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长江闲人的闲话坊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快眼小说]https://m.ky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p;   萨利克法典是萨利克人的习惯法汇编,形成于六世纪初,511年前后。它反映了五、六世纪法兰克人在进入高卢以后的社会生活状况,既包含了日耳曼人的社会因素,也反映了一些高卢一罗马人的社会因素。西欧社会的封建化过程,就以此为出发点。

    克洛维进入高卢后,把所占领的无人居住的土地交给法兰克人的农村公社,他自己占有罗马皇室的土地,并把一部分赏赐给贵族和亲兵,形成日耳曼大土地所有制,对高卢一罗马地主和教会的大地产,则很少侵犯。所以法典反映的土地所有制就有三种:农村公社土地所有制,王室土地所有制,贵族地主土地所有制。

    一般认为,农村公社是从氏族公社发展而来的自由农民的社会组织,特点是土地公有私耕,行政自治。但也有人认为,它是在中世纪地主庄园内重新形成的。

    2自由农民的农奴化

    最初,法兰克自由农民都是公社成员,有权利和义务参加战争,分取占利品,使用公社土地,参加社员大会。到六世纪下半叶,国王希尔伯利克(561~584年)颁布一道修改萨利克法典的敕令,规定死者如无子嗣,土地由其女儿继承,而不再交还公社。这样,公社的耕地逐渐变为可以买卖的自主地。这时的公社称作马尔克。公社农民内部的经济分化加剧。

    但是,法兰克农民农奴化的主要原由,并不是经济分化的结果,因为当时系自然经济,经济分化缓慢,而主要是外部暴力所造成。外部暴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教俗贵族地主利用特权强力兼并公社农民的自主地,失去土地的农民被迫投靠大地主,逐渐变成农奴。二是6~10世纪战争兵役频繁,对外扩张,外族入侵,社会不安定,豪强官吏勒索,这一切使自由农民无法进行正常的农业生产;另一方面,军事制度也有变化,从原来的步兵或轻装骑兵发展成为重装骑兵,战斗力加强,但费用开支也大大增加。据估计,当时四家小农方能装备一名骑兵。这种状况,使许多农民干脆就近寻找一教俗贵族保护,把土地交给贵族而由自己耕种,只向此贵族一人纳税服役,既避免了官府沉重的军役、捐税,也避免了他人的勒索和盗匪的抢劫,此称为“委身式”,也叫“投托”。久之,这些农民就变成了农奴。他们在法国被称为“维兰”。

    在法国,还有一些农奴称为“塞尔夫”(serf),他们大多是奴隶的子孙,地位比维兰更低。维兰实际是永久性佃农,份地世袭,劳役有一定传统标准。塞尔夫则由主人任意剥削,并可随土地一并买卖。一般来说,维兰比自由农、佃农的境遇往往要好。

    八世纪前半期查理马特采邑制改革以后,法兰克农民农奴化进程加速。

    847年,西法兰克国王秃头查理的墨尔森法令规定,“任何自由人都必须选择一主人,或是国王,或是国王的臣属”。

    自由农民的农奴化过程一直延续到11世纪。

    3封主封臣制与封土制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阶段:墨洛温王朝时期,六、七世纪,国王采取赐地封土的办法给其官员,封地与公职相联系,这种土地分封是无条件的,久而久之,大贵族势力上升,国王军事经济实力削弱。

    第二阶段:到八世纪查理马特任宫相时,进行采邑制改革,将封地与附庸制度结合起来,从而向西欧封建制度迈出了极其重要的一步。采邑制改革的另一契机是军事制度发生变化。西欧在与阿拉伯人的接触中,学会了使用马蹬,马蹬的出现,使骑兵从轻装发展为重装,铠甲及贵族族徽都随之出现。更重要的,是由此需要专职作战的骑士,普通法兰克农民既难以负担,也无此技艺,而骑士则需要土地和农民来养活。这样,马蹬→军制改革→社会制度(采邑制)改革。

    中国明末时传教士铸造的西洋火炮为何不能引起中国社会制度的变革?顾准这样提出了问题。

    马特没收了叛乱贵族和教会的大量地产,分封给他的附庸骑士。受封者,即封臣则以服骑兵役为条件,并向封主宣誓效忠,这种军事封地称为采邑。受封者若不能履行封臣的职责,封主有权收回采邑。这种权利和义务是双方的,是一种契约关系,封主也要保护封臣,不能欺侮他的妻女,若违反,封臣也可另找封主。西欧封建制度的特征就是它的相互性,在封建制度下,没有人是权力无限的统治者。若上面对下面的权力是绝对的,不可反抗的,那就不是西欧封建制度,而是绝对君主制了。这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中国封建制度的概念大不相同。

    查理马特的采邑制改革,到加洛林王朝的矮子丕平和查理曼时继续实行,因为即使查理曼当时也无足够财力搞职业军队。而各级领主,也有自己的附庸骑士,形成层层分封。打仗时,这些附庸的附庸在王室军队中参加其直接领主指挥的军队,并且只是单线联系,形成“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采邑制的广泛推行,导致以下后果:1加速了封建化进程,大小封建主竟相争夺劳动力,把自由农民变成农奴;2巩固了中小封建主的地位,奠定了骑士制度的基础,排除了农民当兵的权利;3形成了金字塔式的、依次互为主从的封建等级制度。

    每一骑士都靠自己采邑的农民的赋税和劳役生活,这一骑士对自己的采邑拥有行政、司法、税收等管理权。国王有时还把一些豁免权赐给一些大领主和教会贵族,豁免权也叫特恩权,指这些领主的领地可不受国王代理人或官员管辖。这样一来,就使采邑领地具有独立王国的趋势。

