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长江闲人的闲话坊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世界农学生物学科技发展史[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快眼小说]https://m.ky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择”理论,认为物种进化是在自然选择的基础上实现的(英国查达尔文、华莱士)。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奠定了达尔文进化论的基础。该书“不仅第一次给了自然科学中的目的论以致命的打击,而且也根据经验阐明了它的合理意义”,这本书“可以用来当作历史上的阶级斗争的自然科学根据”(英国查达尔文)。发现血管运动神经(法国贝尔纳)。1861年,发现原生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创立了原生质学说(德国舒尔兹)。发现大脑皮层上的语言区,并创制了多种人体测量仪器(法国布洛卡)。1862年,发现叶绿体中的淀粉粒是光合作用的第一个可见产物,并发表《植物实验生物学说手册》,在植物生理学的发展中引起了重要影响(德国萨克斯)。1863年,出版《大脑反射》,认为一切意识活动都是神经的反射活动(俄国谢切诺夫)。发表《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一书,明确论证了人是猿猴进化而来的观点(英国托赫胥黎)。1864年,用实验批判了反科学的生命“自然发生说”,提出机械的生命只能来自生命的“生源论”。确立消毒灭菌方法,对医疗卫生、轻工业生产具有很大价值(法国巴斯德)。1866年,发表《植物杂交试验》一文,提出遗传学的两个基本定义(奥地利孟德尔)。发表重演论,又叫生物发生律,为生物进化提供有力证据(德国海克尔)。1868年,在法国发现旧石器时代化石智人克罗马努人(法国铁路工人发现,由拉特德检定)。1869年,从绷带浓血中分离出去氧核糖核酸即dna(瑞士米歇)。研究了胰脏的结构,发现了无管腺体胰岛(德国朗格汉斯)。1871年,发表《人类原始及类择》一书,以大量材料进一步论证人来源于猿,并提出性选择在从猿到人过程中的作用(英国达尔文)。出版《人体测量学》一书,为人体测量法开辟新道路(比利时格特勒)。1872年,提出氧化是发生在组织中而不是在血液中的概念(德国浦弗留格)。1874年,出版《我们的身体形式》一书。该书就人体胚胎的形态变化提出机械的解释(德国海斯)。1875年,首次描述了细胞里的染色体(德国斯脱劳伯格)。证明受精作用是精、卵的胞核的结合(德国赫脱维奇)。发现了脑中的微电流,成为生物物理研究脑的基础,并引起了电生理技术的发展(美国卡顿)。1877年,发表《日光杀菌的研究》,是放射微生物学的萌芽(英国唐斯、布伦特)。1878年,发表《关于创伤传染病病因的研究》,提出各种传染病均由一定病原菌引起(德国柯赫)。1881年,采用病原菌毒素的接种法防治一些疾病,开创了医学上的免疫学(法国巴斯德)。1883年,第一次报告染色体的遗传连续性原理,及在性细胞形成时染色体出现减数现象(比利时范贝纳登o)。18841885年,证实细胞核是遗传的基础(德国赫脱维奇、斯特劳伯格、克里克尔、魏斯曼)。确定日光是提供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能源,并证明在光能转化为生物能过程中叶绿素起着重要作用,从而说明整个生物界的能量主要来自日光(俄国季米里亚捷夫)。1888年,在高等动物和人体内发现吞噬现象,提出吞噬细胞学说,指出吞噬细胞在炎症过程中起着防御机体的作用(俄国梅契尼科夫)。1890年,发现微生物的另一大类自养性微生物,并确定硝化作用是硝化细菌引起的(俄国维诺格拉茨基)。1891年,在爪哇发现直立猿人化石(荷兰杜波瓦)。1892年,出版《种质论》,提出种质和体质的概念和种质连续学说(德国魏斯曼)。发表有关烟草花叶病的论文,首次发现病毒(俄国伊凡诺夫斯基)。1894年,发表了一系列生物统计学的论文,奠定生物统计学的基础(英国毕尔生)。1895年,首次发现x射线会引起皮肤炎(美国格拉布斯)。1896年,发现甲状腺是含碘的组织,从而获得治甲状腺机能失调的方法(法国卡莱特)。发现放射线对活组织的作用(法国昂贝克勒尔)。1897年,从磨碎的酵母中分离出一种酵素,开创了酶的研究(德国布希纳)。1900年,孟德尔原理的重新发现,开始了西方现代遗传学的研究(荷兰德弗里斯,德国柯伦斯,奥地利丘歇马克)。发现人类的a、b、o血型,建立了血液分类学的基础(奥地利兰斯坦纳)。提出条件反射学说(俄国巴甫洛夫)。通过驯化、杂交等方法,创造了300多种果树新品种(六十年内),开始了无性杂交、远缘杂交等研究,为李森科创建的米丘林遗传学奠定了基础(俄国米丘林)。发现海胆受精卵第一次分裂后,将两个胚细胞分开,发现各细胞可以发育成完全的成体(德国赫脱维奇、杜里舒)。首次将群落迁徙的概念导入生态学(美国考尔斯)。发现性染色体,表明了染色体对遗传性的重要性(英国克麦克伦)。确立了孟德尔法则的细胞学基础(英国萨顿)。

