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未冷(八)[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快眼小说]https://m.ky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br/> “……”又一口鲜血从她嘴里呕出,她的美丽的双眼合上了。
这一瞬间,我以为她已经死了,没想到过了一会,娜拉又睁开眼睛,冲着我最后地微笑着,她的嘴角蠕动着,似乎还想说什么,但是她已经很难说到能我听见的程度,我把耳朵凑近到她的嘴边。终于我听清楚了。她在说,“对……不……起,再……见……了……”
娜拉带着凄美的笑,永远地停止了呼吸。一个一生只会救人从不会开枪的女人,她的生命永远停留在二十岁,终结在1945年的阿马利瑙的普鲁格尔河畔。
“上帝啊,这就是你的公平啊?”
一种撕心裂肺的痛楚从心底翻起。我绝望地而又凄凉地象头垂死的野兽一样地大声地哀嚎着。
也许是被我的哀嚎声惊动了,不远处的废墟堆里约隐约现地晃动着俄国伞兵的身影,并有人朝我开枪射击。枪弹簌簌地落在周围打得尘土飞扬,我却麻木不仁地坐在那,心里盼望着也许俄国人的下一枪就能结束我的一切的痛苦,这个世界似乎没有东西值得我去留恋的了。
“长官!隐蔽!!”那个叫”杀手”的德国兵和几个士兵已经从河边返回来,他的k98准确的狙杀,将企图靠近我的俄国伞兵压制下去。他们一边射击,一边迅速地靠近我,2个士兵爬过来伸着手想带我离开险地。而我不想离开娜拉,我粗鲁地拒绝着。这时,一颗俄制手榴弹扔了过来,落在离我们不到5米的地方冒着白烟。
“卧倒!”“杀手”在大叫。
“轰隆――”手榴弹爆炸了,尽管有人推了我一把,我仍觉得自己浑身一麻,被重击了一般,身体应声栽倒,倒在地上后第一感觉就是热热的液体顺着脖子、手臂在流淌,显然我已经多处受创。已经看不到娜拉,想动弹却无能为力,虽然我知道她就躺在不远的旁边,但我却不能再看她一眼。
枪炮声似乎越来越远,阿马利瑙上空硝烟中的原本惨淡的太阳也变血红了,我想自己死期快到了吧,心里反而坦然了。“娜拉,我来了。”我在心底呐喊着,渐渐的意识越来越模糊,后来什么也不知道了……
疼痛、船桨的划水声及俄国人的枪炮声使我从昏迷中苏醒,这时我已经躺到小船上了,在我身边就放着娜拉的红十字的医药箱,周围或坐或站大约有四、五个疲惫和惊魂未定的士兵,我们是唯一从阿马利瑙城中撤出的第1要塞团的德国人。俄国人的炮火在封锁着河面,近失弹击起的水浪使我们的船就象颠簸在惊涛骇浪中的树叶一样。
阿马利瑙城火光四起,硝烟弥漫,稀疏的枪声仍在每个角落不时响起,那是绝望的防守者在进行最后的巷战,烟尘的散射使黄昏的太阳看上去分外的火红……
(完)
彭志文于:2004年3月18日第一稿
2004年10月2日第二稿
============================================================================================================
作者的话:《血未冷》故事的构思起源于2000年二战军事论坛《第7装甲师》的文艺创作活动,我当时是此次活动的组织者之一,但其创作过程出现诸多变故,所以直到2004年3月,我才完成第一稿的写作。
《血未冷》的推出得到了互联网上二战军事爱好者的广泛好评,并得到部分军事学者的肯定。除了从军事知识角度曾引起少许争论外(已经进行了必要的修改和补充),其细密严谨,精益求精的文笔和创作手法被普遍认为少有人能出其之右。
《血未冷》是以第2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作为故事背景,和其他二战军事类题材不同的是作者完全是站在一个全新的角度(许多传统的作家不敢涉足的领域),以一个前德国党卫军中下级军官的回忆录的方式来展开和叙述故事。也正是因为其独特而敏感的取材,暂时未获得主流媒介的认同。
《血未冷》写作中虽然场面宏大,人物众多,但很注重点与面的结合,主次分明,杂而不乱,形散而神不散。小说只汲取了在阿马利瑙一个小镇一天一夜的战斗作为发展剧情的线索,淡化胜负,只侧重主要人物的性格塑造、以关注人物命运在残酷的战争中的浮沉作为暗线。其独具风味的欧式语言风格与故事要给我们融造的氛围十分的契合。作者在试图挖掘出残酷的战争中一些人性化的东西,即便是作为战败国的纳粹德国军队,也是如此。
《血未冷》同样写爱情,但作者在描写爱情时,赋予了战争爱情更多时代化的东西,与传统的战争爱情模式完全不一样,十分地新颖别致。\
血未冷(八)[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