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长江闲人的闲话坊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对新文化运动中白话文革命的反思[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快眼小说]https://m.ky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白话文风行到现在,再也没有出现任何一部作品能比得上以上几部作品的。而以上几部作品正是在文言的环境中成长的,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其实,三国、水浒等哪里是“言之无文”,当今小说才是真正的言之无文,所以出版时只能炒作,而出版后也就像浮云一样的了无痕迹,真真是行之不远了。戏曲更不用说,话剧盛行了几年以后已经没落了,还剩下原来的老剧种正在拼命的保护中摇摇欲坠。

    记得胡适还在寄任叔永的诗中说:“诗国革命何自始?要需作诗如作文!”而使作诗一度如作文,而发展到现在,诗歌却连散文的优美也没有了。胡适的《词选自序》虽也有一定的见地,但是他忽视了事物的发展规律,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不错,词、曲等文艺都是人们群众场创造出来的,最后往往灭于文人之手,但是这却不是文言之错。而正是文言的文学气息,使得词曲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使它们达到了高潮。而它们的灭亡作者也提到是由于过多地引经据典,弄得晦涩难懂,但是这只能是人们的水平的原因,并非文言之祸,就算没有文言,任何一种东西,该灭亡的还是要灭亡的,况且如果是文言之祸,那么文言一介入词曲就应该灭亡,何来的如此多的佳作呢?怪不得严复说他们是诡辩呢?可惜严复等并不是仅仅维护文言,否则文言不至于沦落到今天的状态。现在的诗词是不是就好懂了,想那李白杜甫这样的大师恐怕也读不懂所谓的现代诗、后现代诗,可见晦涩难懂并非文言白话就能解决了的。想那些唐诗宋词正是因为讲求押韵、对仗、炼字才会如此的光辉。而今天的诗词正是一味的讲究白话,才导致了败落如斯,而古诗词又难以再续,令人痛心,想那胡适,见到今天的状况,肯定也要痛心疾首,惭愧不已。这就是大概就是白话的力量。

    白话的力量的确是惊人的。基本符合了那个时代甚至现在的观点和现实。原因是国民素质普遍不高,如不推行白话,不足以快速地普及文化知识和先进思想。但是一旦国民素质大幅度提高以后呢,就像现在已经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在今后全民的整体素质还要上新的台阶。人们势必会呼唤更高雅的语言和更高雅的文化,而白话文是难以担当如此之重任的。古典语言也势必要回归,目前很多有知之士不正在积极倡导读经读史吗?白话文会成为一个障碍,而且就普及文化来说,白话文固然很得力,但是它所承载的文化与中国五千年的优良传统相比较是极为粗浅的。人们如果想更深一步的了解文化知识,却需要“翻译”,中国于是有了怪现象,外国名著需要翻译,中国的名著也需要翻译。每翻译一遍,都会把原著中的一些精华无形中流失,更不要说歪曲和误解了。到了我们这里,馒头不再是馒头,也不是被人嚼过的那样简单,而直接就变成垃圾了。而且,对于创造来说,白话文明显的不成熟,稚嫩。人们思维也犹如墙上的芦苇,终是与大地隔的太远了,成不了气候。对于胡适、陈独秀、鲁迅那一批人,竟然有人说,他们的缺点是没有摆脱文言的底子,其实在我看来,他们之所以取得那样的成就,就是因为通过文言在传统文学中吸取了太多的养料。在目前的白话世界里,人们连“之乎者也”也不懂,却没见有这样的大师出现。新文化之谬论在经过历史的考验之后,终于略见一斑了。

    其实如果仅是胡适一个人,白话文革命是难以进行的,即便是陈独秀继胡适后写了《文学革命论》,白话文改革还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时钱玄同却出来扮演小丑了,他化名王敬轩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一封信,故意把文学革命批评的体无完肤,然后由刘半农出来唱红脸,发表《复王敬轩书》一一予以驳斥。就这样才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人们可以看出,文学革命之所以胜利了,最主要原因是他们站在了反封建这一潮流上的,而白话的胜利不过是伴随品,如果就单单文言与白话之争,白话不见得就能胜利。而白话在当时盲目的哄抬下,虽然胜过了文言,但是却浪费了太多的精力,而这种胜利最终将以我们的失败而告终,而反封建的主题,即便是到了现在,仍然没有结束。这就是白话文革命的结局。

    白话文在刚刚开始的时候就有如此诸多的问题值得我们反思,而在白话文发展的过程中呢?恐怕里面值得批判的东西更多一些,不认清这些东西,一味迷恋于白话的简单、易懂是不行的。还有简体字,到底简去了什么?有些文章已经触及痛处,所谓“白话文、简化字白化了文化,简化了思想”是很有道理的,但是这个问题还值得我们进一步的反省。特别是目前,随着电脑输入法兴起,繁体字的书写已经不再是麻烦事了,反而与日盛行起来,这都是值得关注的。至于俗文学是另外一个相关话题,它带给人们的负面影响也是难以一句话能够说情的。限于篇幅,将分别探讨。

    最后再说一句,白话如此,文言就好吗?反对白话就是复古吗?非也,一开始作者就说继续呼唤更有利于中国文学发展的语言出现,至于这种语言是什么语言,这可不是谁说了就算的,但是绝不能再像新文化运动那样在没有科学的论证,冷静地思考的情况下就武断地推出,而且语言的变化肯定要经过一个很长的过程。之所以喊两声,不过是让人们关注一下,以求进一步完善,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继承我们的文明,突破当代文坛的困境。

对新文化运动中白话文革命的反思[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