    19011910年

    1901年,提出了突变学说,反对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荷兰德弗里斯)。发现镭射线对皮肤有灼伤作用(法国昂贝克勒尔、比居里)。发表了《x射线在医学上的应用》一书,把放射治疗系统化(美国弗朗西斯、威廉)。1902年,提出细胞膜电位理论,以说明生物电现象(德国尤伯恩斯坦)。首次获得结晶肾上腺素(德国艾贝尔)。发现放射线能引起癌肿(德国弗里本)。1903年,提出遗传学中的“纯系学说”(丹麦威约翰逊)。1904年,搞清了器官形成物质存在于卵细胞的植物极内(美国埃威尔逊)。1905年,发现一种无管腺体分泌物定名为荷尔蒙激素(英国斯塔林、贝利斯)。提出光合作用的限制因子律(英国布莱克曼)。从失活的酵母在磷酸盐中恢复功能,开始认识磷酸基在生物化学各领域中的重要作用(英国哈顿)。1906年,第一次详细地描述了神经细胞(神经元)结构(意大利哥尔基,西班牙卡赫尔)。1909年,在《精密遗传学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基因是遗传单位的概念(丹麦威约翰逊)。1910年,研究果蝇的伴性遗传,由此开始摩尔根遗传学派的工作(美国托摩尔根)。

    19111920年

    1911年,首先发现鸡肉瘤的无细胞滤液可以引起肿瘤(美国劳斯)。1912年,分离出维生素b结晶,首次提出维生素的概念(波兰丰克)。1914年,首次获得甲状腺素结晶,后十年确定其结构为含大量碘的氨基酸(美国肯德尔)。19151917年,发现细菌中可传播的溶解作用,由此发现噬菌体(加拿大托特,法国铎埃雷)。1917年,发表《生命的起源和进化》,根据古生物学的观点提出定向进化理论(美国奥斯本)。1918年,在蝾螈原肠胚的交换移植实验中发现胚胎学上的“组织者”,对胚胎发育起诱导作用,描述了两栖类背唇部位“组织者”的效应(德国斯佩曼)。发现人工单性生殖,用简单的化学刺激代替精子,引起海胆卵的发育(美籍德国人吕勃)。1919年,发现人种不同血型的分布也不同(德国赫尔兹费尔特)。发明“瓦氏呼吸器”,对生理生化的研究有很大促进(德国瓦特)。1920年,发现植物的光周期现象(美国加纳、阿拉德)。提出氧分子的激活是生物氧化的见解(德国瓦勃)。发明通过酸化的途径(h~34),贮藏新鲜饲料不变质的方法(芬兰威尔坦能)。

    19211930年

    1922年发表《筋肉收缩的化学及新量论》,开创了细胞生理代谢的研究工作(英国阿希尔,美籍德国人迈那霍夫)。提取出胰岛素(加拿大班丁、自斯特)。1924年创立数理群体遗传学(英国荷尔登)。首次提取出植物激素(苏联赫洛特内,荷兰范恩脱)。1925年发现第一个南方古猿的化石(南非达特)。发现细胞色素,并指出其在活组织生物氧化过程中起电子传递作用(英国凯林)。1926年发现赤霉素(日本黑泽)。首次制成结晶的尿素酶,开辟了酶化学发展的道路(美国萨姆纳)。发表《基因论》,使基因遗传理论系统化(美国托摩尔根)。1927年分别用果蝇和玉米为材料,第一次利用射线人工诱发突变(美国赫穆勒、斯塔德勒)。开始发掘中国猿人——“北京人”,1929年12月2日发现了第一个完整的头盖骨(中国裴文中等)。1928年提出植物阶段发育理论(苏联李森科)。1929年在北京周口店,发现“新人”——“山顶洞人”的化石(中国裴文中等)。发现有杀菌作用的青霉素但尚未医用(英国亚弗来明)。第一次记录人的脑电图(德国贝格)。发现三磷酸腺苷(at)(德国罗曼)。

