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烽火涅盘:铁血将军李云龙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22章 涟漪下的暗流[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快眼小说]https://m.ky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第一批转运名单引发的涟漪并未随着时间平息,反而在伤员们日复一日的枯燥等待和猜测中,逐渐发酵成了水下暗流。帐篷里那种同病相怜、相互扶持的氛围似乎悄然发生了变化。上了名单的五个伤员,虽然伤势依旧沉重,但眉宇间总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劫后余生般的庆幸,以及一种微妙的、与其他人的疏离感。他们开始被护士单独叫去交代注意事项,领取一点点额外的路上用品,这些细微的区别都刺痛着那些未能上榜者的神经。

    nbsp未能上榜的伤员们,情绪则更加复杂。失望、焦虑、不甘,甚至怨愤,在各种沉默和低语中弥漫。那个肺叶受伤的战士咳嗽得更凶了,每次咳完都眼神空洞地望着帐篷顶,仿佛失去了最后的盼头。冻伤的小战士变得更加孤僻,整天缩在被子里,只有吃饭换药时才露一下脸。就连那个一直沉默的断臂战士,偶尔也会用他那只完好的手,无意识地、反复地抠着床板的边缘。

    nbsp李云龙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心情沉重。他尝试着说些鼓励的话,但效果甚微。在巨大的现实落差面前,语言显得苍白无力。他只能更加专注于自己的总结工作,试图用这种专注来屏蔽外界的负面情绪,同时也是一种无声的示范——无论处境如何,总有些事情值得去做。

    nbsp他的总结稿纸越堆越厚,字迹依旧歪斜,但条理逐渐清晰起来。他开始将零散的战斗记录进行分类归纳,试图提炼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战术要点和经验教训。这个过程依旧艰难,常常为了一个措辞或者一个判断反复斟酌,但他乐在其中,仿佛又找到了指挥作战时那种运筹帷幄的感觉,尽管战场换成了纸笔之间。

    nbsp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名单风波之后,李云龙发现自己似乎成了某种焦点。之前那两个政治处的干事又来了几次,不再是公事公办的登记,而是带着一种更迂回的方式打探消息。他们似乎对兵团那封信的内容,以及李云龙正在写的总结格外感兴趣,旁敲侧击地想了解他是否在总结中提到了某些具体的人或事,是否对上级有什么“意见”或“建议”。

    nbsp“李师长,您这总结写得真是详细,肯定花了不少心血。”年长的干事翻看着李云龙放在床头的几页草稿(经过允许),语气带着赞赏,眼神却有些闪烁,“这里面肯定有很多宝贵的经验,特别是关于基层指战员英勇表现的……比如,有没有哪些表现特别突出的干部或者战士,值得重点表彰推荐的?或者,在极端困难条件下,有没有发现个别意志不坚定、甚至动摇……”

    nbsp李云龙立刻听出了弦外之音。他们关心的不是战术经验,而是想从这里面抓典型,或者找问题。他不动声色地拿回稿纸,淡淡地说:“总结还没写完,主要是战术层面的复盘。突出的同志很多,都写在功劳簿上了。动摇的?没看见,我带的兵,没有一个孬种。”

    nbsp干事碰了个软钉子,讪讪地笑了笑,又闲聊几句便离开了。

    nbsp李云龙看着他们的背影,眉头紧锁。他意识到,自己这份总结,在某些人眼里,可能不仅仅是一份军事报告,更可能被赋予各种复杂的政治含义和人事考量。这让他感到一阵厌烦,也更加谨慎起来。他决定,在最终完成之前,不再轻易将稿纸示人。

    nbsp除了政治处的关注,医院管理层对他的态度似乎也更微妙了。那位戴眼镜的医生来查房时,除了检查伤势,偶尔也会问及总结的进度,语气中带着真正的专业兴趣,但也透露出希望这份总结能“对医院未来的伤员救治和后送工作提供一些参考”的意味。政治协理员则更关心总结的“思想性”和“积极性”,暗示他应该多强调“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适当淡化战争的残酷性和牺牲的沉重。

第422章 涟漪下的暗流[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