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误国——素描清流派[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快眼小说]https://m.ky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清流误国——素描清流派
清流派前传
中国的国门自1840年被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后,当时中国的各个阶层——官僚、地主、农民(当然都是一小部分)都开始寻求摆脱被动挨打的出路——于是乎:太平天国和捻军在中国的南北大地如火如荼地展开了!借着这通乱子,清军的军事近代化也终于步履蹒跚地迈开步子了!借军事近代化的契机——以“自强”、“求富”为宗旨的洋务运动也在部分还算头脑清醒的统治者支持下展开了!虽然中国的近代化起步并不怎么光彩!甚至还带着血腥,而且还是被迫的!但是主动的也好,被迫的也罢!毕竟是开展起来了——这对于一个百年积弱、饱受欺凌的民族而言,抛弃固步自封的闭关自守之死路,如饥似渴的汲取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理念,改变民族本身落后而又愚昧的精神面貌——民族复兴才有希望!洋务运动口号中的“自强”也就是为此而提出的!
而与之相对的——(即使在历朝历代的变法改革中都是如此!)总有一批顽固的反对派在与改革派(包括变革本身)抗衡着——晚清的顽固派不是在列强轰开中国的大门后才有之,而是出现在远比鸦片战争更前的时候——甚至是整个中国上层社会:从皇帝到中下级官员、从国子监监生到刚及第的秀才心目中都多多少少拥有的思想!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英国特使玛噶尔尼带来的近代西式燧发步枪和能发射爆破弹的前镗大炮被随意的当做一般礼物被冷落在圆明园的某个不知名的库房里;(这些本可以提前改变中国落后的军备现状的珍贵武器装备样本就这么一直在阴冷的库房里躺到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那一刻!却也被西方人当作已经过时的‘古董而随着“万园之园”一起被付之一炬!在熊熊的烈火中化为灰烬……)顽固的皇帝和官员们为他们的无知和漫不经心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装备大刀、长矛、弓箭、鸟枪、抬枪、生铁炮的清军在1840年的英国人面前、和1860年的英国人、法国人面前显得是那么得不堪一击!
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和一次又一次的割地赔款大辱确实让这些沉迷于天朝大国的人们中的一小部分有所觉醒——虽然这种觉醒并没有触及到思想方面,而是仅仅认识到洋枪洋炮洋机器在保卫国家、建设国家、维护国家统治方面的好处!但是终究还是有些人开始放眼看世界——不再坐井观天。和洋人有限的合作开始了——学“夷”器以最终制“夷”!这些人这么做最终的目的依然是在维护大清朝的封建统治!不过对于古老的中国而言却意义非凡——和外界的交流终于如同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一般开始了!而这些最先同洋人接触的一部分中国高级官员,后来大多成了洋务运动的投石问路者,也可以说:这些人的启蒙工作,是洋务运动得以开展重要前提之一!
但是对于另外相当多的一群官员、士绅以及读书人来说: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和一次又一次的割地赔款大辱并没有让他们觉醒!相反,洋人的洋枪和洋炮在战争中发挥的巨大威力在让他们魂飞魄散的同时却愈发加重了他们对于洋人的畏惧和抵触情绪!以至于近乎偏执地反对起一切与洋人有关的东西!虽然他们其中但凡见识过洋枪洋炮威力的无不极端惧怕,但是内心的顽固与自大却依旧认为这只是洋人的“奇淫技巧”而已!而“祖宗之法”才是战胜洋人的关键所在——顽固派的这种完全不可理喻的思想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依旧占据着统治阶级的大部分思维空间!(所以晚清终究还是走向了灭亡!)
