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重生狂野年代:老司机要崛起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90章 集成电路要怎么搞[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快眼小说]https://m.ky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其实真说起来,华国半导体早期探索阶段发展并不落后。

    在起步阶段,华国只比米国晚十年。

    可以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华国半导体发展依然维持了比较完整的科研和独立发展体系,且与西方国家的差距也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

    不过,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国家对半导体的态度主要是侧重于科研,并没有规模化生产的能力。

    直到改革开放之后,国家才开始半导体产业链的基础战略布局。

    华国第一座具备规模化生产的晶圆厂是1980年开始建设的第四机械工业部742厂,获国家投资2.8亿人民币。

    该厂1980年从樱花国引进全套三英寸半导体晶圆厂(5微米技术),并于1982年起投产。

    1984年到1990年,先后共引进建设了33个半导体晶圆厂。

    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和其他诸多原因,当时大多数半导体晶圆厂没有形成规模生产和商业运转能力。

    1990年8月,国家提出著名的“908工程”。

    908工程耗资20亿,大部分投给了江浙华晶电子,目的是从米国朗讯引进一条0.9微米的生产线。

    在那个普通人工资几百块的年代,20亿绝对是大手笔的投资,国家是真想把芯片搞起来。

    但这么大的投资金额,谁提起笔来都心头发虚。

    审批的公文转来转去,一转眼,两年多的时间就过去了。

    直到去年年底,908工程的公文才批复下来。

    但要建成投产,却还不知道要多少时间。

    现在,牧乔提出要搞集成电路,刘军立马就担心起来。

    “908工程拖了三年都没搞起来,咱们只是一家民营企业,上马这个项目,风险是不是太大了点?”

    “908搞不起来,不代表我们也搞不起来!”

    但在牧乔看来,刘军的担心有点多余。

    908工程现在还没搞起来,而且后来一投产就开始亏损。

    这其中的原因,最主要还是时间拖得太久,生产出来的芯片完全落伍了。

    摩尔定律说,每过18个月,芯片上的晶体管数量就翻一番。

    前后拖延了六七年,生产出来的芯片还有什么用?

    “目前国内的集成电路工厂,大多都是和外国人成立的合资公司,主要为外国品牌服务。”

    “就算他们愿意承接我们的集成电路代工,产量也不会高,而且还随时都有断货的危险。”

    “集成电路厂一定要搞!刘主任,你在这方面是专家,我想听听你的意见,应该要从哪方面入手。”

    “集成电路方面,我还真不敢称专家。”

    刘军摆了摆手,沉吟了一会,他才说道:

    “集成电路工厂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不仅需要晶圆厂提供晶片,还需要专业的集成电路设计部门,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以咱们民营企业的身份,没有国家从中协调,是很难把它搞起来的。”

    “我的建议,是和国家一起组建合资公司。”

    牧乔一听这话,就否决了他的建议。

    要是像908那样拖上几年才批复下来,那可真是要把黄花菜都等凉了。

    他等不起也拖不起。

    而且,他也不想有人掺和进来,导致自己对公司失去掌控。

第290章 集成电路要怎么搞[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