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凡是1锦东厂的探索与突破[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快眼小说]https://m.ky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掘车间的优点。这样一来,厂里各个单位都觉得我们车间干得好,开会的时候总是表扬我们。”
裴同国又问:“光说好,那到底有没有实实在在的成绩啊?”
康永新坦言:“有是有,不过就是把一分实事夸大成十分来说呗。”
王绍一提出质疑:“全靠这些虚的,没有真本事,能长久吗?”
当铸造车间的工件交付到工具车间后,房大元对此高度重视。
为了确保工作顺利完成,他专门成立了一个新的班组——液化气备件组,并从各个班组抽调人员和设备。
一时间,工具车间内设备搬运工作热火朝天,磨床、铣床、钻床等设备被集中安置在一起,大家齐心协力展开攻坚。
通过铣、磨等多道工序的精细加工,工具车间最终交付了合格的产品,让三厂的工作人员十分满意。
十月份,厂里下发文件,对部分干部进行了调整。
此次调整不仅提拔了几名副主任和副科长,还正式成立了焊管车间。
王忠兴被任命为焊管车间主任兼指导员,同时免去其在热力车间的职务;刘海洋则担任焊管车间副主任。
新成立的焊管车间下设管理组、技术组、成型组、过跨组、平头组、焊工组、水压组、酸洗组、包装组、运输组以及机修班等多个班组,架构完善。
车间共有59名正式职工,这些人员大多从其他各个车间调配而来,真正熟悉焊管生产操作的人少之又少。
作为副主任,刘海洋承担起了教员的重要职责,他需要逐个班组进行培训,挨个机台进行现场指导。
面对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的职工队伍——59名职工中,仅有一名高中生进入了技术组,初中毕业生有23人,其余大部分都是小学文化程度,刘海洋的工作变得异常艰难。手把手教学,部分职工理解起来都十分困难,更不用说采用集中授课的方式了。
一个星期日的下午四点,刘海洋结束工作回家。
在房山头,他看到哥哥正和邻居聊天,便走了过去。
随后,哥哥带着他进了屋,嫂子也在屋内,妻子兰红霞已经准备好了饭菜。
在吃饭喝酒时,刘海洋向家人倾诉起工作中的种种困难:“实在没办法,大家都不懂,只能一个一个地教,太难了。”
嫂子建议道:“一起教不行吗?这样效率高一些。”
刘海洋无奈地解释:“咱们车间的职工文化水平太低,正式职工59人,就一个高中生,初中毕业的都没几个,大部分是小学文化。手把手教他们都学不会,上大课根本行不通。”
刘海福听后,喝了一口酒,语重心长地说:“你这个车间面临的困难可不止眼前这些,等正式投入生产后,会发现更多难题,关键还是人的问题。不过万事开头难,只要坚持下去,以后肯定会慢慢好起来的。要说困难,哪个单位没有?要是没有困难,还要干部干什么?我今天特意来找你,就是想告诉你,困难并不可怕,对待困难,一要相信党,二要相信群众。你要从心底真正认识到广大职工的革命性和积极性,千万不能在外面,尤其是在职工面前,表现出对他们文化水平的轻视。我听说,你说过一名女职工笨,人家还骂你‘臭老九,有这回事吧?”
刘海洋有些不好意思地承认:“有,确实有这事。”
刘海福严肃地说:“这就是你的不对了,如果上纲上线,这就是看不起劳动人民,问题可就严重了,你必须好好道歉。”
“我已经向同志们道歉了。”
“你虽然道歉了,但我感觉你心里还是没真正改变想法,还是有些看不起群众,这是很危险的。对待工作一定要有耐心,讲究方法……”
晚上,兰红霞也和刘海洋谈心,她说道:“作为一名技术人员,对工作认真负责、追求完美是对的。但现在你是领导,不能再用技术人员的思维方式做事。对待职工,要多发现他们的长处,多为他们办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才行。”
刘海洋觉得兰红霞说得很有道理,内心也接受了这些观点。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多年养成的习惯让他有时还是会不自觉地忘记这些道理。
在焊管生产过程中,管线经过多次调整,终于通过验收。
随后,部里调入三千吨卷板,车间开始正式生产102管。
但新的问题接踵而至,飞锯在运行过程中总是出现延滞现象,导致生产出来的管材端口不平整。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刘海洋迅速组织机修班开展革新攻关。
从机加车间调来的机修班副班长孟庆闯积极思考,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合理化建议。
在他的努力下,飞锯延滞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刘海洋对孟庆闯的能力十分欣赏,也更加坚定了带领车间攻克更多技术难关的信心
。
第211章 凡是1锦东厂的探索与突破[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