    第三阶段:采邑原本是终身的,封臣死亡,采邑交还封主,不得世袭。封臣的继承者若要继续从前的关系,要重搞受封仪式。到九世纪,采邑逐渐变成了世袭领地。877年西法兰克的秃头查理颁布克尔西敕令,承认采邑和特权世袭。

    查理曼死后,王权的分散,无休止的内战,外族的入侵,使原本有序的金字塔式的等级统治走向混乱。原来的封疆大吏一一伯爵,以自己的附庸为后盾,从王室官员演变为独立的地方王公。从本质上说,政治分裂是封建制度最正常、最普遍的社会状态。对王权而言,封建制度的兴盛正是王权的阴暗时代。

    (三)、西欧封建制度确立的标志

    国内史学界一般认为,西欧封建制度确立的时间是九、十世纪,主要根据是877年的克尔西敕令。

    确立的标志:封臣制(附庸制)与封土制(采邑制)相结合,土地所有权与政治统治权相结合,大贵族在其世袭领地内具有独立的政治经济权力,而王权衰落。

    但注意,并不是西欧所有的农民都变成了农奴,也并非西欧所有地方都形成了封建制度;这里只是说,封建制度和农奴制从此在西欧占据了主导地位,并以法国最为典型。

    四、西欧封建制度形成时期的基督教会

    基督教最初没有教皇,教皇一词的本意是aa,是对所有主教的尊称。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后,由于罗马主教所在的地理位置,使其拥有较雄厚的政治经济实力。五世纪日耳曼人入侵,帝国政府迁拉文那,实际把罗马的管理权交罗马主教,使其地位提高。进入中世纪教皇一词逐渐为罗马主教所专有。

    西罗马帝国灭亡,以主教区为基本单位的教区系统依然存在,并从败落的城镇向广大农村发展。八世纪以后,西欧广大乡村教区开始形成。教皇的传教团在异教地区传教,也不断取得成功。496年在高卢的法兰克人受洗入教,597年成立了英格兰教会,七世纪创立了伦巴德教会,八世纪创建了德意志教会。到公元1000年左右,连匈牙利的马扎尔人,北欧斯堪的纳维亚的诺曼人也进入了西欧的基督教世界。在日耳曼人征服西欧之后,基督教也征服了西欧,并且还征服了日耳曼人。

    在广泛的传教过程中,教会和修道院获得了大量教产。810年亚琛宗教会议,把主教区和主教依教产分三级:3000~8000处领地为一级,1000~3000为二级,不满1000处为三级主教区。一般认为,中世纪罗马教会占西欧各国耕地的三分之一,各级主教实际上是大大小小的封建领主。修道院也拥有大量庄园,他们招收大批农民,开垦荒地。修道院庄园往往能改进耕作制度,例如三圃制,就最早由修道院庄园实行,成为日耳曼贵族庄园的示范。

    5~11世纪以前,教皇的权力一直受很大制约。拜占廷皇帝查士丁尼对意大利的征服,使教皇一直受拜占廷长期控制。678~752年的十三任教皇中,有十一任是希腊人或叙利亚人。但随着伦巴德人进入意大利,阿拉伯人征服叙利亚、埃及、北非,拜占廷干预西方的能力大为减弱,于是罗马教皇不失时机地与法兰克人结盟。751年加洛林王朝和756年教皇国的建立,800年查理曼的加冕,直至962年德意志的神圣罗马帝国的建立,都是西欧政教联盟的反映。有了查理帝国的支持,教皇从此敢与拜占廷皇帝分庭抗礼,西欧基督教会从此自成体系。也正因为如此,加上西欧拉丁文化和东南欧希腊文化的差异,1054年东西方基督教会大分裂,西欧的基督教称西方公教(天主教),东欧的基督教称东方正教(东正教)。

    应该看到,西欧的教权与王权这时的相互支持,对双方都是有利的。通过基督教会,加强了法兰克国王的统治地位,基督教成为其精神支柱;通过基督教会,罗马帝国时期的典章制度,教会法规,教阶制度等,逐渐为法兰克统治者所接受,从而使法兰克国家上层建筑各部分日益完善。正是基督教会对日耳曼因素和罗马因素的不断结合,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教权和王权这一时期的相互利用和相互勾结,有利于西欧社会的发展。

    尽管如此,教权与西欧王权相比,仍处于从属地位。十一世纪前西欧的主教区和修道院大都是在世俗王权和领主统治之下,主教由世俗王权和领主任命,乡村教士也由庄园主选任控制(这时教士尚未实行独身制)。962年以后,德意志的神圣罗马帝国甚至在一个时期能随意任免教皇。

    不过,随着教会势力的发展,到十一世纪后半期,教权逐开始向王权发起挑战。

    世纪盛期的西欧(11~14世纪)

    从十一世纪起,地处欧亚大陆西端的西欧未曾遭受侵略。社会的安定,外患的解除,是西欧社会发展的外部条件。

    11~14世纪(1050~1350年)是中世纪西欧的盛期。这一时期,以采邑制(封建庄园)为主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但随着农业发展,人口增长,城市和商业逐渐兴起;政治上王权与领主贵族斗争,西欧开始向以封建议会君主制为统治形式的民族国家转变;另一方面,教权与王权相争,天主教会的权威发展到顶峰并随后衰落下来。这一时期的重大事件是十字军东征。

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