而本文所将要讲述的清流派却是完全区别于“洋务派”和“顽固派”的特殊群体!如果说‘洋务派是晚清官僚群体中的“开明者”;而‘顽固派则是“守旧者”的话,那么‘请流派就是作为介于两者之间的‘中庸群体,于光绪初年(也就是19世纪70年代末)登上了历史舞台……
粗识清流派
清流派分‘前清流和‘后清流,以慈禧太后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发动的针对恭亲王领导的军机处发动政变、前清流头目李鸿藻下台为前、后清流的分界点!前清流以当时的军机大臣李鸿藻(郑重声明:此人跟李鸿章没有半点亲戚关系。)为首,翰林院侍讲张之洞、张佩纶、陈宝琛,编修黄体芳、宝廷,以及御史邓承修等。(其中以张之洞、张佩纶最为有名,素有‘二张之称)李鸿藻被罢缀后,多以北方官员为主的‘前清流派(俗称“北派”)宣告瓦解。后清流以户部尚书、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翮为首,珍妃的老师、侍读学士文廷式、礼部侍郎、光绪皇帝宠妃珍妃兄长志锐和“南通才子”张謇为骨干,国子监祭酒盛昱、刑部主事沈曾植以及翰林院编修王仁堪、黄绍箕、丁立钧、李文田等均为其中健将。(当然,也不能漏掉几个‘打手级或者‘实力派的清流健将,如晚清著名科学家徐建寅、官居巡抚的李秉衡等。)不过,该派更多的时候是作为“帝党”出现在晚清的政治舞台上的,当戊戌政变之后,以南方官员为主的‘后清流派(人称“南派”)亦随着“帝党”的消失而不复存在——
解剖清流派
凡清流派者,大都具备以下几类特征脸谱,以方便诸位看官识别:
位低职轻,但影响深广。
除了少数“高层领导”身居朝中高位之外,大多数清流派健将都是一些不掌实权的言官、御史、翰林院、国子监等闲官散职,不过由于他们大多都有“风闻言事”的权利,尤其是言官和御史,朝廷官员上到军机大臣,(最初李鸿藻就是利用清流言官们来攻击他的政敌——同是军机大臣的沈桂芬,以便他在军机处立于不败之地。)下到总督、巡抚等封疆大吏,都对言词犀利的言官、御史为畏惧(或许是厌烦)三分;特别是后清流的首脑人物翁同翮虽然没有李鸿藻那么位高权重!但是贵为“帝师”,可以“直达圣听”,而手下又是一群以“参劾言事”为己任的“告状分子”!二者一结合——所能发挥出的能量自然不能小视——只要领头的手中重权在握,手下的一群“小人物”照样会发挥巨大的作用!因此,发生在晚清的诸多事件中,无论是前清流还是后清流的一群“小人物”们之所以能把满朝搅和得天翻地覆,没有“大人物”的支持又有谁会鸟你一声呢?
敢于言事,但空话居多。
平心而论,清流派的个个都心忧国家社稷,痛恨顽固派的固步自封、在“天朝大国”的迷梦中醉生梦死、不能自拔!因此在他们上陈的弹劾奏章中有相当大的部分是在参劾、揭露这些墨守陈规、拒绝变革的贪官污吏的!其中不乏直接将矛头指向王公贵族甚至慈禧太后老佛爷的!其“不畏权贵”的勇气非常值得如今的纪检干部学习学习。必须承认并肯定的是:清流派的耿直和直言是当时早已暮气沉沉的晚清朝堂上的一抹难能可贵的鲜亮活跃色彩!其中尤以张佩纶(讽刺的是:在马江海战后丧魂落魄的张佩纶还是被李鸿章收留,并收为女婿,没有这出‘黑色幽默滑稽戏也就没有日后的孙女——著名作家张爱玲)为最甚!此公在1875年到1884年9年间,共上奏折127件(平均每年14件),其中三分之一的奏折为弹劾和直谏!以至于朝中大臣无人不对这位耿直、不畏权贵的张佩纶大人忌惮三分!而张佩纶的参劾奏折也确实对震慑朝廷的‘不正之风起到过一定的正面作用!
但是,“敢于言事”仅仅只是可爱的张佩纶大人人性中的一面而已,也正是因为张佩纶的“不畏权贵,敢于言事”,因此这位非常有性格的大人在说话之前一般不会经过理性的思维!常常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而其中真正能被采纳的精髓却并不是很多!这样的性格当一个无权的言官当然没有问题——但是一旦赋予他实权——出问题那简直是光头上的虱子——明摆着!中法马江之战后,“敢于言事”却空谈误事的张佩纶大人被同僚们讥笑为“马谡”!
为官清廉,但多非能臣。
清廉是清流派的一大特征!不论是前清流的魁首李鸿藻以下还是后清流头目翁同翮名下之人,清廉是他们的成为‘清流派的“先决条件”!翻开这些官员的履历,几乎条条都是漂漂亮亮的!在个人贪廉方面没有丝毫可指责的地方。毫不夸张地说:晚清最清廉的一批人就数“清流派”了!
等等!先别忙着夸奖!这不是幼儿园过家家!谁表现好、谁人品好、谁乖巧谁就是“好孩子”!清廉是当一个好官的基本素质之一,但是光做到一个清官绝对不能称之为一个好官!在刘鹗的《老残游记》中描绘的悍官酷吏几乎个个“清廉”得
清流误国——素描清流派[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