    19311940年

    1931年开始研究呼吸时酶的活动和作用(德国瓦勃)。1932年提出“团聚体”概念,后为苏联奥巴林探讨生命起源时引用(荷兰德容)。1935年首次提纯烟草花叶病毒,并获得病毒体的结晶体,确认病毒能在细胞中再生(美国斯坦来,英国鲍登)。1936年发表《生命起源》一书(苏联奥巴林)。1937年《物种起源和遗传》出版(美籍苏联人杜布赞斯基)。发现三羧基循环即krebs循环(英籍德国人克勒勃斯)。1938年发现在铁盐液中叶绿体在照光时的放氧反应,从此开始了细胞外离体的光合作用研究(英国儿希尔)。分得第一个用于医药的短杆菌素,开始重视青霉素等类似物用于医药(美籍德国人杜波斯)。1940年发现rh血型因子(奥地利兰德斯坦勒等)。

    19411950年

    1941年,发现三磷酸腺苷(at)的高能键在生物体碳水化合物代谢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认为at是生命体的能源(德国弗李普曼)。1943年,发表《遗传性及其变异性》(苏联李森科)。1943年,利用罗素的逻辑工具,建立人脑的神经网络理论(美国麦克卡洛、匹茨)。1944年,首次测定神经纤维直径与传导速度的关系,并据此对神经纤维进行分类(美国厄朗格、改瑟)。1944年,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第一次证明了遗传的物质基础是脱氧核糖核酸(dna)(加拿大爱威瑞)。1945年,提出“一个基因一个酶”的假说,来解释基因在发育中的作用,由此开创生化遗传学和细胞遗传学(美国比得尔、塔特姆、莱德伯格)。1945年,发现细菌可以杂交(美国莱德伯格)。1948年,用c14阐明植物中二氧化碳的同化作用,到1957年进而提出光合作用的蓝图(美国加尔文)。1948年,发表《植物营养杂种》(苏联格鲁森科)。1949年,试验半胱氨酸对辐射防护的效应(美国帕特)。1950年,提出“新种”可由旧种突然形成的见解,引起生物学界的一场争论(苏联李森科)。

    19511960年

    1952年,发现病毒的核酸部分对感染起主要作用(美国赫希、恰赛)。1953年,首次进行了生命起源的模拟试验,通过水、氨、甲烷、氢放电,制得简单的氨基酸(美国斯米勒)。1953年,根据维尔肯dna的x光衍射资料,提出dna一级双螺旋的分子结构模型(美国华特森,英国克里克)。1953年,揭露1912年英国人陶荪(dawson)所“发现”的五十万年前的辟尔当人化石是伪造的(英国威纳)。1954年,提出视觉感光的化学机理模型,并从而说明夜盲症的起因(美国乔瓦尔德)。1954年,开辟昆虫激素的研究领域(英国韦格尔瓦兹)。1954年,首次提出三个核苷编成一个遗传密码的“三联密码说”(美籍俄国人伽莫夫)。1955年,利用变形虫进行核移植试验(美国丹尼艾利)。1955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所首次搞清紫菜生活史,解决人工繁殖紫菜的孢子来源。1955年,把烟草花叶病毒的二部分——核糖核酸和蛋白质“拆开”与“装配”,“装配”起来的病毒仍有感染活力(美籍德国人弗兰克耳康拉脱,美国罗威廉斯)。1955—1956年,首次用酶促法人工合成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美籍西班牙人奥巧阿,美国孔勃)。1956年,用指纹法分析蛋白质,发现人类镰刀状红血球贫血症是血红蛋白中单个氨基酸的差异造成的,由此开始了人类分子病和分子进化的研究(英国英格兰姆)。1958年,中国首先使用针刺麻醉法摘除扁桃腺,开辟生理学和医学研究的新领域。1958年,提出射线引起雄性不育消灭害虫,作为害虫的生物防治的新途径(美国尼普林)。1960年,认为核酸是记忆的物质基础,提出记忆分子假说(瑞典许登)。1960年,在中国广东马坝发掘出二、三十万年前的古人化石——马坝人化石。

世界农学生物学科技发展史[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