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7章 面折廷诤国威壮(三)[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快眼小说]https://m.ky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bsp; nbsp今日也算是酒足饭饱了,雒于仁最后说道:“本官有一言以相告,还望国相知之。春秋正义,其在忠孝,九世犹可以复仇乎?虽百世可也。”
nbsp雒于仁起身行礼,施施然离开了,留下了一众安南臣子们面面相觑,作为饱读诗书的人,他们当然知道雒于仁所说的话的意思,这是一个很着名的典故,西周时期纪国的国君看到齐国的国君对周天子很不尊重,便认为这是一个机会,于是他就对周懿王说:“齐国的国君一直对您很不敬,现在您应该将他杀了,让其他不敬您的诸侯王看看,这就是不尊敬您的下场。”周懿王听后觉得十分有道理,于是就将齐哀公给杀死了。
nbsp没想到到了二百年后,齐国对纪国展开了报复,齐襄公即位后,在伐纪报仇方面表现得非常坚决。齐襄公即位的第三年,齐襄公就发兵攻打纪国,纪国不得不求救于鲁国,鲁桓公出面调停,组织会盟,纪国的危机有所缓解。然而,齐襄公并没有放弃灭掉纪国的念头。次年,齐襄公杀死鲁桓公和郑君子亹,纪国失去了鲁、郑两国的保护,形势急转直下。
nbsp齐襄公撕毁盟约,打着为九世祖报仇的旗号,再次兴兵伐纪,连下三城,驱其民而占其地。两年后,纪国分裂,纪侯之弟纪季将酅邑献给齐国,甘做齐国的附庸。一年后,齐襄公派兵攻破纪国都城,纪侯将剩下的国土交给纪季,出国逃亡一去不返,纪国灭亡。
nbsp在当时,齐襄公的这种做法是不符合常规的,一般认为,家仇五世,到了齐襄公的时候,已经是九世之仇了,按理说齐襄公不应该再找纪国报仇了,当时的风俗是,家仇只论五世。但是公羊传认为国仇不受世代限制,而且得到了汉武帝的支持,在儒家思想中,国仇是不同于家仇的,不受时间的限制。
nbsp圣人都曾经说过:“王道复古,尊王攘夷。十世之仇,犹可报也!”公羊传对此的评论是:“家亦可乎曰:不可。国何以可?国君一体也。先君之耻,犹今君之耻也。今君之耻,犹先君之耻也。”
nbsp这是儒家思想的报复观念,也就是所谓的国仇不可忘,这也是雒于仁说春秋正义的用意所在,雒于仁是明确提醒安南人,大明要是征讨安南,理由不是什么安南不恭顺,而是复仇,复什么仇?当年宣宗撤兵之仇,安南人认为自己迫使大明撤兵,是一件极为荣耀的事情,但是对于大明来说,这就是宣宗皇帝的耻辱,安南侮辱了大明皇帝,这个仇自然就是国仇了。
nbsp朱载坖作为后世之君,无论是报复国仇,还是为先代之君洗雪耻辱,都是极为正当的,而且复仇的优先级在儒家思想中显然是高于宗藩关系的,大明拿出报复国仇作为理由,即便有宗藩关系,依旧是有正当性的,这点这些安南的臣子们是很清楚的。
喜欢。
第1967章 面折廷诤国威壮(三)[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