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瑾家产[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快眼小说]https://m.ky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正德初年,太仓库的岁收入还不到两百万两白银,刘瑾怎么可能在六、七年内搜刮到二十倍岁收入的白银?不解释清楚这个问题,即算是引用清代和绅十倍国库的家产为例说明(和绅的财产也值得质疑,这又是另外话题了),也难以令人信服。关于这个疑问,吴思先生认为在赵翼那儿得到了解释,他的兴趣显然已经转移到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始终也没有说清楚明代财政税收的结构组成。所谓岁收入,即每年太仓库的白银收入,并不代表明代全部中央财政收入。按照黄仁宇的计算,太仓库的收入只是明代全部赋税的12。而明代有国库与内库的区别,国库空虚,内库堆积如山,也是屡见不鲜的。关于明代财政收入情况请见“明代财政浅析”。从太仓库白银只占中央财政收入12,刘瑾的家产不过全部中央财政两年的总收入,也许可以相信这种可能性存在。但只从白银收入来看,刘瑾的家产又有些骇人听闻了。黄仁宇提到过:“从1390年到1486年,国内的白银产量总计达3000万两以上。”“在明朝灭亡的72年间,海外输入中国的银元至少在1亿元以上。在元代,白银持续从中国流入中亚,到了明代,官方进行交易时,白银供应不足。彭信威引用一份十七世纪的资料指出,一直到明朝灭亡,民众手上仅有25000万两白银,这一数字还包括随时能换成现银的银器和银首饰。”黄仁宇分析,明代白银流通的数量并不是很多,货币供应不足很可能是造成农产品价格剧烈变动,国家赋税的中大约500万两白银从南方流向北方,再从北方流向南方。在白银流通之外的地域,白银作为一种货币极其短缺。关于明代白银的数量及流通领域的数量,手头上找不到更多的资料来详细说明。不过,就目前的证据来看,在1506年,海外白银尚且没有大量流入,流通领域的白银数量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刘瑾个人囤积5000万两白银,占到明亡之前全国的15存量,简直有些匪夷所思。就目前的资料来说,刘瑾的家产仍然是一个谜。吴思先生提到的三个数字来源,都是很靠不住的。不是不负责任的任意夸大,就是凭借想象力草率得出结论。刘瑾的家产无疑是数量巨大,但具体数值好象没有正确的说法,某些被一直认可的巨大数据,在经过整理明代财政史及货币史后,神话被否决了。关于刘瑾的家产,我的思考只能到这里,基本上是给我带来更多的困惑。可是,对于不能弄清楚的问题,利用现有的资料进行分析,继续存疑,总比轻易相信某些说法,还在这个虚无缥缈的基础上作出不负责任的结论要好。当然,吴思先生是谨慎的,他提到:“当然,我们也可以取最保守的态度,一概选择小头,说刘瑾至少有几百万两银子。几百万呢?就选个最少的二百万吧。”这个数据虽然没有来源,却不可轻易否认,也不会妨碍吴思先生的分析。而我前面也说过了,我只是对刘瑾家产的具体数据感兴趣。刘瑾家产[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