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7章 军功章上的年轮[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快眼小说]https://m.ky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年她怀着李悦,孕吐得厉害,李渊在隔离区打电话时,总说自己一切都好,却在信里写“食堂的白菜汤没你做的好喝”。她当时把这封信缝在枕头里,每晚摸着信封上的字迹睡觉,总觉得能闻到他身上的消毒水味。
nbsp展厅的广播突然响起,播放着李阳录制的音频:“这是我爸的军功章,这是我妈的记账本,这是我姐的志愿者证书,这是……”少年的声音顿了顿,带着不易察觉的哽咽,“这是我们家的密码,藏在每道伤疤、每笔账单、每颗纽扣里。”
nbsp李渊看着展台前的孩子们,突然想起自己十八岁那年,父亲把红星奖章交到他手里的模样。老军人的手掌布满老茧,捏着奖章的力度像在传递某种使命,说“军人的家,要把国字刻在门楣上”。如今他看着李阳认真讲解的样子,忽然懂了那句话的分量——所谓家风,不过是把上一辈的故事,变成下一辈的日常。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四、馄饨摊前的约定
nbsp家风展结束那天,一家人去了街角的馄饨摊。摊主王伯是退休的炊事班长,当年在部队给李渊他们做过饭,转业后开了这家小店,馄饨馅里总放着李渊爱吃的虾皮。
nbsp“阳阳这孩子随你,”王伯把馄饨端上桌,汤里的葱花飘得像片小小的绿云,“上次社区组织义务劳动,就他扛着铁锹冲在最前面,跟你当年在堤坝上抢险一个样。”他指着墙上的照片,那是2010年抗洪时拍的,李渊背着个老太太在齐腰深的水里走,旁边跟着个举着救生圈的小男孩,是刚上小学的李阳。
nbsp李悦突然指着街对面的志愿者服务站:“我申请了长期志愿者,”她舀起个馄饨,热气模糊了镜片,“每周六去给独居老人读报,张奶奶说她儿子也是军人,牺牲在边境了,我给她读军报上的故事,她总说像在听儿子说话。”
nbsp苏瑶看着李渊碗里没动的香菜,伸手帮他挑出来。这个动作她做了二十年,从在军属院的食堂,到现在的馄饨摊,他总说香菜味像消毒水,她就总记得帮他挑干净。“下周去看看王嫂吧,”她轻声说,“她孙子要参军了,想让你给讲讲部队的规矩。”
nbsp李渊点头时,看到李阳正把自己碗里的虾皮夹给李悦——就像他小时候,父亲把碗里的肉夹给他那样。街灯亮起来时,馄饨摊的热气混着晚风飘向夜空,远处的广场传来孩子们的笑声,有人在唱那首老军歌:“军功章啊,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
nbsp五、年轮里的勋章
nbsp深秋的落叶铺满小区的路,李渊带着李阳去给父亲扫墓。墓碑前的松柏又长高了些,李渊把那枚红星奖章放在墓前,奖章的光芒在阳光下闪了闪,像老人慈爱的眼睛。
nbsp“爷爷,我要考军校了。”李阳的声音在墓园里回荡,“我会像您和爸爸一样,当个好兵。”他蹲下身,用袖子擦掉墓碑上的尘土,动作像极了李渊每次擦勋章的样子。
nbsp回家的路上,李渊突然拐进那家熟悉的军用品店。他拿起枚崭新的国防服役章,金属的凉意透过指尖传来。“这个给你,”他把徽章塞进李阳手里,“比我的那枚亮,但要记住,真正的勋章不在胸前,在心里。”
nbsp苏瑶和李悦正在家里包饺子,馅里放了李渊爱吃的白菜和香菇。李悦的手指有些笨,捏的饺子总露馅,苏瑶就握着她的手教,像当年婆婆教她那样。“你爸年轻时总说,饺子要捏紧边,才像个家。”苏瑶笑着说,指尖的面粉蹭在李悦的鼻尖上。
nbsp门铃响时,李阳举着个小小的木盒跑进来。盒子是他用学校的手工课材料做的,上面刻着四颗星星,分别代表爷爷、爸爸、他和李悦。“这是我们家的新勋章盒,”他打开盒子,把三枚勋章放进去,“等我立功了,就把我的勋章也放进来。”
nbsp李渊看着盒子里的勋章,突然想起父亲说过的话:“军功章是有年轮的,每道刻痕里,都藏着一家人的日子。”窗外的月光照进来,落在盒子上,落在一家人的笑脸上,落在那些看不见的时光里——那里有军属院的蝉鸣,有救灾时的雨声,有缝补纽扣的灯光,还有代代相传的,关于爱与责任的约定。
nbsp(本章完)
喜欢。
第1397章 军功章上的年轮[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