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长江闲人的闲话坊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后赵大和尚佛图澄[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快眼小说]https://m.ky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仪式,为诸子发愿祈福。后来还发展为在佛诞日举行盛大的行像活动。尚方令解飞奉命制作了一辆载有佛像的檀车,“广丈余,长二丈,四轮,作金佛像坐于车上,九龙吐水灌之。又作木道人,恒以手摩佛心腹之间。又十余木道人,长二尺余,皆披袈裟绕佛,行当佛前,辄揖礼佛,又以手撮香投炉中,与人无异。车行则木人行,龙吐水;车止则止。”这样精巧的檀车载佛行像,吸引了一城僧俗、士庶,成为最生动形象的佛化宣传。

    石勒死后,石弘、石虎相继成为后赵国主。石虎尊事佛图澄,过于石勒,尊之为大和尚,下诏说:“和尚(指佛图澄)国之大宝,荣爵不加,高禄不受。荣禄非顾,何以旌德?从此已往,宜衣以绫锦,乘以雕辇。朝会之日,和尚升殿,常侍以下,悉助举舆。太子、诸公,扶翼而上。主者(司仪)唱大和尚,众坐皆起,以彰其尊。”又令司空李农旦夕亲问,太子、诸公,五日一朝。以此表示对佛图澄的敬意。佛图澄对石虎,也是利用预言等宗教形式,帮助他处理好政事,防止和避免一些灾祸,并时时谏阻他的过分残暴的行为。

    石虎对于佛教的崇奉,曾因东晋桓温进兵临淮,对后赵构成威胁;接着后赵侵犯前凉又遭惨败,而有所动摇。他发怒道:“我卖力地奉佛供僧,却招来外寇,佛教的神验何在!”第二天,以此责问佛图澄,澄回答说:“王过去世,经为大商主。至罽宾寺,尝供大会,中有60罗汉。吾此微身,亦预斯会。时得道人谓吾曰:此主人命尽,当更化身,后王晋地。今王为王,岂非福耶?疆场军寇,国之常耳!何为怨谤三宝,夜兴毒念乎?”这显然是佛图澄编造的一个神话,石虎听后却深信不疑,跪而致谢。从此,石虎对于入主中华有了理论依据,信心更足了,他对于佛教的崇奉也更坚定了。石虎曾问佛图澄:“佛法不杀,朕为天下之主,非刑杀无以肃清海内,既违戒杀生,虽复事佛,岂获福耶?”澄答道:“帝王之事佛,当在体恭心顺,显畅三宝,不为暴虐,不害无辜。至于凶愚无赖,非化所迁,有罪不得不杀,有恶不得不刑,但当杀可杀,刑可刑耳。若暴虐恣意,杀害非罪,虽复倾财事法,无解殃祸。愿陛下省欲兴慈,广及一切,则佛教永隆,福祚方远。”在这里,佛图澄针对石虎的地位和性格,对于戒杀生的教条作了灵活的解释,劝他“不为暴虐,不害无辜”,“省欲兴慈”。石虎对于这一劝告,虽然不能完全遵从,在恣意刑杀方面毕竟有所收敛,老百姓因而得益不少。

    在宗教上,佛图澄充分利用得到统治者信任和支持的有利条件,积极向社会传教。他在传教活动中也利用群众的愚昧无知,显示神异,编造神奇故事,促使人们信佛,同时通过为人民治病,扩大佛教的影响。当时疾疫流行,人民群众缺医少药,生命受到严重威胁。其中一些痼疾,一般医、巫束手无策,更是人民莫大的祸患。佛图澄广泛为人治病,虽是痼疾,澄为医疗,应时瘳损。受惠获益者不可胜计。这些人都因崇拜佛图澄而信佛,以致“中州胡晋,略皆奉佛。”“澄道化既行,民多奉佛,皆营造寺庙,相竞出家,真伪混淆,多生愆过。”这种状况,引起了统治集团中一部分人的不满,石虎下诏中书曰:“佛号世尊,国家所奉。里闾小人无爵秩者,为应得事佛与否?又沙门皆应高洁贞正,行能精进,然后可为道士。今沙门甚众,或有奸宄避役,多非其人,可料简详议真伪。”中书著作郎王度奏曰:“夫王者郊祀天地,祭奉百神,载在祀典,礼有常飨。佛出西域,外国之神,功不施民,非天子诸华所应祀奉。往汉明感梦,初传其道,唯听西域人得立寺都邑,以奉其神,其汉人皆不得出家。魏承汉制,亦循前轨。今大赵受命,率由旧章。华戎制异,人神流别,外不同内,飨祭殊礼,华夏服礼,不宜杂错。国家可断赵人悉不听诣寺烧香礼拜,以遵典礼;其百辟卿士,下逮众隶,例皆禁之。其有犯者,与淫祀同罪。其赵人为沙门者,还从四民之服。”中书令王波也持相同的意见。但是,一来王度奏疏中认为佛是外国之神,主张华夏人及其国君不应当信奉,正好触到石虎的忌讳,石虎出自羯族,最恨人家谈论华戎之别;二来,由于佛图澄的缘故,石虎对于佛教采取保护政策,根本不可能全面禁止信仰佛教,所以下诏说:“度议云:佛是外国之神,非天子诸华所可宜奉。朕生自边壤,忝当期运,君临诸夏。至于飨祀,应兼从本俗。佛是戎神,正所应奉。夫制由上行,永世作则。苟事无亏,何拘前代。其夷赵百姓,有舍其淫祀,乐事佛者,悉听为道。”这样,通过佛图澄的努力,石虎正式下令把佛教纳入国家保护之下,明令汉人可以出家。这在中国佛教史上都是第一次。佛教在国家力量的帮助下,得到前所未有的迅速发展。在后赵短短数10年间,在朝廷和各州郡的资助下,佛图澄与其弟子建立佛寺凡893所,是佛教传入中国以来的最高数字。为了传教的需要,佛图澄进入中国内地后还广泛阅读了佛典以外的书籍,达到了“妙解深经,傍通世论”的高度修养,使他在给弟子们讲解佛教教义时,能够“止标宗致,使始末文言,昭然可了。”他又严守戒律,非戒不履,无欲无求,给信徒们树立了好榜样。因此,追随他的徒众很多,身边弟子常有数百,前后门徒合计将及万人。其中如竺佛调、须菩提等几十名僧人,来自遥远的天竺、康居,因为仰慕佛图澄的高德,冒险犯难,不远万里前来投师援业。中原、关中的名僧如释道安、竺法雅、竺法和、竺法汰、竺僧朗等,也都跨越关河,前来听澄讲说,在佛图澄的培养、陶冶下,日后都对佛教的发扬光大作出了杰出贡献。

    晋穆帝永和四年(348年),即后赵建武十四年,十二月八日,佛图澄在邺都(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邺镇、三台村迤东一带)邺宫寺逝世,据称享年117岁。倾城士庶为之悲痛哀号,奔赴悼念这位一代高僧。对于佛图澄对佛教和对社会的贡献,梁释慧皎在《高僧传》中评论说:“慈洽苍生,拯救危苦。当二石凶强,虐害非道,若不与澄同日,孰可言哉!但百姓蒙益,日用而不知耳。”又说:“郡国分崩,民遭涂炭。澄公悯锋镝之方始,痛刑害之未央。遂彰神化于葛陂,骋悬记于襄邺……终令二石稽首,荒裔子来,泽润苍生,国无以校也。”这样的评价,基本上是可信的。

后赵大和尚佛图澄[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