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兵王归回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681章 金线织新章 非洲农场的春耕与职场初心[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快眼小说]https://m.ky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第一千六百八十一章:nbsp金线织新章:非洲农场的春耕与职场初心

    nbsp清晨六点,肯尼亚内罗毕的阳光穿透桉树叶子,在“中非友谊农场”的泥土上洒下斑驳光斑。李渊蹲在田埂边,指尖捏着一把黑褐色的土壤,凑近鼻尖轻嗅——带着雨后的湿润与有机肥的醇厚,这是他和团队花了三年时间改良的土壤,如今正孕育着来自中国的杂交玉米种。

    nbsp“爸,第一批玉米苗该间苗了!”18岁的李阳扛着锄头跑过来,额头上的汗珠顺着黝黑的脸颊滑落,却丝毫没影响他眼中的亮意。这是他考上农业大学后的第一个暑假,放弃了国内的夏令营,执意要来非洲跟着父亲学种地。

    nbsp李渊直起身,拍了拍儿子的肩膀,指了指田里刚冒头的幼苗:“间距要保持在三十厘米,留壮苗去弱苗,记得别碰伤根系。你苏瑶阿姨说,这批玉米关系到周边三个村庄的口粮,咱们不能出半点差错。”

    nbsp不远处的农场办公室里,苏瑶正对着电脑屏幕,眉头微蹙。屏幕上是非洲分公司发来的报表,“金线计划”旗下的农产品加工车间,上月的玉米淀粉产量比预期低了15%。她拿起手机,拨通了车间主任卡玛尔的电话,语气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专业:“卡玛尔,我看了报表,是设备老化还是原料供应的问题?我们下午去车间现场看看。”

    nbsp挂了电话,苏瑶转头看向坐在旁边写作业的16岁女儿李悦,无奈地笑了笑:“悦悦,妈妈下午要去车间,可能没法陪你去内罗毕博物馆了。”

    nbsp李悦放下笔,起身走到母亲身边,轻轻抱了抱她的胳膊:“没事妈妈,我可以跟阳阳哥一起去农场帮忙,还能跟当地小朋友学斯瓦希里语呢。对了,我昨天教阿米娜写汉字,她已经会写‘友谊两个字了!”

    nbsp苏瑶心中一暖,伸手揉了揉女儿的头发。自从三年前全家跟着“金线计划”来到非洲,孩子们的变化让她既欣慰又愧疚——欣慰的是他们学会了包容与担当,愧疚的是自己和李渊忙于工作,陪伴他们的时间太少。但她知道,“金线计划”不只是一项商业项目,更是连接中非人民的纽带,他们在这里付出的每一份努力,都是在为这条“金线”添砖加瓦。

    nbsp下午一点,李渊和李阳刚完成玉米田的间苗工作,就接到了苏瑶的电话。“老林,加工车间的问题找到了,是烘干设备的温控系统出了故障,需要更换零件。但供应商那边说,最快也要一周才能到货,这样会影响后续的订单交付。”苏瑶的声音里带着一丝焦急。

    nbsp李渊擦了擦汗,沉吟道:“我记得咱们农场仓库里有一套备用的温控系统,是去年从国内带来的,本来是准备给新车间用的。你先让卡玛尔把设备拆下来检修,我现在就安排人把备用零件送过去,争取今天就能修好。”

    nbsp挂了电话,李阳看着父亲,疑惑地问:“爸,备用零件不是给新车间留的吗?万一新车间那边需要怎么办?”

    nbsp李渊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泥土,望着远处正在田间劳作的非洲农民,缓缓道:“新车间的投产还能往后推一推,但周边村庄的农民还等着用玉米换钱买化肥和种子。咱们做‘金线计划,不能只算商业账,更要算人心账。只有让当地百姓真正受益,这条‘金线才能扎得稳、走得远。”

    nbsp李阳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跟着父亲往仓库走去。路上,他看到几个非洲小朋友在田埂上追跑打闹,手里拿着他昨天送给他们的中国结。其中一个叫姆巴的小男孩看到李阳,立刻跑过来,用生硬的中文喊道:“阳阳哥哥,玉米,好吃!”

    nbsp李阳笑着蹲下身,摸了摸姆巴的头:“等玉米成熟了,哥哥教你做玉米粥,比你们平时吃的玉米饼更香甜。”

    nbsp姆巴兴奋地拍手,又拉着李阳的手,指向不远处的村庄:“我妈妈,做了Ugali(非洲玉米糊),请你吃!”

    nbsp李渊看着这一幕,眼中满是欣慰。他想起三年前刚到非洲时,当地百姓对他们还带着几分警惕,觉得这些中国人是来“抢生意”的。但随着他们手把手教农民改良土壤、种植高产作物,帮村里建学校、修水井,越来越多的非洲人开始接纳他们,甚至把他们当成了家人

第1681章 金线织新章 非洲农场的春耕与职场初心[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