积极的促进的,若是负反馈,则是消极的抑制的。也就是说,所谓“连环套”结果,正揭示了科技系统作用模式的内在机制。文化哲学过早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完善”成了作茧自缚为科技进一步发展压上了沉重的精神负担,科学技术难有大的作为反过来很难对文化哲学的进步提供足够的促进,于是这二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只能是近乎停滞不前;工业不发展就不会发现有意义的物理问题,进一步也就没了在解决物理问题时发现对数学的促进,反之数学的贫乏不利于物理的发展,物理不发展不利于工业的进步,这又是一个停滞不前;如此等等。
系统方法强调系统是有层次的。在一般情况下,系统的功能处在支配的主要地位,而层次的功能则处于被支配地位。但是在一定条件下,个别层次的功能及其变化也会对系统的功能起主要的支配作用。同样道理,影响系统的外界环境因素的作用也是有主次的,但这种主次也不是绝对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对特定系统,找到了主要功能单位、主要环境因素才能对它的行为得以正确分析研究并得出有益结论。我国物理学家罗辽复1983年在第3期《科学探索》上提出了层次假设:一般说来,对于一个包含若干层次的复杂自组织系统,高层次(例如细胞)的运动总是慢于低层次(例如分子)的运动,因此根据协同学伺服原理的精神可以认为,高层次的动力学变量控制着低层次变量的变化。这些道理都适用于科技系统。上面我们介绍了几种影响中国科技发展的方面性的说法。几种说法都有道理,但是对阻碍中国科技发展的结果而言,它们的作用又不是平权的。在特定历史时期某一方面可能突显得更重要。科技活动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演变过程之中,或说总发生在社会的大背景之下,用协同学的话讲,比较社会的演变和科技的发展,总地说来,社会演变是慢变量的。依据层次假设,社会运动是高层次的而科技活动是属于低层次的,前者控制着后者的变化。有了长期的农业国家的封建制度,才决定了哪些学说的兴与衰,即选择了其相应的文化,也进一步决定了对待科技的态度等等。至于环境等等外在因素,总要通过内因起作用,而好的内在机制是完全可以抵御或冲淡不良的外在影响的。
与西方科技的发展相比较,中国科技发展的特点之一就是总地来说具有发展的持续性。比如物理学它不象西方那样,经过古希腊时的大起,到中世纪的大落,再文艺复兴后的辉煌。这其实只能说明中国几千年主流社会对科技几乎一直缺乏应有的足够的重视。这就是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主要原因,也是封建制度下的必然结果。一件事物,竭力地遭到反对如西方中世纪的物理学与大力地得到支持如西方近代物理学,是得到重视的两个方面。唯有在几千年封建制度下的中国,科技事业几乎始终是“鸡肋”。巴多名分析制约中国科技进步的原因时说:“首先,凡是可能在此方面取得成功的人将得不到任何报偿。从历史上看,数学家的疏忽受到重罚,却无人见到他的勤劳受到奖赏,也无人见到他们因观察天象就可以免于贫困。…总而言之,它无足轻重,在那里无法有甚奢望。”([1],180页)不仅明清时期如此,李约瑟还发现:“足以令人奇怪的是,在明代以前似乎只能例外地发现某一重要工程师在工部中获得高级职务。这可能是由于真正的工作总是由文盲或半文盲的匠人和熟练的一批手艺人去做,他们从不能跨过在上述衙门中将他们与‘白领的文人隔离开的鸿沟。最大的发明家无疑来自平民、匠师和手工业者,他们从不是官员,甚至连不官也不是…有时我们甚至找不到这类人的姓名,这种情况使人想到这些人是否接近于生活在半奴役状态下,而不习惯道出姓氏。”([3],113114页)“搞方伎,没出息”,是对科技活动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上的地位的高度准确概括。
相反在16、17世纪的欧洲,提倡学术研究和尊重学者成为一种风尚。如1705年牛顿受到英国女王封为爵士,女王和王子特地步行到剑桥大学参加授爵典礼,以示重视。有人认为没有出现西方中世纪的黑暗是中国文明的福音,其实不然。正是中世纪长期的高压下的物极必反,社会的巨大需要以及人们逆反心理等的强烈反弹张力,成了培根、奥卡姆等人及其后人推动科技复兴发展的强大动力。这较之中国科技历来遭遇的吃不饱饿不死苟延残喘青黄不接难以维系要更具再生力。
历史告诉我们要科技持续良性发展,方方面面的重视,存在一个以科技文化治学为职业的社会阶层,并且他们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以及言论自由,是最最基本的条件。对科技史若干问题,有必要立足系统论甚至耗散结构理论、突变论、协同学及混沌理论等角度进行深入再分析,这样换个角度换个思考方法才会有新的认识得到新的透视效果。
参考文献
1.转引自韩琦:《中国科学技术的西传及其影响》,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
2.许良英范岱年编译:《爱因斯坦文集》[c],卷一,商务印书馆,1976,574页。
3.潘吉星主编:《李约瑟文集》[c],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
4.杨振宁:“近代科学进入中国之回顾与前瞻”[j],《广西物理》,1995年(5、6)期。
5.成中英:《论中西哲学精神》,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
6.陈来:《中国哲学的精神——冯友兰集》[c],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
7.樊嘉禄:“‘阴阳五行说对中国传统科学的负面影响”[c],见宋正海、孙关龙主编《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浙江教育出版社,1991年495页。
8.黄克孙:“物理学的教训”[j],《自然杂志》,1979,(12)733。
9.翟杰全:“墨家科学思想及其历史使命”[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5,(1)55。
10.竺可桢:“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产生自然科学”[j],《科学》,1945,(3):137141。
11.戴念祖:“谈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j],《大自然探索》,1983,(1)。
12。毛建儒:“对中国近代数学落后原因的分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12)52。
(厚宇德文,《科学学研究》2002年三期,234页)
历史上阻碍中国科技发展因素之透视[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