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36章 新的秩序[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快眼小说]https://m.ky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事实上,过去的华夏政坛——至少过去的汉室,是有类似的缓冲机制的。

    好比当年,晁错一纸《削藩策》,不单是吓出了关东宗亲诸侯一身冷汗,也同样在长安朝堂内外,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政治、舆论轰动。

    但在那之前;

    在晁错于朝议之上,正儿八经将《削藩策》摆上台面之前,这件事,晁错是分别于当时的储君刘启,以及天子——太宗皇帝刘恒私下通过气、商量过的。

    和储君刘启,晁错商议的核心主要在于:《削藩策》该不该摆上台面,该在什么时候摆上台面;

    同太宗皇帝,晁错则需要商议具体细节——削藩削藩,具体怎么削,从谁开始,以何为由等等。

    后来,《削藩策》的头几个版本被太宗皇帝反复驳回,晁错也必定曾与当时,还只是储君的先帝老爷子商量:这咋整?

    你爹不同意,这事儿是就此作罢,还是静待将来?

    从后来,晁错仍旧于太宗皇帝驾崩、先帝老爷子即位后,再度将《削藩策》搬上朝议来看,太子启当年的答复,恐怕是:精益求精,静待将来。

    世人皆知:晁错的《削藩策》再度出现在朝堂之上后,时任丞相申屠嘉与先帝之间,曾爆发过异常激烈的冲突。

    但鲜少有人注意到,哪怕是申屠嘉——哪怕是就《削藩策》一事,固执的和先帝顶牛的申屠嘉,在君臣矛盾全面爆发前,其实也在私下见过先帝老爷子。

    具体交谈内容也不外乎:申屠嘉劝先帝老爷子三思,先帝老爷子说朕都三百思了,这事儿非干不可。

    申屠嘉见劝不动,就只能威胁道:如果陛下如此执拗,那臣只能在朝议之上,以丞相的身份拒绝行政令发布;

    先帝老爷子旋即大怒:有本事你试试?

    原历史时间线上的申屠嘉:试试就逝世……

    这还只是极端情况。

    绝大多数正常情况下,某一个臣子想要在朝议之上、在公卿百官见证下提出某个建议,其实都是要事先单独觐见天子,以得到天子允准——至少是默许的。

    先私下见,说清楚自己打算做什么事儿;

    等天子点了头,说一声‘回去写封奏折,明儿个朝议呈上来,这事儿才会被摆上朝议。

    只是这样的缓冲机制,显然并不那么稳定。

    懂事儿的,自然是大都会事先面见天子,陈述利害,再根据天子的反应,来决定是否要做这件事。

    但祖传倔牛如申屠嘉之流,哪怕私下见了天子,也很容易把君臣矛盾摆上台面,让朝局平白生出动荡。

    后世有句话说得好:领导班子,无论如何都要团结;

    不团结的话不要说,不团结的事不要做。

    用刘荣的话来说,还要再加上一句:哪怕真的不团结,也绝不能把矛盾摆上台面。

    ——两位同志私底下坐下来,好声好气把矛盾解决掉,才是性价比最高、最有利于稳定的处理方式。

    而未来的尚书台,干的就是这个事儿。

    以后,朝臣百官在上奏请示某件事该不该做之前,无论是否事先请示过刘荣,刘荣都可以凭借情报网络:绣衣卫,以及参谋团:尚书台,预料到事态的大致发展走向。

    还是拿当年,老丞相申屠嘉就《削藩策》,与先帝老爷子顶牛一事举例。

    若往后再发生这样的事,刘荣首先会通过绣衣卫得知:丞相申屠嘉,打定了主意要反对《削藩策》。

    这一步,当年的先帝大概率也做到了。

    毕竟绣衣卫在朝公百官身边安插眼线,也不是最近几年的事儿了。

    而下一步,便是刘荣带着‘申屠嘉打算梗脖子反对《削藩策》这一客观现实,向尚书台征求意见。

    ——事儿就是这么个事儿;

    ——尚书台的各位,都是俊杰中的俊杰、人才中的人才;

    ——大家帮朕想想: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劝老丞相回心转意,支持朕推动《削藩策》。

    ——实在不行,也起码让老丞相别明着跟朕作对,免得朝局动荡、帝相不和,传出去也不体面……

    真要说起来,当年的先帝,还真就是差这么一个给自己出谋划策、以团体为单位共同提供解决方案的部门。

    最终,还是刘荣横插一脚,勉强起到了些许从中调和的作用,才化解了君臣二人之间针锋相对的紧张氛围。

    若不然,真要按原本的历史时间线,被申屠嘉气到红温的先帝老爷子,只怕真的要和晁错联手,把老丞相给活生生气死在任上了……

    再者,尚书台能给刘荣出的主意、建议,也不止局限于‘某个朝臣要干这么个事儿,朕该咋办这种被动应对;

    当刘荣主动想要做什么的时候,尚书台也同样能集思广益,将刘荣原本模糊、宽泛的想法,变成精细、具体的操作方案。

    众所周知:当今刘荣,很爱‘搞事情。

    穿越者的先见之明,总是让刘荣想要做一些前所未有,在这个时代既没有现实基础,也没有具体操作经验、先例的事。

    若这样的事,每一件都要刘荣自己去操心、自己去想具体的操作方案,刘荣怕是累都能累死。

    ——始皇嬴政怎么死的?

    还不就是天天加班,连续二十多年,都在维持每天十六个小时以上的高强度工作,才活生生把自己给累死的么……

    刘荣不怕累;

    但刘荣很担心自己有限的寿命,不足以支撑刘荣完成所有的既定目标,无法让刘荣充分发挥穿越者的特殊‘才能。

    有了尚书台,刘荣就不用再像过去那样,想起一件事就费劲巴脑的去做,做完再说下一件;

    而是可以直接把一件事的大致思路丢给尚书台,让他们去出方案。

    而刘荣自己,则继续去思考下一件事。

    至于方才,朝中公卿百官猜测的:外朝奏疏入宫、天子批复出宫,都要过一遍尚书台——这是自然。

    尚书尚书,管的就是这个事儿。

    但也绝没有公卿百官猜想的那么恐怖。

    ——外朝呈上的奏疏,尚书台的处置权利从来都仅限于:根据事务的重要程度及迫切程度,将奏疏重新排个序;

    急一点、重要一点的,让天子先看、抓紧看;

    相对没那么急、没那么重要的,也并非就不让天子看了。

    而是看完之前那些重要的、急的事儿之后,再看后面这些没那么急、没那么重要的。

    说白了,就是个奏疏分类、整理的权利,甚至都算不上权利。

    在这方面,未来的尚书台也不会改变——针对奏疏,尚书台的职责仍旧是排序。

    对外发回的批复,那就更没什么好说的了——刘荣咋批复,尚书台就怎么去办就好。

    批示的,

第436章 新的秩序[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