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0章 初心映星河 薪火照远方[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快眼小说]https://m.ky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日利亚成功了,我们还要一起申请‘中非农业合作典范项目,让更多非洲国家看到中埃合作的力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汽车缓缓驶离园区,李阳和李悦趴在车窗上,朝着送行的人群挥手,直到埃及的麦田和尼罗河渐渐消失在视野里。苏瑶看着孩子们泛红的眼眶,轻声说:“别难过,我们还会回来的。等尼日利亚的玉米丰收了,咱们就带着当地的朋友来埃及,看看‘中埃1号的故乡。”
nbsp飞机起飞时,李阳靠窗坐着,看着埃及的土地逐渐缩小,最后变成地图上的一小块。他掏出笔记本,在扉页写下:“今天,我跟着爸爸妈妈去尼日利亚,带着‘中埃2号的种子,也带着埃及朋友的期待。我知道,这不是一次普通的旅行,是一场关于希望和传承的约定。以后,我也要像爸爸妈妈一样,用一粒种子温暖一片土地,用一份初心连接更多人心。”
nbsp十几个小时后,飞机降落在尼日利亚阿布贾国际机场。刚走出航站楼,就看到尼日利亚农业部的官员和当地农户举着“欢迎中国朋友”的牌子等候。农户代表卡鲁手里捧着一束当地特有的火焰花,递到苏瑶面前:“我们早就听说了‘中埃1号的故事,知道你们能帮我们种出高产的粮食。这束火焰花,代表着我们对丰收的期待,也代表着我们对中国朋友的欢迎!”
nbsp接下来的日子,李渊和苏瑶带着团队马不停蹄地开展工作。他们先是去选定的试验田考察土壤,用专业仪器检测肥力和湿度;李阳则帮着翻译资料,给当地技术员讲解“中埃2号”玉米的种植要点;李悦则跟着农户家的孩子去村里的小学,教他们画中尼双语的“希望之苗”,把从埃及带来的棉花玩偶分给大家。
nbsp有天傍晚,卡鲁邀请他们去家里做客。低矮的土坯房里,卡鲁的妻子用当地的红nbspmillet(小米)煮了粥,还烤了香蕉饼。卡鲁的小儿子穆萨抱着李悦送的玩偶,怯生生地问:“悦悦姐姐,这玉米什么时候能长出来呀?我想快点吃到新玉米,也想让爸爸妈妈不用再担心饿肚子。”
nbsp李悦蹲下身,摸了摸穆萨的头,指着窗外的试验田:“穆萨,只要我们一起努力,好好浇水、施肥,过几个月,玉米就能长得比我还高,到时候我们一起收玉米,煮甜甜的玉米粥给你喝。”
nbsp李渊看着这一幕,心中满是感慨。他想起刚到埃及时,马哈茂德的儿子阿卜杜也问过类似的问题,而现在,阿卜杜已经成了能帮着指导农户种植的“小技术员”。他忽然明白,他们在非洲种下的不只是种子,更是孩子们对未来的期待,是两国人民之间看不见却摸得着的情谊。
nbsp半个月后,“中埃2号”玉米的播种工作正式开始。李渊和苏瑶带着中尼两国的技术员,手把手教农户如何控制播种深度、如何调配肥料;李阳则在一旁用平板电脑记录播种进度,时不时用刚学会的豪萨语跟农户交流;李悦和村里的孩子一起,在试验田的边缘种下几株小麦苗,说要让“中埃1号”和“中埃2号”一起在尼日利亚生长。
nbsp播种仪式上,尼日利亚农业部部长握着李渊的手,激动地说:“中国朋友带来的不只是高产的种子,更是让尼日利亚摆脱粮食短缺的希望。我们相信,‘中埃2号玉米会像‘中埃1号小麦一样,在尼日利亚的土地上结出丰硕的果实,也会让中尼友谊更加深厚。”
nbsp李渊看着眼前忙碌的人群——黄皮肤的中国技术员、黑皮肤的尼日利亚农户、奔跑嬉闹的孩子,他们的脸上都带着对丰收的期待,对未来的憧憬。他忽然想起自己当年在部队的誓言“保家卫国,不负人民”,如今,他虽已脱下军装,却在用另一种方式践行着誓言——用农业技术守护更多人的“饭碗”,用真诚与坚守搭建跨越国界的友谊桥梁。
nbsp傍晚时分,播种工作顺利完成。夕阳将试验田染成金红色,刚播下种子的土地散发着泥土的清香。李阳和李悦拉着穆萨的手,在田埂上种下最后一株小麦苗,系上写有中尼双语“友谊长青”的丝带。苏瑶靠在李渊身边,轻声说:“你看,这就是我们一直坚守的意义——用一粒种子,暖一片土地;用一个家庭,连两国人心;用一份初心,致更远未来。”
nbsp李渊握住妻子的手,目光望向远方的星空。尼罗河的浪、尼日利亚的风、埃及的麦浪、中国的牵挂,都在这一刻汇聚成心中最坚定的力量。他知道,“中埃1号”的故事还在继续,“中埃2号”的篇章才刚刚开启,而他们一家人,会带着初心与使命,在非洲大陆上继续前行,让更多“希望的种子”生根发芽,让更多“友谊的果实”温暖人心,让这份跨越山海的坚守,像星河一样璀璨,像薪火一样,永远照亮远方。
喜欢。
第1700章 初心映星河 薪火照远方[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